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法治關鍵字

十大法治關鍵字

“法治”一詞在2014年中國最重要的政治檔案之一——四中全會公報中出現50餘次。《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將每年12月4日定為國家憲法日。同一天,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了關於設立國家憲法日的決定草案,以立法形式將12月4日設立為國家憲法日,在全社會開展憲法意識、憲法觀念、憲法權威的宣傳教育活動。一個“法治中國”形象正映入全世界的視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十大法治關鍵字
  • 外文名:Ten rule of law
  • 類型:文化術語
  • 分類:依憲執政
關鍵字依憲執政
年度回顧:在十八屆四中全會公報中,“憲法”一詞出現十餘次。報告提出,堅持依法治國首先要堅持依憲治國,堅持依法執政首先要堅持依憲執政。健全憲法實施和監督制度,完善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憲法監督制度,健全憲法解釋程式機制。
點評:憲法是我國的根本大法,遵守憲法不僅是公民的義務,更成為執政黨的執政理念,這是四中全會的亮點之一,更是法治建設的重大突破。
關鍵字依法行政
年度回顧: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努力釐清市場與行政的邊界,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打造廉潔、高效的法治政府。其中最大的亮點是關於行政審批的改革。各級政府積極簡政放權。據統計,截至10月,國務院先後取消和下放了7批共632項行政審批等事項,並對數十部行政法規的部分條款予以修改。
點評:法治的核心要義不是擴權,而是限權;不是治民,而是治官。
關鍵字清理黨內法規
年度回顧:依法執政既要求黨依據憲法法律治國理政,也要求黨依據黨內法規管黨治黨。經過兩年時間的集中清理,通過對新中國成立至2012年6月期間出台的23000多件中央檔案進行全面篩查,共梳理出規範黨組織工作、活動和黨員行為的黨內法規和規範性檔案1178件。經過清理,廢止322件,宣布失效369件,繼續有效的487件,其中42件需適時進行修改。對於清理出來的黨內法規和規範性檔案,統一採取廢止、宣布失效、繼續有效等三種處理方式。
點評:集中清理工作在摸清黨內法規制度“家底”的同時,解決了黨內法規制度存在的不適應、不協調、不銜接、不一致等問題。
關鍵字死刑改革
年度回顧:全國人大常委會於10月審議了刑法修正案(九)草案,擬取消走私武器、彈藥罪等9個死刑罪名。草案如獲通過,我國的死刑罪名將由現在的55項減至46項。
近年來,尊重和保障人權,逐步成為我國民主法治建設過程中所秉持的重要理念。我國執行死刑的人數總體越來越少,現有55個可判死刑的罪名中,真正適用較多的主要集中在故意殺人罪搶劫罪強姦罪等少數罪名上。此次擬削減的9項死刑罪名,目前在司法審判中已經很少用到。今年7月,浙江省高院對吳英集資詐欺案作出裁定,對吳英的死緩減為無期徒刑。
點評:減少死刑罪名將有利於更好地保障人權,引導社會對生命權利的尊重。
關鍵字修改“民告官”法律
年度回顧:11月1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通過了修改行政訴訟法的決定,這部“民告官”的法律自1989年實施以來第一次修改。
“告官不見官,勝訴不執行”,行政訴訟領域的問題被詬病已久。北京市人大內務司法委員會的調研報告顯示,近三年,北京市行政訴訟立案率連續下降,平均立案率只有30%,而一審判決行政機關敗訴率僅約10%,政府部門習慣讓律師出庭當“甩手掌柜”的現象十分普遍。針對“立案難、審理難、執行難”,新修改的行政訴訟法從多個制度設計層面,暢通立案渠道,防止地方對司法干預;對拒不執行的,更有拘留的“狠招”。
點評:修改後的行政訴訟法擴大了受案範圍,體現了公正司法、監督行政的原則和宗旨,有利於緩解官民矛盾,保障了官民爭議解決法律渠道的順暢。
關鍵字反腐法治化
年度回顧: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提出“依法治國”的具體方略,為反腐制度化、法治化作出了保障設計。
今年以來,在“打虎拍蠅”的反腐高壓態勢下,無論是周永康之類的“大老虎”,還是河北馬超群之類的“小蒼蠅”,都受到“零容忍”的嚴厲查處。各地查處腐敗貪官時,普遍強調信息公開、程式正義和事實證據。高頻率的官員落馬信息均通過公共渠道快速發布,人員則移交檢察院、法院進行查處,一些案件的審理更是以直播等方式公開,充分表明了中央“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反對腐敗”的決心。此外,中紀委及最高司法機關已將“法治反腐”作為行動標準,並醞釀完善各種制度。
點評:目前,反腐敗先以治標開始,在過程中逐步形成制度性,規範性的做法,並上升為法律法規,最終達到治本的效果。
關鍵字信訪改革
年度回顧:實施了多年的信訪工作解決了大量問題,但也積累了很多矛盾,導致部分民眾“信訪不信法”。中央政法委9月出台了三個配套檔案,作出針對性的制度設計。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全年,各地政法機關登記涉法涉訴信訪上升38.5%;今年前7個月,中央政法機關接待民眾來訪同比僅上升7.1%,信訪民眾依法按程式反映問題的意識逐步增強,涉法涉訴信訪開始呈現“棄訪轉法”勢頭,信訪秩序不規範的問題正在逐步好轉。
點評:信訪依法終結機制既保護了民眾的正當權利,也為解決社會矛盾、營造良好社會環境提供了重要依據。
關鍵字庭審直播
年度回顧:9月24日,國家發改委原副主任劉鐵男受賄案在廊坊開庭審理。廊坊中院採用微博的形式同步向外界播報庭審情況。另外,包括劉漢等較為“敏感”的案件和多地官員腐敗案,均在審理過程通過網路進行了直播。
點評:法庭由現實世界的“劇場”走向了虛擬世界的“廣場”,民眾對審判過程和裁判結果的關注和互動討論,也使司法神秘化的空間急劇縮小。
關鍵字 “呼格案”重審
年度回顧:18年前,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18歲的職工呼格吉勒圖被認定為“毛紡廠廁所女屍案”兇手被執行死刑。9年前,系列姦殺案嫌疑人趙志紅供稱該案是其所為。真相似乎近在咫尺,但撥雲見日卻障礙重重。今年11月20日,呼格案進入再審程式。
點評:讓人民民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這意味著,既要追求司法的巨觀正義,也要通過具體案件實現司法的微觀正義。呼格案成為法治決心的“試金石”,也寄予了人們對司法公正的信任和希望。
關鍵字懲治網路“大謠”
年度回顧:網路“大謠”,是指一些人在網路上、微博上通過與網路推手、水軍合作,形成一個利益鏈條,製造和傳播網路謠言的人。4月和11月,“秦火火”和“立二拆四”分別以誹謗罪尋釁滋事罪非法經營罪,被判處有期徒刑3年和4年。
對打擊網路“大謠”,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出台了《關於辦理利用信息網路實施誹謗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相關部門通過媒體對外公布案件進展;對“大謠”的定罪由人民法院開庭審理。
點評:對於破壞網際網路秩序的“大謠”的審判和定罪,完全是依據現有法律,同時還有辯護人,充分保障了被告的合法權利。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