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驛站景區

十八驛站景區

十八驛站景區地處大興安嶺北坡,呼瑪河下游,黑龍江南岸,東部和北部隔黑龍江與俄羅斯接壤,西臨塔河縣,南接是韓家園林業局。地理坐標為東經124—126度,北緯51—53度。全局總經營面積63.8萬公頃,森林覆蓋率66%。整個施工區屬低山丘陵地貌,橫跨塔河、呼瑪兩縣,施業區內總人口約2萬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十八驛站
  • 地理位置:黑龍江省大興安嶺
  • 占地面積:63.8萬公頃
  • 開放時間:全天
  • 門票價格:無
  • 著名景點:薩吉滿盛山、中國最北古人類遺址、古驛站、龍棧大馬場、
簡介,結構,景觀,歷史,

簡介

在美麗的大興安嶺地區,有一個歷史悠久的山城 —— 十八驛站
踏上這片土地,鋪天蓋地的紅燈籠會映入你的眼帘,復古的旗幟迎風招展,帶給你的是紅紅火火的每一天,迎接著希望和美好的未來,在這裡,不經意間便沾滿了一身的喜氣。
一萬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在這裡居住生息。而今十八站舊石器晚期遺址的出現,賦予了這裡遠古文明的瑰麗色彩。這裡也是擁有百年歷史的黃金驛站,文化淵源悠遠而厚重,蘊藏著輝煌燦爛的古驛站文化內涵。身在其中仿佛回到了古代文明的源頭,感動著祖先業績的輝煌,同時也會讓你感受到如今的古驛站日新月異的變化和嶄新的風采。
歡迎你到驛站來,你會感受鄂倫春族的風情,你會步履輕盈小心翼翼,稍不留神就踩疼了遠古的記憶。穿過歲月的長廊,驛站的歷史如酒醇香。
這裡沒有熙攘的的人群和車水馬龍。錯落有致的房屋,彩鋼瓦記載著許多無聲的故事,此刻你就在這一個個故事裡穿行。斑斕的薩吉滿聖山、驛園的原始森林、植被豐富的生態林苑,環境優雅的居民小區,條條整潔寬敞的街道,排排新型節能路燈,都在訴說著驛站人們的生活舒適安逸。冬日暖陽普照,一派祥和恬靜的場景輕輕縈繞。走進這裡,你會從喧囂浮躁的生活中深沉下來,感受心靈之門洗淨鉛華,世事沉浮中,只剩下溫婉和純真。
迎著風悠然走在這潔白無暇的世界,空氣清冷純淨,每個毛孔都舒展開來,感受著愜意和隨意,這是一片綠色的生態家園,蘊藏著遠古文明和現代氣息。此刻,你會想擁有一雙翅膀行空雲端自由飛翔,俯瞰驛站映入眼帘的都是自然景觀,毫無刻意和造作,四季分明、閒適怡人,散發著一種靜謐神秘之感,如一幅沒有張揚重彩的畫面,卻在大自然的畫筆中渲染著多姿的音符,把這個小城裝點得有聲有色,五彩絢麗。景美人更美,美往往有不同的表達方式.美來源於心靈的最深處,只在乎是否仔細的體會感受這和諧之美。相擁人世間的風風雪雪,體會著生命中每一次感動,感受著驛站“淨暢寧美”蘊蓄著無限希望。
歡迎你到驛站來,迎接你的有最北燈籠小鎮,給予你最熱情如火的問候與祝福,最難忘的經歷,最純粹的思想;這裡有著淳樸、好客、勤勞善良的人們,有積極向上的工作狀態和健康文明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
素色清雅,搖曳生姿,抬起頭,天上流雲浮動,轉眸處,思緒闌珊。捕捉一縷嫣紅的晨光,採集一縷落日的雲霞,聽風吟,撫心弦,神遊至此,降解塵囂一片。
歡迎你到驛站來,你會遠離塵世煩憂,放下沉重的心,放下不安和彷徨,靜靜的遊蕩,生命的長河裡餘下清澈的香,綿長的回味......

結構

大森林、大冰雪、大界江

景觀

薩吉滿盛山
驛園
杜鵑園
中國最北古人類遺址
舊時器時代遺址
生態林苑
驛站老街
中國林業生產建設博物園
中國燈籠城
元寶山
65生態旅遊基地
古黃金之路十九站
古黃金之路十九站
中心苗圃藍莓採摘基地
永慶生態旅遊區
龍棧大馬場
龍棧大馬場
黑龍江風光

歷史

中國最北古人類遺址即十八站遺址
十八站遺址屬於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位於大興安嶺東坡、呼瑪河左岸18米高的二級階地上。出土:刮削器、尖狀器、石葉、石片和石核等1070件,地質年代屬於更新世晚期,距今約一萬二千年前。出土石器,器形、風格、大小與北京周口店、河北陽原虎頭梁遺址出土的石器頗相近。1975-1976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首次發掘了這處遺址。共發現4個地點,由最西部的75072號地點至最東部的紅旗大橋地點分布範圍約10公里。
2005年5月,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研究所、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組成的聯合考古隊,再次來到十八站,開始了新的考古工作。考古隊重新來到4處考古地點考察,採集了30多件石器標本,最後確定在遺址2號碑西側100米處為發掘地點。在正南正北的方向確定了一個16平方米的探方。經過十幾天的緊張工作,共發現石器38件。石器的類型有砍砸器、刮削器,以及石核和石片。出土的石器原料為當地的凝灰岩、燧石和流紋岩等礫石。石製品分兩類:一類是較大的石器如兩面修理的半月形削刮器,以及用以剝製石片的石核和長石片;另一類是具有細石器特徵的各類器形,如楔狀石刻、細石葉、圓頭刮削器和雕刻器等,細石器的數量不多,但是形制、類型及製作技術都很典型,細石器與華北舊石器晚期的下川文化、虎頭梁石器地點的同類器比較接近,也和東北地區新石器時代初期的同類石器相同。從分布情況看,十八站遺址不僅分布在原來發現的4個地點,而是連續分布在呼瑪河第二階地上,推測實際分布範圍更廣,從文化遺物在地層中的分布狀況推斷,十八站遺址屬於舊石器時代考古遺址,其文化分期位於舊石器時代末期,即地質時代晚更新世末期,距今大約11000年。當時,這裡不僅有人類生存居住,而且活動相當頻繁。 十八站是黑龍江省209省道(黑河-漠河)的必經之路,呼瑪河和依沙溪河在此交匯,該地有新石器時代古人類遺址,也是鄂倫春族人的傳統聚居地,其茂密的森林和充盈的負氧離子開始吸引旅遊者的注意,每年5月-9月,該地是良好的旅遊目的地。
十八驛站
雅克薩戰爭以前的清朝,呼瑪境內沒有專設公路,生活在這裡的各族人民以馬、馴鹿為主要陸路交通工具。夏天,他們騎馬攜槍,跨河溪,越草地,穿密林,攀山崖,捕魚捉獸;冬季則靠馬爬犁、鹿雪撬,甚至乘坐狗爬犁來往。偏僻的環境,原始的交通工具,練就了各族人民勇敢剽悍的性格。“祁寒酷暑非
所畏,天災地變非可畏……,苛能保其生存,寄其家人子女者,於不知不識之中,悠然行之。不知所謂成敗,不計所謂苦樂,更不知所謂時效與夫功能”。就這樣,生活在這裡的各族人民在叢山密林、荒漠草地中,踏出了一條條山間小道,為後來的驛路建設打下了基礎。
清朝皇帝,康熙在通往黑龍江制止沙俄侵略初期,除通過和平談判途徑外,還不斷派員“細訪”黑龍江地區的“土地形勝、道路遠近”,“以酌定天時地利運餉進兵機宜”。他在總結以前未剪除沙俄侵略軍的教訓時指出:“何者尚書明安達禮輕進,致糧餉不斷;將軍沙而虎達海等失計,,半途而歸,逐致羅剎矯安達禮輕進,致糧餉不斷;將軍沙而虎達海等失計,半途而歸,逐致羅剎矯恣”。所以,康熙特彆強調“黑龍江軍糧關係緊要,務求永遠充足又反覆強調“驛站關係緊要,即必須有暢通的交通道路,才能保證軍需,”“庶免貽誤”。
黑龍江通往璦琿(今黑河愛輝)的驛站,始於康熙22年(1683)勘測,完成於康熙23年(1684),是按照康熙的諭旨“遣官勘視”而設定的。在設立通往璦琿的驛站之後,康熙24年(1685)4月,當璦琿兵將進巢雅克薩之時,又開設了另一路驛站,於杜爾伯特扎萊特派蒙古兵五百人並索倫兵一部,循嫩江溯江而設,自墨爾根起,依次為二站、三站、四站、五站……,直至雅克薩(今黑龍江省漠河縣興安鎮附近),共設25站。以後這條驛站路填設至漠河共三十站。自墨爾根至漠河所設三十站的站名是:墨爾根、二站、三站、四站固巴河、五站雅克薩台河、六站庫凌河、七站、八站三松河、九站鄂多河、十站阿魯河、十一站嘎魯河、十二站慶洞站、十三站二根河站、十四站興安嶺站、十五站北實黑站、十六站會實清站、十七站達拉罕站、十八站譚寶山站、十九站依沙溪河站、二十站依西肯站、二十一站窩洛河站、二十二站卜拉格站、二十三站盤古河站、二十四站安蓋站、二十五站額木爾河站、二十六站扎林庫爾河附近、二十七站祥龍河站、二十八站祥牛河站、二十九站永河站、三十站漠河站。
驛站的設立對抗擊沙俄侵略,保衛邊疆領土,溝通邊疆與內地的交通起了重要作用。但是,隨著雅克薩戰爭的結束,清守兵撤走,驛站隨之荒廢。所開闢的驛路,只偶爾有鄂倫春人通行。光緒13年(1887),吉林候補道李金鏞從陸路赴漠河督辦金礦,重新開闢了此路。十八站名稱由此一直沿用至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