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河

千河

千河,古稱汧河,因流經千山腳下故稱千河,為渭河左岸較大支流之一,發源於甘肅六盤山南坡石嘴梁南側(一說張家川縣,一說華亭縣境內),於陝西省陳倉區底店匯入渭河;流經甘肅張家川、陝西隴縣千陽縣鳳翔縣、陳倉區,流域面積3493平方公里,幹流總長152.6公里,河道平均比降為0.58%。

千河流域,特別是中下游階地較寬,土地肥沃,灌溉條件較好,為,交通便利,水利發達,是糧、油生產區之一。流域內城鎮集中,隴縣、千陽、陳倉區城區都在千河沿岸,是經濟發達地區。千河文化底蘊深厚,據考證,西周時期秦非子受周天子之令從天水來到關中為周王室牧馬的“汧渭之會”就在當時千河流入渭河的鳳翔縣長青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千河
  • 古稱:汧河
  • 所屬水系:黃河支流渭河左岸較大支流
  • 發源地:發源於甘肅六盤山南坡石嘴梁南側
  • 流經地區:華亭、隴縣千陽鳳翔、陳倉
  • 河口:陳倉區千河鎮馮家嘴
  • 流域面積:3493平方公里
  • 幹流總長:152.6公里
  • 平均比降:0.58%
幹流概況,水文特徵,主要支流,甘肅省境,陝西省境,流域特徵,隴縣境內,千陽縣境內,鳳翔縣境內,陳倉區境內,自然災害,水利工程,蓄水工程,河道治理,灌溉工程,水電工程,地圖信息,

幹流概況

千河
千河源頭,陝西省水利志載:源出甘肅六盤山南坡石嘴梁南側,隴縣誌載:發源於華亭縣麻庵鄉廟嶺梁,千陽、寶雞縣誌載:源於甘肅省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唐帽山南麓石廟梁。由華亭縣東南流至唐家河入陝境,斜穿隴縣中部,經千陽縣鳳翔縣,於寶雞縣馮家嘴注入渭河。河流全長152.6公里,平均比降5.9‰,流域面積3493平方公里,平均年徑流量4.85億立方米。其中:
在甘肅省華亭縣境內,為河源段,稱麻庵河,分布在縣西南部。發源於麻庵鄉廟嶺梁馬峽燕麥河和長溝,由關山山麓5條支流匯成,經南莊入隴縣唐家河,為汧河(即千河)源頭。境內長23公里,流域面積157. 29平方公里。有長5公里以上支溝7條,5公里以下毛溝97條。河床比降1/28. 6,年均流量每秒0. 195立方米,年均徑流量0. 35億立方米。
千河千陽縣境內馮家山水庫上游千河千陽縣境內馮家山水庫上游
在陝西省隴縣境內,千河幹流從縣境西部固關鎮唐家河入境,至東風鎮交界村出境入千陽縣。橫貫全縣東西,境內流長68.8公里。河床平均比降1:135,河道寬闊,漫灘較多。流域面積1957.9平方公里,占縣境內渭河水系流域總面積的90%,占全縣土地面積的85.60%。年徑流量3.3億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5.6立方米/秒。千河上游比降大,水流湍急,屬花崗岩、灰岩、砂岩、片麻岩山區,植被良好;下遊河谷階地較寬,土地肥沃,灌溉條件較好,為宜農區。
千陽縣境內,千河幹流橫貫千陽縣南,流經草碧鎮水溝鎮、柿溝鎮、縣城,境內流長36公里,境內流域面積835.86平方公里。
鳳翔縣境內,千河幹流流經西部長青鎮,入陳倉區。
陳倉區(原寶雞縣)境內,千河幹流流經賈村鎮千河鎮,於千河鎮馮家嘴注入渭河,境內河段長30公里,流域面積3493.9平方公里,河道平均比降5.8‰,寬約280米。

水文特徵

千陽縣內千河年均徑流量6.75億立方米,最大9.8億立米(1964年),最小1.8億立米(1979年),年平均流量17.3立米/秒。境內最大洪水流量3180立米/秒(1954年8月16日),最小0.17立米/秒(1973年8月14日和1974年7月22日),月均流量:洪水期29.61立米/秒,枯水期5.18立米/秒。平均流速:洪水期2.63米/秒,枯水期0.63米/秒。
寶雞虢鎮隴海鐵路千河大橋寶雞虢鎮隴海鐵路千河大橋
平均含沙量18.7公斤/立米,年均輸沙量522萬屯,輸沙模數1530噸/平方公里,輸沙率184.7公斤/秒,平均比降0.58%。
歷年結冰期為11月至次年2月,約120天。
河床不固定,歷年汛期南北隔絕,常破岸沖地毀財害命。南岸曾垮至辛家溝口、安化門前、堎底下、橋頭溝、紙坊溝等地的崖跟,北岸沖至草碧鎮、羅家店、長川、段坊、石家崖一線的今寶平公路。屬季節性多洪水泥沙河流。
陳倉區(原寶雞縣)境內,多年平均徑流量4.98億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15.4秒立方米,年枯水期約80天左右,最小流量0.17秒立方米(1974年7月22日)。多年平均含沙量每立方米10公斤,年輸沙量439萬噸。千河汛期徑流量占年總徑流量54.6%以上。1907年汛期洪峰流量3840秒立方米(千陽水文站調查值),1954年洪峰流量3200秒立方米,1981年8月21日實測洪峰流量1180秒立方米。

主要支流

甘肅省境

甘肅省華亭縣境內,上關河,分布在縣西南部。發源於上關水眼子,經半川入隴縣秀水,匯入汧河。境內長10公里,流域面積32. 2平方公里。有長5公里以上支溝2條,5公里以下毛溝13條。河床比降1/70,年均流量每秒0. 15立方米,年均徑流量0.05億立方米。
甘肅省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境內,
四岔河,發源於石廟子梁南側,由此南流經玉皇廟梁北側出境至華亭縣經陝西省隴縣之唐家河、東風鎮交界村流入千河,境內全長30公里。
後河,源出於道保石樑北麓,由大南溝出境,經華亭縣上關廠,進入隴縣新集鎮上花家磨,曹家灣鄉之塄塄上村南流入千河,境內全長18公里。
以上兩條支流均屬過境水,全長48公里,流域面積102.5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7.8%。年降水量720毫米,年徑流深210毫米,年徑流模數5.90公升形Km2,多年平均流量0.682立方米/秒,占總流量的11.12%。多年平均徑流量2152.5萬立方米,占總徑流量的12.8%,比降大,水流湍急,植被良好。

陝西省境

隴縣內流入千河的支流北側有24條,南側有25條。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石關溝河、鹹宜河、蒲峪河、大杜陽溝河、梨林河、峽口河、楊家河、蘇家河等10條,其中主要的7條。
分布在北側的有:
北河 ,發源於隴縣火燒寨鄉楊嶺子,由李家河、峽口河、田家河、溫水溝河、水銀河5條支流匯成,於縣城東0.5公里處入千河,長35.3公里。流域面積413平方公里,最大洪峰流量653立方米/秒,平均流量2.36立方米/秒。容量119.61萬立方米的豐收水庫位於支流上游。
大杜陽溝河, 發源於隴縣河北鄉大談灣村,於杜陽鄉堡子身村入千河,長23.4公里。流域面積95.8平方公里,平均流量0.55立方米/秒。最大洪水流量108.1立方米/秒。
石關溝河, 發源於甘肅省華亭縣上關鄉,由新集川鄉入隴縣境,於曹家灣鄉的堎堎上村流入千河,長19.3公里,流域面積133.4平方公里,平均流量0.42立方米/秒。
以上3條河為季節性河流,均發源於北部千山黃土丘陵溝壑區,區內溝谷縱橫,地形破碎,黃土覆蓋。在暴雨季節,河水猛漲,泥沙俱下,雨過水落,沉沙淤淺,遇旱乾涸,溪澗斷流。
分布在南側的有:
鹹宜河, 發源於關山鄉松林溝,於隴縣曹家灣鄉流渠村入千河,長33.5公里。流域面積163.2平方公里,平均流量1.04立方米/秒。
蒲峪河 ,發源於關山鄉麻溝,於隴縣天成鄉韋家莊村注入千河,流長35.8公里。流域面積176.3平方公里,平均流量1.12立方米/秒。梨林河(亦稱普樂河) 其上游為八渡河。發源於隴縣八渡鄉的碾盤村,於東風鎮西溝村入千河,長37.6公里。流域面積218.9平方公里,平均流量1.39立方米/秒。
長溝河, 系渭河水系的另一支流。發源於甘肅省張家川回族自治縣馬鹿鄉葉子窪,從關山鄉的磨溝門往下300米處入隴縣境,於陽灣村南下1.3公里處出境,上游稱馬鹿河,隴縣縣境內稱長溝河。隴縣境內流長15公里,流域面積210平方公里。位於關山峽谷之中,流經范家台村等地,植被好,水土流失較輕。
千河在千陽縣境內有支流20餘條,均源於兩側山地,流程短,河谷窄。主要有:
馮坊河,源於千山分水嶺南麓。主源於席家河和趙家河。兩河在回回鼻樑腳下相會為一,流經馮坊和暉川,故古稱暉河。在千陽城西毗廬寺入千河。主流長34.4公里,流域面積230.1平方公里,年徑流量2864.7萬立米,五十年一遇的洪水量576立米/秒,河床比降為0.15%,是千陽縣第二河流。屬季節性多泥石河流。
草碧河,源於千山南麓隴縣西涼灣。呈西北——東南流向,至草碧匯入千河,主流長30公里,流域面積238.4平方公里,年徑流量2968.1萬立米。河床比降為0.1%。多細沙淤積,雨季洪水漫溢,天旱水枯斷流。屬季節性多泥石河流。
葫蘆鋪河,源於北山橡林寺溝溪,呈北——南向流至葫蘆鋪入千河。主流長9.5公里,流域面積10.83平方公里,年徑流量134.8萬立米。
寇家河,源於高盤,呈北——南流向,由寇家河匯入千河。主流長9公里,流域面積12.49平方公里,年徑流量155.5萬立米。
新興鋪河,源於千山分水嶺南麓醜溝峪溪,呈北——南流向,經新興鋪入千河。主流長22.4公里,流域面積51.9平方公里,河床比降0.15%,年徑流量646.2萬立米。
段坊河,源於千山分水嶺南麓劉家要險溝溪,呈北——南流向,經段坊入千河。全長11公里,流域面積16.7平方公里,年徑流量207.9萬立米。
西河溝河(又名東江河或小河溝河)。源於千陽縣北焦家山溝溪,呈北——南流向,經縣城西關入千河。主流長13公里,流域面積8.2平方公里,年徑流量102.1萬立米。
東河溝河(又名天池溝河),源於千陽縣北王家山溝溪,呈北——南流向,經縣城東關入千河,溝深水淺,谷水汪汪,岩水潺潺,民眾通稱篩子溝或天池溝。主流長10公里,流域面積10.2平方公里,年徑流量128.3萬立米。
澗口河,源於麟遊縣麻夫鎮,呈東北——西南流向,由大柳樹進入千陽縣境,經大溝、澗口河入馮家山水庫。縣內流長24公里,流域面積84.6平方公里,年徑流量1053.3萬立米,河床比降0.35%。
白石河,是千陽與鳳翔縣界河,故又名“界址河”。源於鳳翔縣老爺嶺西麓,呈東北——西南流向,至五里坡入馮家山水庫。千陽縣內流長19公里,流域面積62平方公里,年徑流量821.7萬立米,河床比降0.4%。
源於箭筈嶺北麓入千河的河溪有:辛家溝、三泉澗溝、水溝、石家溝、閻家溝、鄧家溝(新莊溝)、上王家溝、柿溝、後溝、西溝、紙坊溝(留坊寨、留坊溝)、下王家溝、冉家溝、洞子溝、惠家溝、劉家溝、段家灣溝、富家溝、老虎溝、侯家頭溝、擔水溝、張家溝等。這些小溪,長約3~8公里,流域面積多在5~17平方公裡間。
鳳翔縣境內,境內有兩條支流。
五里坡河,長19.6公里,流域面積42平方公里,平均比降35.3‰。1973年在上游建漢封水庫,灌地2400畝,控制流域面積12.5平方公里。
劉家河,長15.3公里,流域面積33平方公里,平均比降35‰。上游建有後溝塬水庫。
涼水泉,在鳳翔縣陳村西北10公里臨河村山下。清泉兩眼,流入千河。水旁蘆葦盛生,環境甚為清雅。
潘家泉,在鳳翔縣陳村西北潘家山下,泉水流入千河。

流域特徵

隴縣境內

隴縣以上流經隴山山地,植被較好,為山貨林產區;隴縣、千陽間為黃土原梁淺山丘陵區,千陽以下流經黃土台原區,馮家山附近兩公里長一段呈峽谷狀,以下則河谷展寬,水流分散,主岔不明。主要支流有石罐溝、鹹宜河、捕魚河、峽口河、普洛河等。
隴縣境內,千河主流區域古稱隴州川道。除此以外,隴縣境內千河流域較大的川道有蒲峪川、鹹宜川、梁甫川、梨林川、固關川。
州川,千河主流河谷一級階地與高漫灘,西起城關鄉的神泉,東至東風鎮交界村,長36公里,寬約5公里,西北——東南走向。城關、杜陽、東風等鄉鎮政府均居其中,人口密集,土壤肥沃,水利條件較好,為本縣糧油、蔬菜、經濟作物區。
蒲峪川,蒲峪河兩岸一、二級階地與高漫灘,位於千河南側。西起掃帚灘,東至韋家莊,長約7公里,寬約25公里。天成鄉政府位於川中。蒲峪川古時為“弦蒲藪”,是有名的大湖泊。《禹貢》載,“天下九藪,此其一也”。隋《九域志》載,“汧源縣有弦蒲藪”,經過長期淤積,乃至決口變湖為川。清《隴州志》所載“隴州八景”中的“弦蒲名藪”時云:“峰遇勢阻,入谷平衍,泉甘土肥,桑麻遍野,如太行之盤谷”。川中有寶(雞)天(水)公路、蒲峪渠穿越而過,交通便利,水利發達,是本縣糧、油生產區之一。
鹹宜川,在縣城西曹家灣鄉南。西起桃園村,東至流渠村,因鹹宜河得名。長約6公里,寬約3公里。為古驛站通道,舊有鹹宜鋪、流渠鋪。土地平坦肥沃,水源充足,是本縣糧食產區之一。
梁甫川,南北走向,南起盤桃坡下,北至梁甫村,長12.5公里,寬0.25至1.5公里。牙科鄉政府位於川中。
梨林川,西起八渡鄉西坡村,東至東風鎮峪頭村,長7.5公里,寬3公里,口寬內窄。土地平坦,土質肥沃,盛產大麻、辣椒,是本縣糧油、經濟作物產區。
固關川,位於縣西部。西起上岔,東至殿咀,東西長7公里,南北寬2公里。川北有千河穿境而過,川南有固殿渠。為河谷平川地,水利條件較好,有耕地1030.2畝,土地肥沃,是固關鄉小麥、烤菸主產區。

千陽縣境內

千陽縣內,千河南岸有3個階地,北岸有3個階地,而三級階地僅存局部殘留部分。一級階地分布於寶(雞)平(涼)公路和千隴公路沿線,階面寬0.2~0.5公里,前緣高出千河水面5~10米,海拔720~730米。二級階地分布城關鎮的川台地和柿溝、水溝二鄉的“二原”地區,階面寬0.5~2.5公里,前緣高出千河水面20~30米,海拔730~780米,以2~4度向千河傾斜。三級階地分布城關鎮的小原、段坊和文家坡鄉三級台原前的前原地區。階面寬0.3~1公里,前沿高出千河水面60~75米,海拔750~820米,以2.5~3度向千河傾斜。
千河一級支流中,有暉川(也叫馮坊河川)、澗口河川、草碧峪川幾條較大的溝川,溝川寬0.3~0.5公里。

鳳翔縣境內

鳳翔縣境內,千河流域稱千河階地,位於縣西南部,西鄰寶雞、千陽縣。地域包括長青鄉的8個行政村,1.9萬人,面積33平方公里,占縣總面積2.9%。系河流沖積的一、二級階地,海拔588~750米。覆蓋物為第四系全新統沖積沙、沙礫石及亞粘土,土壤多為淤土、潮土。耕地4.3萬畝,為鳳翔主要產糧區之一,所產瓜果早熟香脆。此區水土流失面積大,約占全台塬區68%,以面蝕為主,平均浸蝕模數236噸/平方公里·年,年輸沙量0.84萬噸。1974年馮家山水庫建成後,逐漸減少了河流沖淘、塌岸現象,水土流失有所控制。
西周時期千河流入渭河的地方在現在鳳翔縣長青鎮,那裡就是當年秦非子受周天子之令從天水來到關中為周王室牧馬的汧渭之會。據《史記·秦本記》記載,周孝王時代,生活在天水、禮縣一帶的秦人先祖大駱小兒子非子因擅長養馬,被周天子召到今寶雞市陳倉區汧渭之會的地方為周王室養馬並因此立功受封,周王室將非子封於秦,邑於秦亭——即張家川縣城南,中國歷史上一個全新的部族——秦族由此誕生。汧渭之會還從秦文公四年(公元前763年)到秦憲公二年(公元前714年)做過秦人從天水東遷後48年的都邑。《史記·秦本記》說:“三年(公元前763年),文公以兵七百人東獵。四年,至汧渭之會。曰‘昔周邑我先秦嬴於此,後卒獲為諸侯’乃卜居之。占曰吉,即營邑之。”但長期以來,汧渭之會的確切地點一直是史學界爭論的熱點。2004年,考古工作者在鳳翔縣長青鎮孫家南頭村發現的大量先秦墓葬證明,掩埋在茫茫迷霧中的汧渭之會就在當年千河與渭河交匯的長青鎮一帶。

陳倉區境內

陳倉區(原寶雞縣)境內,位於渭河、千河兩岸,包括虢鎮、楊家溝、陽平3鄉(鎮)全部和千河、石羊廟、蜀倉、釣渭、天王、磻溪、清溪、八魚鄉(鎮)的川道,面積241.4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7.58%,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673人。川道地勢較平坦,土壤耕層有機質含量在1%以上,全縣97%一等地分布在本區。海拔507~600米,年平均日照2100~2130小時,大於或等於攝氏10度積溫4010~4200攝氏度。地表水、地下水藏量占全縣地下水總藏量82%,每人平均耕地1.4畝,其中每人平均水澆地1.1畝,每個勞動力平均耕地3.21畝,農業機械化耕作水平達70%以上,糧食、油菜等農作物畝產均高出全縣水平。

自然災害

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六月二十五日,長期連陰雨中的10多時暴雨,使千河、馮坊河洪水猛發,沖毀千陽縣城,人民生命財產損傷無計,是歷史上最慘重的災難。
二十六年(1547)六月二十五日晚子時至次日午,大雨,千、暉二水漲發,
清 順治七年、八年(1650、1651),夏、秋,霖雨害稼。
康熙元年(1662)七月,千水漲,絕渡10日。
中華民國14年(1925)6~7月,淋雨40天,道路翻漿,千河漲發,秋禾受損。
1954年8月13、16兩日,寶雞地區普降暴雨;17日全縣降雨量56.8毫米。同時,渭河上游甘肅境內的葫蘆河、牛頭河及千河上游日降雨量166毫米到209.4毫米。是日,11時至15時,渭河、千河暴漲,出現罕見洪水。渭河洪峰流量林家村站為5030秒立方米(1933年渭河洪峰林家村站6990秒立方米)。魏家堡站為5780秒立方米;千河洪峰流量3200秒立方米(1907年千陽水文站洪峰流量3800秒立方米)。兩河洪峰於千、渭交匯處相接撞,水流不暢,洪水湧向隴海鐵路以南,淹沒虢寶公路、農田,虢鎮東門外火車站水深三四米。全縣22個鄉鎮受洪水災害,淹沒灘地365200畝、耕地7680畝;沖毀村莊79個,沖塌房屋1780間。死18人、牲畜23頭。經濟損失600萬元。

水利工程

蓄水工程

馮家山水庫,系寶雞市興辦的一座以蓄水灌溉為主,兼作防洪、養殖、發電等綜合利用的大型水利工程。水庫位於千河中游末段,樞紐大壩設在陳倉區(原寶雞縣)橋鎮鄉馮家山村的老爺嶺與鳳翔縣長青鄉的宋家堡之間的千河峽谷處。,庫尾止於千陽縣城千河大橋,長約20公里(境內長15公里,水面1415平方公里),回水由大壩直趨千陽城下長約17.50公里,可控制千水流域面積3232萬平方公里。水庫淹沒了千陽、鳳翔、寶雞三縣相交的千河河谷與川道,最大水面達17.75平方公里。總庫容3.89億立方米,有效庫容2.86億立方米。樞紐除大壩外,還有輸水洞、泄洪洞、溢洪洞、非常溢洪道、水電站等項工程。水庫供寶雞、鳳翔、岐山、扶風、眉縣、乾縣、永壽等7縣136.826萬畝耕地灌溉用水。馮家山水庫,1970年7月動工,1981年基本竣工。
千湖(馮家山水庫)千湖(馮家山水庫)
王家崖渠庫結合工程(含王家崖水庫),系陝西省興辦的引蓄結合中型水利工程。為寶雞峽引渭灌溉工程總乾渠跨越千河而建。大壩橫跨千河河谷,西起陳倉區(原寶雞縣)境內,石羊廟鄉王家崖,東止千河鄉的產東,頂長1816米,高25米。總乾渠由壩頂縱向通過,大壩上游蓄水。水源一面引總乾渠水充庫,一面來自上游馮家山水庫調節,總庫容9600萬立方米,有效庫容6420萬立方米。樞紐工程除布設大壩、溢洪道及放水洞外,尚有引水入庫的進水道和抽水人渠的壩後式抽水站。引渭渠水量不足時,抽出庫水濟渠,調劑水量,緩和供需矛盾。

河道治理

明嘉靖《千邑河水變異記》載,千河與支流暉河(馮坊河),“其前開墾未廣,阻塞尚多,二水俱為小溪,未聞有涉水之患。後關山道通,泉流亦疏,水勢沖繞西城,識者思防之而未逮也!”這是對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水毀縣城前因的一段記述。可見由於植被破壞,河水漸大,以致山洪猛發而造成災患。據記載看,千陽歷史上的洪水成災有不斷加劇趨勢。建國後,始建設防洪工程。
千陽縣境內,1964~1965年,投工23.73萬個,建成丁字壩、防洪堤、導流堤、導流壩40餘處,總計土石方量6.22萬立方米。1973~1977年,投工174萬個,修築千河南北防洪堤39.8公里,支流入千河引堤2.4公里,引水建築物19座,險段丁字壩195座,總計土石方量89.9萬立方米,總投資80.5萬元。千河一級支流治理。對城區西河溝和馮坊河等千河一級支流,均進行過治理。
陳倉區(原寶雞縣)境內,千河在有馮家山、王家崖兩座水庫滯洪調蓄,這是治理千河下游的關鍵。王家崖水庫以上,右岸有橋鎮鄉、賈村鎮,左岸為鳳翔縣長青鄉;以下,右岸石羊廟鄉,左岸千河鄉。石羊廟、千河兩鄉治理千河,年代久遠。常因爭灘淤地,發生衝突。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仍有發生。1965年,縣政府作出規劃,堤距定為200米,中止爭灘糾紛。至1987年,石羊廟鄉由王家崖至千河入渭處建堤防7.9公里;千河鄉由王家崖至鐵路橋建堤防6.3公里。由於堤防斷裂,質量較差,常有被毀之處。1974年3月~1976年9月,橋鎮鄉曾於上河村至留村建堤2.9公里,並建鉛絲籠壩1座(裝石約300立方米),後水毀2.5公里,壩不存。後又整修,1987年有堤防2.39公里。
賈村鎮張家寨至王家崖一段,七十年代中期曾建堤防,以護果園,為水所毀。經修復現存堤防0.5公里和護岸短壩8座。

灌溉工程

升塬渠,清代鄭士范《舊雨集》:“唐之升塬渠,引千水升鳳翔塬上,北宋時尚存。”唐時升塬渠由長青靈化攔引千河,東南向,經今鏵角堡、石家窖窩、山頭溝、羅缽寺村東,從小海子村北到黃塬,灌今尹家務、南指揮一帶農田,渠長約25公里,遺蹟砂頻寬約10米,有輸水乾渠(遺蹟在頁西、頁中、頁東村北)和大海子、小海子等蓄水建築物(今沿為村名)。1966年修千河引水工程,1972年修馮家山水庫總乾渠時,曾在劉家台、羅缽寺、高咀頭、鏵角堡等地發現多處古渠遺蹟。
豆村渠,位於漢封鄉豆村。直接引千河上游支流灌地百餘畝,長2公里許。
柳家河渠,引柳家河水灌地30餘畝。
長青渠,引千河水灌灘地40餘畝。
孫家南頭渠,引千河水灌地50餘畝。
成國渠,《水經注》載:“……成國故渠,魏尚書左僕射衛臻征蜀所開也,號成國渠,引以澆故田,其瀆上承汧水於陳倉東,東逕眉及武功槐里縣北,……。”《晉書·食貨志》載:“開成國渠自陳倉至槐里;築臨晉陂,引汧洛溉舄鹵之地三千餘頃。”《晉書·宣帝紀》載:“青龍元年,穿成國渠,築臨晉陂,溉田數千頃,國以充實焉。”其跡久已堙廢。待考。
利民渠,位於千河以東,虢鎮以西的川道地帶。修於明弘治年間(1488—1505),歷經明、清、民國三代的一條小型灌溉工程。清乾隆以來的三次《寶雞縣誌》均有記載。水源來自千河,由鳳翔縣長青鄉高嘴頭引水。渠線沿千河左岸,經楊家溝、司家崖、魏家崖、馮家嘴,折東經惠家灣、灣溝堡南下入渭。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受益面積最大,“灌地百十餘頃”(折合今制約1萬餘畝)。後興衰無常。至民國二十六年(1937),有灌溉面積2400畝。清雍正十三年(1735)春,果親王允禮途經寶雞時,曾察看過利民渠,並為之題詩立碑。詩碑鐫刻:“太守開渠民利賴,停車使者為題詩。好將南畝勤耕作,更勉兒孫孝悌規。”1982年7月,寶雞縣人民政府將詩碑列為保護文物,矗立原址千河鄉魏家崖村西石灰窯邊。1987年,本縣水利志工作者又覓得清雍正十三年和乾隆五十年“利民渠”三字碑各1座,一併立於其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原利民渠楊家溝至馮家嘴一帶,先後為1954年所建的鳳寶汧河渠、1967年寶雞市所建千河抽水灌溉工程東一乾渠、1970年省建的寶雞峽引渭灌溉工程總乾渠三斗……付四斗等五條斗渠所取代。
馮家山水庫寶雞縣灌區引水渠系工程,分東、西兩個灌區。東灌區,位於千河以東。灌溉寶雞、鳳翔、岐山、扶風、武功、乾縣、永壽等縣。共有設施面積121.50萬畝,其中本縣設施面積13.20萬畝。總乾渠是聯繫灌區的紐帶,設計引水流量每秒36立方米,上承馮家山水庫樞紐輸水洞出口消力池,下沿千河左岸,穿鳳翔縣境,於里程樁18處流入本縣,長14.548公里。於33處出縣界,復入鳳翔縣境而東流。萬米隧洞是總於渠通水咽喉,跨寶雞、鳳翔兩縣,總長12600米。前段長7687米,處本縣境內。在境內總乾渠的右側,設有總四、五、六3條支渠,自流灌溉5.47萬畝;左側建有高里、張謝兩處抽水站,抽灌面積7.73萬畝。西灌區,位於千河右岸,控制橋鎮、賈村、蟠龍、金河、石羊廟等五個鄉的原區和塬坡耕地15.2萬畝。西乾渠工程是聯繫西灌區的紐帶。於馮家山水庫總乾渠里程樁2公里處設閘引水、引水流量每秒5立方米。主要建築物有:跨越千河的橋式倒虹工程,累計總揚程為312米的抽水站共5處,隧洞4處、總長2295米,以及分水閘等。西乾渠於不同高程分設支渠6條,將水引向灌區。西灌區是本縣興建的一項民辦公助高揚程抽水灌溉工程。1970年冬開始施工,1980年建成。截止1987年,6條支渠已有5條告竣。其中一、二支渠所屬斗渠基本配套,部分引渠業已砌護;三、四支渠所屬斗渠部分正在興建。由於灌區揚程高,耗電量大(每畝澆一次水,電費高達4~6元)。作物種植單一,農民不願灌溉,歷年實灌面積最多2.2萬畝,僅占設施面積的15%。

水電工程

1953年,陳倉區(原寶雞縣)千河鄉產東、產西村,引千河水,採用木製旋漿式水輪機在張家崖創建了本縣第一座水電站,後廢。

地圖信息

地址:陝西省寶雞市陳倉區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