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屆六中全會精神

十八屆六中全會精神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簡稱十八屆六中全會。會議於2016年10月24日至27日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26日召開會議,決定今年10月在北京召開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主要議程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員會報告工作,研究全面從嚴治黨重大問題,制定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若干準則,修訂《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試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十八屆六中全會
  • 時間:2016年10月24-27日
  • 地點:北京
  • 主要議題:“十三五”規劃
報告全文
中共中央政治局2016年7月26日召開會議,決定今年10月在北京召開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主要議程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員會報告工作,研究全面從嚴治黨重大問題,制定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若干準則,修訂《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試行)》。會議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部署下半年經濟工作。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主持會議。
會議認為,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關鍵在黨要管黨、從嚴治黨。黨要管黨必須從黨內政治生活管起,從嚴治黨必須從黨內政治生活嚴起。開展嚴肅認真的黨內政治生活,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在長期實踐中,我們黨始終把開展嚴肅認真的黨內政治生活作為黨的建設重要任務來抓,形成了以實事求是、理論聯繫實際、密切聯繫民眾、批評和自我批評、民主集中制、嚴明黨的紀律等為主要內容的黨內政治生活基本規範,為鞏固黨的團結統一、增強黨的生機活力積累了豐富經驗,為保證黨在各個歷史時期完成中心任務發揮了重要作用。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狀況總體是好的,同時一個時期以來,黨內政治生活中也出現了一些突出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身體力行、率先垂範,堅定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加強黨的建設,堅持思想建黨和制度治黨緊密結合,集中整飭黨風,嚴厲懲治腐敗,淨化黨內政治生態,黨內政治生活展現新氣象,贏得了黨心民心,為開創治國理政新局面提供了重要保證。綜合分析,有必要制定一部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準則。新形勢下加強和規範黨內政治生活,重點是各級領導機關和領導幹部,關鍵是高級幹部特別是中央委員會、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的組成人員。高級幹部特別是中央領導層組成人員必須以身作則,模範遵守黨章黨規,嚴守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堅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堅持率先垂範、以上率下,為全黨作出示範。
會議認為,加強黨內監督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一貫要求,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黨的執政地位,決定了黨內監督在黨和國家各種監督形式中是最基本的、第一位的。只有以黨內監督帶動其他監督、完善監督體系,才能為全面從嚴治黨提供有力制度保障。《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試行)》2003年頒布施行以來,對我們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方針,加強黨內監督,維護黨的團結統一,做到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發揮了積極作用。同時,隨著形勢任務發展變化,《條例》與新實踐新要求不相適應的問題顯現出來。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對強化黨內監督提出了明確要求,為修訂黨內監督條例提供了重要遵循。這幾年,我們堅持黨的領導,堅持全面從嚴治黨,落實“兩個責任”,嚴明黨的紀律,積累了不少經驗,為修訂黨內監督條例奠定了重要實踐基礎。修訂工作時機成熟、條件具備,應抓緊抓好。
會議指出,今年以來,在錯綜複雜的國內外形勢下,各地區各部門按照黨中央部署,積極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了來之不易的成績。上半年經濟運行總體平穩,轉方式、調結構穩步推進,企業效益有所回升,金融市場總體平穩運行,城鎮新增就業持續增加,人民生活繼續改善,社會大局保持穩定。同時,經濟下行壓力依然較大,存在一些必須高度重視的風險隱患。當前,經濟運行的新常態特徵更加明顯,我們必須把握好經濟發展新常態這個大邏輯,堅定不移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化壓力為動力,推動我國經濟發展長期向好。
會議強調,做好下半年經濟工作,要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決策部署,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和巨觀政策要穩、產業政策要準、微觀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實、社會政策要托底的總體思路,通過實施適度擴大總需求、堅定不移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導良好發展預期的組合政策,努力保持經濟平穩發展走勢,實現“十三五”良好開局。
會議強調,要堅持適度擴大總需求,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注重相機、靈活調控,把握好重點、節奏、力度,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營造良好巨觀環境。要落實各項減稅降費措施,保證公共支出能力和力度,發揮財政資金效應,引導社會資金更多投向實體經濟和基礎設施建設薄弱領域。要引導貨幣信貸和社會融資合理增長,著力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渠道,最佳化信貸結構,支持實體經濟發展。要有效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隱患,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穩定。要持續深化“放、管、服”和財稅、金融、創新、國企等重點領域改革。全面落實“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重點任務,通過有效的市場競爭,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實現優勝劣汰和產業重組,提升產能過剩行業集中度,積極推進科技創新,增強核心競爭力,加快推進新舊動能轉換。要採取正確方略和有效辦法推進五大重點任務,去產能和去槓桿的關鍵是深化國有企業和金融部門的基礎性改革,去庫存和補短板的指向要同有序引導城鎮化進程和農民工市民化有機結合起來,降成本的重點是增加勞動力市場靈活性、抑制資產泡沫和降低巨觀稅負。要堅持引導市場預期,提高政策質量和透明度,用穩定的巨觀經濟政策穩住市場預期,用重大改革舉措落地增強發展信心,特別要堅持基本經濟制度,鼓勵民間投資,改善企業微觀環境,創造各類企業平等競爭、健康發展的市場環境。要發揮改善民生、發展社會事業對擴大內需、推動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
會議強調,做好下半年經濟工作十分重要。各地區各部門要真正把思想認識統一到黨中央對經濟形勢的科學判斷上來,提高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的自覺性和主動性,真抓實幹,敢於擔當,發揚釘釘子精神,把各項工作落到實處。
會議還研究了其他事項。
回顧: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要點
中共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員會報告工作,研究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主持會議。
2015年7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認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中國共產黨確定的“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十三五”規劃必須緊緊圍繞實現這個奮鬥目標來制定。當前,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沒有變,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我國發展既面臨大有作為的重大戰略機遇期,也面臨諸多矛盾相互疊加的嚴峻挑戰。我們要準確把握戰略機遇期內涵的深刻變化,更加有效地應對各種風險和挑戰,在改革開放以來打下的堅實基礎上,堅定信心,銳意進取,奮發有為,繼續集中力量把自己的事情辦好,不斷開拓發展新境界。
會議指出,推動“十三五”時期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堅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布局,堅持發展第一要務,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確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
會議強調,“十三五”時期,中國發展的環境、條件、任務、要求等都發生了新的變化。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保持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必須有新理念、新思路、新舉措。發展理念是發展行動的先導,是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的集中體現。要認真總結經驗、深入分析問題,把發展理念梳理好、講清楚,以發展理念轉變引領發展方式轉變,以發展方式轉變推動發展質量和效益提升,為“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指好道、領好航。
會議指出,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是發展的根本目的,必須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從實際出發,創新和完善巨觀調控方式,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邁向中高端水平,推動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必須按照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加快完善各方面體制機制,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為發展提供持續動力。必須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治體系,加快法治經濟和法治社會建設,把經濟社會發展納入法治化軌道。必須深化全方位對外開放,妥善應對外部環境變化,推動互利共贏、共同發展。必須貫徹全面從嚴治黨要求,不斷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確保中國發展航船沿著正確航道破浪前進。
【主要議題】
作為十八屆五中全會的主要議題,“十三五”規劃的編制工作引起了國內外的廣泛關注。
從1953年至今,中國已完成12個五年規劃(前十個為五年“計畫”)的編制工作。由於2020年既是“十三五”的收官年,也是中國第一個百年夢想實現的時間節點,因此,這份規劃將對中國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五年做出怎樣的安排成為各方熱議的焦點。
【十大領域】
從5月27日至今,習近平接連舉行三場座談會,聽取上海、江蘇、貴州、湖北、遼寧、吉林等18個省區市黨委主要負責人對“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意見和建議。
在這三場座談會中,習近平明確了中國在“十三五”期間需要補齊的“短板”,部署了需要取得“明顯突破”的十大領域。
一是保持經濟成長。“十三五”時期,中國發展的環境、條件、任務、要求等都發生了新的變化。習近平要求,挖掘增長潛力,培育發展動力,厚植髮展優勢,拓展發展空間,推動經濟總量上台階。
二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的發展,中國經濟成長將完成三個轉變:從主要靠投資、出口變為“三駕馬車”協同帶動;從主要依靠工業變為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從主要靠物質資源消耗轉變為主要靠勞動生產率的提升。
三是最佳化產業結構。為提升經濟競爭力,中國將改造傳統行業、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服務業、並積極培育新的業態和商業模式。
四是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中國將在科技、產業、企業、市場、產品、業態和管理等領域全面推進創新。
五是農業現代化加快步伐。相比於工業化、信息化和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是中國當下的薄弱一環。在確保糧食安全的基礎下,中國將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和技術創新的步伐。
六是體制機制改革。習近平強調,改革是培育和釋放市場主體活力、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根本動力。要圍繞破解經濟社會發展突出問題的體制機制障礙,全面深化改革,增強改革意識,提高改革行動能力。
七是協調發展。目前中國已經推出了“京津冀”、“長江經濟帶”等多個區域經濟戰略,未來,區域、城鄉發展的協調以及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將成為政策重點。
八是生態文明建設。習近平在調研中強調,紮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人民生活質量的增長點,成為展現中國良好形象的發力點。
九是民生。今天的政治局會議指出必須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習近平也要求全面解決好人民民眾關心的教育、就業、收入、社保、醫療衛生、食品安全等問題。
十是扶貧開發。對於這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繁重的工作。習近平要求各地採取超常舉措,拿出過硬辦法,用一套政策組合拳,確保在既定時間節點打贏扶貧開發攻堅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