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的月亮(歌曲)

十五的月亮(歌曲)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5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音樂作品,由石鐵源徐錫宜作曲,石祥作詞,婁連廣編曲的一首歌曲。首唱是瀋陽軍區前進歌舞團的男高音歌唱家董振厚,後有蔣大為、董文華、彭麗媛、龔玥、劉紫玲、卓依婷、黑鴨子組合、許嵐嵐、金永玲、孫燕姿等翻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十五的月亮
  • 外文名稱:Fifteen of the moon
  • 所屬專輯:《日·月·星》
  • 歌曲時長:3分36秒
  • 發行時間:1985年
  • 歌曲原唱董振厚,董文華
  • 填詞石祥
  • 譜曲:石鐵源,徐錫宜
  • 音樂風格:抒情歌曲
  • 歌曲語言:國語
  • 唱紅董文華柳培德
同名歌曲,基本信息,歌詞,創作背景,姊妹篇,作者簡介,爬山得月,研習書法,與詩結緣,戰士詩人,為周總理寫詩,全家都是兵,

同名歌曲

基本信息

歌曲《十五的月亮》
十五的月亮
歌名:十五的月亮
作曲:石鐵源、徐錫宜
作詞:石祥
編曲:婁連廣
原唱:董振厚

歌詞

女聲(男聲)
十五的月亮,照在家鄉,照在邊關
寧靜的夜晚,你也思念,我也思念。
85年春節晚會歌曲&amp85年春節晚會歌曲&amp
我(你)守在嬰兒的搖籃邊,
你(我)巡邏在祖國的邊防線;
我(你)在家鄉耕耘著農田,
你(我)在邊疆站崗值班。
啊豐收果里有我(你)的甘甜,也有你(我)的甘甜;
軍功章啊,有你(我)的一半,也有我(你)的一半。
啊啊啊音樂--歌
十五的月亮,照在家鄉,照在邊關。
寧靜的夜晚,你也思念,我也思念。
我(你)孝敬父母任勞任怨
你(我)獻身祖國不惜流血汗
我(你)肩負著全家的重任,
你(我)在保衛國家安全
啊!祖國昌盛有你(我)的貢獻,也有我(你)的貢獻;
萬家團圓,是你(我)的心愿,也是我(你)的心愿。
啊!啊……
也是我(你)的心愿

創作背景

歌曲《十五的月亮》本身是《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的姊妹篇,這首歌的旋律與《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極為接近,首唱者並不是董文華,而是蔣大為老師,是當年著名的瀋陽軍區的作曲家鐵源老師親自登門請蔣老師唱的一部電視劇的主題歌,鐵源老師告訴蔣大為說《十五的月亮》是《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的姊妹篇。那部電視劇是只有上下兩集的單本劇,不是長篇電視劇,這電視劇沒有流傳開來,而主題曲一直到現在大家還都很喜歡。

姊妹篇

《十五的月亮》其實與《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是一個主題,發展成兩個旋律。這一說法蔣大為老師在河南電視台的《世紀歌聲》節目中談到過,他還親自清唱《十五的月亮》和《桃花》進行對比。網上有人說《十五的月亮》首唱是流行歌手柳培德,其實是錯誤的。柳培德是唱過這首歌,但不是首唱。首唱這首歌的應該是歌唱家蔣大為老師,原唱及唱紅這首歌曲的是董文華。
所以《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的姊妹篇是《十五的月亮》,但是《十五的月亮》的姊妹篇是又一首歌,應該是《望星空》。《望星空》也是董文華演唱的,是董文華演唱了《十五的月亮》之後的姊妹篇。《望星空》可以說是《十五的月亮》之後的又一個發展,《十五的月亮》、《望星空》也成為著名歌唱家董文華的經典代表作品。

作者簡介

2008年6月25日,由北京市檔案館主辦的“北京檔案珍藏展”上,一件《十五的月亮》歌詞檔案展品格外引人注目。24年前創作它的主人、今年69歲的石祥也來到了展覽現場,一位中年觀眾對石祥說:“當年我結婚的時候,就是唱著這首歌,今天我看見了石祥老師,您可是我心中的偶像。”
我看見石祥在手稿前佇足流連,想必他又從字裡行間回想起他創作這首歌詞的心路歷程。會後,我隨石祥老師一同邁進了北京阜石路他的家中。一走進他家寬敞的客廳,就感受到一種充溢著書香的文化韻味。雪白的牆壁上不僅有石祥親手書寫的書法作品,還有4幅黑底木製掛件,上面鑲嵌的花朵精巧淡雅。四周擺放的幾盆生機盎然的菊花散發著淡淡清香。在這樣寧靜的環境裡,石祥對筆者笑談創作歌詞《十五的月亮》只用了不到10分鐘,但創作前期軍旅生活的積澱卻不少於20年。就如同燒開水一樣,沸騰只是一、二分鐘的時間,但前期加溫的過程卻比沸騰的時間要長得多。

爬山得月

石祥說,他特別喜歡爬山。每天他都去爬香山。有一個夜晚,他在山上看到皎潔的明月,頓時想到明月在中國古代就有很多詩句對其謳歌。在唐代,有一位愛月、痴月、寫月的詩人,他在《八月十五夜,聞崔大員外翰林獨直,對酒玩月,因懷禁中清景,偶題是詩》中說:“秋月高懸空碧外,仙郎靜玩禁闈間。歲中唯有今宵好,海內無如此地閒。皓色分明雙闕榜,清光深到九門關。遙聞獨醉還惆悵,不見金波照玉山。”他在另一首《華陽觀中八月十五日夜招友玩月》中又說“今夜清光此處多”。還在《八月十五日夜同諸客玩月》中說“清景難逢宜愛惜”。可見這位詩人是多么愛這中秋之夜。他就是白居易。石祥說:“月亮太美好了,將來我也要寫一首和月亮有關的歌詞。”
1984年4月,《解放軍歌曲》舉辦創作學習班,而石祥由於正忙於大歌舞《中國革命之歌》的創作,不得不請了一周的假,來到了駐河北高碑店某集團軍。一天,他看到幾名戰士坐在一起忘情地演唱《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就過去問道:為什麼愛唱“桃花”?戰士們答道,我們想家,但是不能直接唱“家”,只能唱“桃花”,可以緩解一下心情。這時,石祥想真應該好好地寫一寫那些可敬可愛的軍嫂們啊!寫一首《軍人獻給妻子的歌》。可是題目寫在紙上卻寫不下去。因為“人稱”問題不好解決。稱軍嫂為“妻子”太老氣,稱“親愛的”“心上人”又太時髦。直到晚上快熄燈的時候,推開窗子想開闊一下思路,一眼望見明月,這一下就想起了蘇軾的名句:“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一輪明月在天,夫妻兩地相望,你也思念,我也思念,用“你”、“我”解決人稱難題,於是,那首歌曲——《十五的月亮》詞如泉涌,不到10分鐘,這首詞就寫好了。

研習書法

在家裡,石祥不僅寫詩,還經常揮毫潑墨研習書法。他走進了書房,將幾幅他的書法作品拿出來,在地上展開給我看。其中有《十五的月亮》、《望星空》等大幅行草書作品,上面的字跡清秀、飄逸,看了以後真讓人愛不釋手。曾經有人出資10萬元欲購詞作家原創的書法作品,被石祥婉言拒絕。而一位作家朋友因為欠下債務18萬元,石祥不惜揮毫潑墨寫下一幅《十五的月亮》歌詞,幫朋友解難。10多年過去了,那位作家一想起這件事就說:“石祥這人特仗義,要不是他幫我寫了幅字,我就得還人家18萬元錢!”

與詩結緣

石祥出身於赤貧家庭,但他從國小到國中幾乎每次考試都能取得名列前茅的好成績。中學時代的他,夢想當一名記者,雖然當時他還不能完全明白“記者”是做什麼的,但書本里美妙的詩句卻深深地吸引著他。在老師的指導下,他成為了學校板報的主編,當好主編之餘也不忘向自己“心儀”的報刊投稿。上初二的時候,他寫的文章《給孩子們做玩具》刊登在《中國青年報》上,內容是報導中學旁一個農村合作社,用幹活剩下的碎布頭給鄉下孩子們製作玩具的事情。當他望著自己的文章終於第一次變成鉛字的時候,更加堅定了要走“文藝”之路的信念!
“我是先學寫詩,後創作歌詞的。1958年,已經中學畢業教了幾年書的我,與幾名學生一起‘投筆從戎’,應徵入伍了。”他寫的第一首詩是入伍到邢台駐軍某部時創作的《走,報名去》。部隊領導將他調到了高射機槍連。此時,北京軍區一些全國知名的作家經常來這裡體驗生活搞創作。這一年,魏巍正好在這裡寫長篇小說《東方》的初稿,師政委對魏巍提起:“我們這裡有個新兵會寫詩。”魏巍一聽非常高興:把他叫來,讓我看看。這時的他,還只是一名入伍沒多久的新戰士,能夠受到魏巍這樣的大作家“接見”,心情激動得難以言表。而魏巍對他也非常關心,對師里的領導說:這個人你要把他放到連隊里去!意思是要讓他在連隊里摸爬滾打,錘鍊磨礪。就這樣,他成了連隊里最普通的一名列兵,訓練緊張艱苦,但又充滿了激動人心的力量;夜深人靜的時候,他還經常在草垛旁站崗,而且一站就是幾個小時,就在這靜謐的夜色中,他構思出了一首詩《對刺》。這首鏗鏘有力的短詩,很快被師里的幹事幫忙寄出並發表,後被北京軍區政治部評為優秀作品。在連隊他還寫過歌詞,第一首《行軍小唱》先後發表在《解放軍報》和《詩刊》上。

戰士詩人

1963年,石祥在連隊業餘創作的詩結集為《兵之歌》出版,受到時任河北省文聯主席、著名詩人田間的推薦和鼓勵,被廣大指戰員譽為“戰士詩人”。這一年,他從連隊調入北京軍區戰友歌舞團搞歌詞創作,當時創作組的洪源劉薇是全軍最活躍、影響很大的歌詞作家。石祥一開始寫歌詞就與他們在一起,幾乎是一字一句地學。他和劉薇大姐一起下部隊深入生活,一起合作近20年。石祥曾發表過幾句順口溜:“學詞三十年,生活是源泉,師姐是劉薇,詞兄是洪源。”石祥說:“他倆的人品和作品,是我歌詩之路的典範。”之前他雖然寫過許多詩,但寫歌詞和寫詩不是一回事,用石祥自己的話說就是:騎腳踏車的人突然要學起雜技里的腳踏車,看似簡單,學起來難。但幸好有這些老前輩、老同志幫忙,石祥進步很快,陸續合作寫出了《一壺水》、《打靶歌》等一系列軍旅歌曲,這也為他以後的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部隊錘鍊多年的石祥開始更加深入地思考和更加成熟地創作。他記得自己曾訪問過某守備師一位年輕的參謀長,這位30多歲的“老兵”家在農村,與妻子長期過著兩地分居的生活。妻子多年來照顧生病的公公、婆婆,一直伺候了數年,直到二老去世,她又獨自把小叔子、小姑子拉扯大……像這樣的軍人妻子,他見到、聽到的不勝枚舉,但是為什麼沒有寫給她們的歌呢?這個念頭一直久久縈繞在他心中。

為周總理寫詩

在採訪中,我曾問起最使他難忘的是什麼,我想他一定會談起《十五的月亮》。而他卻說:“最使我難忘的是:上世紀70年代我創作的詩歌《周總理辦公室的燈光》,經著名鋼琴家劉詩昆配樂伴奏,著名朗誦家殷之光朗誦,引起了很大的轟動。在觀眾席上有一位老大娘聽了這首詩以後,淚水‘嘩、嘩’地往下流,大娘說,我一聽到這首詩,就想起了咱們的好總理啊!這首道出了人民對周恩來總理深切悼念之情的朗誦詩在殷之光激動人心的朗誦中,曾被130多次掌聲所打斷,還被選入了全國中學語文教材,並被翻譯成多種文字傳播海外。”
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經過10年“文化大革命”的嚴酷洗禮,石祥和劉薇如再生的鳳凰,激情燃燒,進入了一個旺盛的創作期。其間創作的歌詞《老房東查鋪》、《解放軍野營到山村》、《祖國一片新面貌》等,大都是走在戰士佇列里寫的,引起了一定的反響。1978年石祥和劉薇合著的《戰鬥的歌》出版,據說這是“五四”以來的第一本新歌詞專集。後來石祥的歌詞集《日月星》、詞論集《月下詞話》和詩集、散文集、報告文學集等相繼出版。也曾有人問他所追求的創作風格是什麼。石祥認為歌詞風格是靠作品體現的,不是先設定風格,而是先打造作品。他創作的軍事題材的歌詞居多,因此歌詞的風格從內容出發,他創作的歌詞中,有戰歌,也有頌歌;有佇列歌曲,也有抒情歌曲。不同感情的歌詞,體現不同的風格。

全家都是兵

石祥全家都是兵,妻子原是空軍醫生,兩個兒子一個在《戰友報》社當編輯記者,另一個在部隊錄像室工作,兩個孫子已經上國小了,他們都認為爺爺的工作就是寫歌詞。有時他寫出歌詞初稿後,也徵求他們的意見,他們也幫他參謀參謀。石祥寫歌詞,總愛多方徵求意見,特別是作曲家譜曲時提出的意見,他更是虛心接受反覆修改。
石祥認為“創作無退休”,他仍然保留軍人的做派。作息時間仍舊是早睡早起。堅持每天早晨爬山、跑步、做功,鍛鍊身體。在動中創作,有時還唱著創作。《永遠的豐碑》、《歌唱科學的春天》等詩歌作品就是石祥在每天的鍛鍊中流淌出來的。
因為石祥是兵寫兵,兵唱兵起家的,所以對他影響最大的詩是古代邊塞詩歌和革命戰爭年代的詩、歌,如“擂鼓詩人”田間的詩以及軍旅詩人李瑛、張永枚等的詩。特別是連隊黑板報上的戰士誓言,一句心裡話,激起他寫一首詩。古今中外詩論讀過不少,王國維的《人間詞話》、艾青的《詩論》、伊薩柯夫斯基的《寫詩的技巧》等對他影響較大。
問他對當代歌詞創作的看法,他對當代歌詞“雕蟲”的多,“雕龍”的少也很擔憂。他說:“從歌詞本身來看,數量不少,質量不高;平庸之作多,創作佳品少。創作得多,流傳得少。這需要歌詞作者揚長避短,努力提高歌詞的質量。從傳播媒介來看,業餘作者的好歌詞,得不到著名作曲家譜曲,著名演員不予演唱。大部分歌曲創作比賽,都要求製作歌曲錄製小樣,需幾萬元,一般歌詞作者沒這個條件,致使一些好歌詞沒有著名作曲家譜曲,沒有著名演員演唱。民眾歌曲更無人問津,也是一個“錢”的問題。這需要有關部門組織創作,適當地予以補貼。”
採訪中,石祥頗有感慨地對我說:“月亮本身是不會發光的,月亮的光輝來自太陽。這太陽是人民、是軍隊。我出生於赤貧家庭,房無一間,地無一壠,靠吃救濟糧長大的。是人民軍隊這個大學校把我培養成一個文藝戰士。所以,在創作中,我就要為人民鼓與呼,為時代吟而唱。言戰士之志,抒戰士之情,壯戰士之威,揚戰士之風。要努力創出一些真善美的藝術精品奉獻給讀者。寫一首歌詞,總要有一點新意。為發表而發表,趕時髦、湊熱鬧,乾脆別寫。任何藝術都不是玩鬧的。”
石祥從書房小心翼翼地捧出了厚厚的一本詩詞集,那上面貼上著一首首他寫的詩詞。其中有他給中央電視台紅色“記憶欄目”創作的主題歌《永遠的豐碑》,還有《春風頌》等歌詞。石祥對我說:“我手中正在續寫《月下詞話》,爭取今年出版增訂本;再創作一些歌詞,過幾年出版《石祥歌詞歌曲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