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花科蔬菜霜霉病

十字花科蔬菜霜霉病

霜霉病是十字花科蔬菜重要病害之一,主要在白菜、甘藍、油菜、蘿蔔等蔬菜上發生,其背面生長白色霉層,嚴重時幼苗變黃枯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十字花科蔬菜霜霉病
  • 性質:有害
  • 流行區域:地區沿江、沿海和氣候潮濕
  • 發病率:80%~90%
概述,症狀,病原物,形態,生理,病害循環,發病因素,氣候條件,栽培條件,品種抗性,防治,

概述

霜霉病是十字花科蔬菜重要病害之一,中國各地均有發生,在沿江、沿海和氣候潮濕、冷涼地區易流行。病害流行年份大白菜株發病率可達80%~90%,減產30%~50%,且病株不耐貯存。
十字花科蔬菜霜霉病十字花科蔬菜霜霉病

症狀

十字花科蔬菜整個生育期都可受害。主要危害葉片,其次危害留種株莖、花梗和果莢。成株期葉片發病,多從下部或外部葉片開始。發病初期葉片正面出現淡綠色小斑,擴大後病斑呈黃色,因其擴展受葉脈限制而呈多角形。空氣潮濕時,在葉背相應位置布滿白色至灰白色稀疏霉層(孢囊梗和孢子囊)。病斑變成褐色時,整張葉片變黃,隨著葉片的衰老,病斑逐漸乾枯。大白菜包心期以後,病株葉片由外向內層層乾枯,嚴重時只剩下心葉球。
花軸受害後呈腫脹彎曲狀畸形,故有“龍頭病”之稱。花器受害後經久不凋落,花瓣肥厚、綠色、葉狀,不能結實。種莢受害後瘦小,淡黃色,結實不良,空氣潮濕時,花軸、花器、種莢表面可產生較茂密的白色至灰白色霉層。

病原物

病原物為寄生霜霉[Peronospora parasitica(Pers.) Fries],鞭毛菌亞門霜霉屬。

形態

菌絲無隔膜,可產生吸器;吸器為囊狀、球狀或分叉狀。無性繁殖時,從氣孔或表皮細胞間隙抽出孢囊梗,基部單一不分枝,頂端二叉分枝4~8回,分枝處常有分隔,分枝頂端的小梗細而尖銳,略彎曲,每小梗尖端著生一個孢子囊;孢子囊橢圓形,無色,單孢,萌發時直接產生芽管。有性生殖產生卵孢子,多在發病後期的病組織內形成,留種株在畸形花軸皮層內形成最多;卵孢子黃至黃褐色,球形,厚壁,外表光滑或略帶皺紋,萌發時直接產生芽管。

生理

病菌菌絲生長發育適溫為20~24℃,產生孢子囊的最適溫度為8~12℃,孢子囊萌發適溫為7~13℃,侵入寄主的最適溫度為16℃。

病害循環

北方地區,卵孢子是春季十字花科蔬菜霜霉病的主要初侵染源。北方冬季不生長十字花科作物的地區,病菌以卵孢子隨病殘體在土壤中休眠越冬。卵孢子只要經過兩個月的休眠,春季溫、濕度適宜時就可萌發侵染。卵孢子和孢子囊主要靠氣流和雨水傳播,孢子或孢子囊萌發後從氣孔或表皮直接侵入。發病部位不斷產生孢子囊,進行再侵染,使病害逐步蔓延。植株生長後期,病組織內菌絲分化成藏卵器和雄器,有性結合後發育成卵孢子。

發病因素

霜霉病的發生與氣候條件、品種抗性和栽培措施等因素有關,其中以氣候條件的影響最大。

氣候條件

病害發生、流行與溫度、濕度關係密切。溫度決定病害出現的早遲,雨量決定病害的輕重。在適溫範圍內,濕度越大,病害越重。氣溫16~20℃,晝夜溫差大或忽冷忽熱天氣有利於病害發生。田間濕度越大,夜間結露或多霧,即使雨量少,病害也會發展較快。

栽培條件

十字花科蔬菜連作的田塊,土中菌量多,病害發生早且嚴重。秋季播種早,作物生育期提前,病害發生早,危害重。基肥不足、追肥不及時會導致植株營養不良,抗病力下降。

品種抗性

品種抗性大白菜形態與抗病性有一定關係,一般疏心直筒型品種較抗病,圓球型和中心型品種較感病。一般抗病毒病的植株也抗霜霉病,感染了病毒病的植株也易感染霜霉病。因此,病毒病流行時,霜霉病也容易大發生。

防治

霜霉病的防治採用以種植抗病品種、加強栽培管理為主,結合藥劑防治的綜合防治措施。
1.利用抗病品種 要因地制宜選用適合當地栽培的抗病品種。近年來已推出一批雜交種(雜交一代),如青雜系列、曾白系列和豐抗系列等,且已廣泛套用。
2.合理輪作,適期播種 與非十字花科作物輪作,最好是水旱輪作,因為淹水不利於病菌卵孢子存活,可減輕前期發病。秋白菜不宜播種過早,常發病區或乾旱年份應適當推遲播種。播種不宜過密,注意及時間苗。
3.加強肥、水管理 施足基肥,增施磷、鉀肥,合理追肥。
4.藥劑防治 加強田間檢查,重點檢查早播地和低洼地,發現發病中心時要及時噴藥,控制病害蔓延。常用藥劑有:58%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64%惡霜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和25%甲霜靈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等。每公頃用藥液750~1500千克,隨生育期不同而有所不同,前期用量少,後期用量應加大。上述藥劑與濃度也適用於十字花科蔬菜白鏽病的防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