半夏乾薑散(中藥)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半夏乾薑散,中醫方劑名。出自《金匱要略》。具有暖胃,止嘔之功效。主治乾嘔吐逆,吐涎沫。臨床常用於治療急慢性胃炎、胃擴張、慢性肝炎、慢性膽囊炎等屬中陽不足或寒飲內盛者。

基本介紹

  • 名稱:半夏乾薑散
  • 出處:《金匱要略》
  • 組成:半夏、乾薑
  • 功用:暖胃,止嘔
  • 主治:乾嘔吐逆,吐涎沫
歌訣,組成,用法用量,製法,功用,主治,方義,配伍特點,運用,加減化裁,使用注意,鑑別,文獻摘要,

歌訣

吐而乾嘔沫涎多,胃腑虛寒氣不和;姜夏等磨漿水煮,數方相類頗分科。

組成

半夏、乾薑等分(各15g)。

用法用量

每服方寸匕,漿水一升半,煎取七合,頓服之。

製法

杵為散,取方寸匕。

功用

暖胃,止嘔。

主治

乾嘔吐逆,吐涎沫。

方義

方中半夏辛溫,燥濕化痰,化飲散結,降逆止嘔,為君藥。乾薑辛熱,溫脾暖胃,溫陽散寒,為臣藥。兩味相伍,溫中化飲,降逆止嘔。既能溫胃化飲止嘔,亦能溫肺化飲止咳,漿水煮服,取其甘酸能調中開胃,暢達氣機,降逆止嘔。頓服之,使藥力集中而取效迅捷。

配伍特點

兩藥性味辛溫,辛以散之,溫則除之。

運用

1、辨證要點:以乾嘔,吐涎沫,或咳嗽,手足不溫,舌質淡,苔薄白,脈遲或沉為辨證要點。
2、臨床常用於治療急慢性胃炎、胃擴張、慢性肝炎、慢性膽囊炎等屬中陽不足或寒飲內盛者。

加減化裁

若寒飲咳嗽痰稀量多,可加細辛以溫散寒飲;若治寒熱互結之心下痞滿,加黃芩、黃連以辛開苦降,和胃消痞。

使用注意

本方藥性溫燥,寒痰、濕痰可用,熱痰、燥痰忌用。

鑑別

1、生薑半夏湯與半夏乾薑湯均為飲停於胃所致,由於病機略有不同,故治法亦有差異。半夏乾薑湯的病機主要是胃寒,乾嘔、吐逆、吐涎沫可以互動出現,即有時乾嘔,有時嘔吐,有時吐涎沫,但也可以合併出現。胃中有寒,津液凝為痰涎,隨胃氣上逆,因而乾嘔、吐涎沫。半夏乾薑散即小半夏湯以乾薑易生薑,因小半夏湯目的在於止嘔散飲,故用生薑;本方證的病機是胃氣虛寒,敞用乾薑溫胃。本方總的功用是溫胃止嘔。生薑半夏湯以正氣與寒飲相搏為主要病機,由於兩相搏擊,因此發生似喘不喘,似嘔不嘔,似噦不噦,病人自覺胸中有無可奈何之感,故用生薑半夏湯辛散水飲,以舒展胸中的陽氣。
2、茱萸湯與半夏乾薑散均有乾嘔吐涎沫,但前者為肝寒上逆,證屬厥陰;後者為胃寒重,證屬太陰;前者必兼頭痛、胸滿;後者無頭痛、胸滿。故前者用吳茱萸人肝驅邪,下其濁陰;配生薑降逆,人參、大棗健脾補中。後者用乾薑溫中散寒;配半夏以降逆止嘔。

文獻摘要

1、原書主治
? 《金匱要略》:“乾嘔,吐逆,吐涎沫,半夏乾薑散主之。”
2、方論選錄
? ?《張仲景方劑學》:“本方功能溫中散寒,降逆止嘔。方中“乾薑辛熱,善能溫中祛寒,半夏辛燥,長於降逆止嘔。二藥合用,不僅溫胃止嘔,尚可溫肺化飲,對於胃寒嘔逆者宜之,寒飲上逆者亦可用之。用漿水和服,以漿水能調中下氣,以助止嘔也”。(段富津《金匱要略方義》)本方症是以中陽不足,寒飲內盛為主要病機的病證。症見乾嘔,吐逆,吐涎沫,且畏寒喜熱,舌淡苔白滑,脈沉遲。本方證與吳茱萸湯證之乾嘔吐涎沫類似,但後者為肝寒犯胃,故用吳茱萸為主藥溫肝降逆,肝胃同治。本方證病位在胃,故用乾薑、半夏溫胃降逆,專治其胃。”
? 《金匱玉函經二注》趙以德:“乾嘔吐涎沫者,由客邪逆放肺,肺主收引,津液不布,遂聚為涎沫也。用半夏、乾薑之辛熱,溫中燥濕;漿水之寒,收而行之,以下其逆,則其病自愈矣。”
? 《金匱要略心典》尤怡:“乾嘔吐逆,胃中氣逆也;吐涎沫者,上焦有寒,其口多涎也。此是陽明寒氣逆氣不下而已。故以半夏止逆消涎;乾薑溫中和胃;漿水甘酸,調中引氣止嘔噦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