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步

十三步

《十三步》是莫言在1988年創作的一部充滿藝術實驗的長篇小說。

小說運用現代主義藝術手法,通過人稱和視角的不斷變換,生動的描寫了中國知識分子困境和現實社會生活中的荒謬現象。講述了中學物理教師方富貴累倒在講台後,被誤認為死了過去,抬進了殯儀館後等一系列的離奇故事。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十三步
  • 創作年代:20世紀80年代
  • 文學體裁:長篇小說
  • 作者:莫言
  • 首版時間:2003年
  • 首版字數:160千
內容簡介,創作背景,人物介紹,作品鑑賞,主題思想,藝術手法,作品評價,作品爭議,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十三步》是莫言運用荒誕派藝術手法描寫知識分子境遇和現實社會生活的一部長篇小說。講述了中學物理教師方富貴累倒在講台後,被誤認為死了過去,抬進了殯儀館。他伺機從殯儀館逃了出來,妻子屠小英拒絕他再進家門。殯儀館美容師李玉蟬把死而復活的方富貴整容成自己的丈夫張赤球,讓他代替自己的丈夫登講台給學生上課,而讓張赤球去做生意賺錢。真正的張赤球在外接二連三地遇到困難,方富貴像一個孤魂野鬼變得無家可歸———最終導致現實生活中原有的秩序已不復存在,每個人物都在荒誕的境遇中失去了本性。

創作背景

在20世紀80年代的中國,大量農民離開家鄉前往城市打工,當時家處農村的莫言也在其中,在城市中生活一年之後的莫言總有種不舒服的感覺,尤其是懷念家鄉的濃濃感情。
莫言已經離開農村,而他的根仍在農村。他與城市有著天然的隔膜,城市對於他是一個陌生的地方,在他眼裡的城市,除了私慾的交戰外無一絲可愛之處,他感到異乎尋常的孤獨,而農村對於他猶如水之於魚。當然,他對農村的愛也十分複雜,是一種愛得恨死了的感情,然而城市對於他則只剩下了冰冷的感覺。所以,莫言筆下的城鎮,還是農村裡的城鎮好,於是便創作了小說《十三步》。

人物介紹

李玉蟬
李玉蟬是個複雜的人物,“周身覆蓋著一層柔軟的細毛,美麗得讓人心驚肉跳。渾身瀰漫著殯儀館的死屍氣味,嘴唇上有一抹“隨著年齡增長愈發茂密的綠色小鬍子。在家“是位勤儉持家、有經濟頭腦的好女人。支配著丈夫張赤球的一切,而且總是說:“老兔崽子,告訴你,必須戒菸,我勒令你戒菸,你掙幾個工資,也配抽菸。煙是為你們這些喝粉筆末子的傢伙準備的嗎?瞧瞧你這副德行樣子:紅墨水藍墨水,一臉晦氣。但內心裡是關心丈夫的,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弄來一副豬大腸為張赤球改善生活,希望丈夫能當上教導主任。張赤球表面上言聽計從,內心“他強忍著噁心去親吻她的嘴唇,那股殯儀館裡特有的氣味滲進他最深層的意識里。正因為有上面兩方面的因素,李玉蟬對家庭狀況有著清醒的認識,對自己和丈夫張赤球的職業有著明確的判斷:固守現狀是改善不了生活的,放棄教師職位經商賺錢是沒有保障的,這才使得李玉蟬的易容賺錢計畫有了邏輯因果基礎。
李玉蟬有改變經濟窘迫現狀的願望,張赤球從內心裡有著逃離家庭(侷促狹小,臭氣四溢)、逃離李玉蟬的意識。李玉蟬的內心同樣是複雜的。處在一個十分窘迫的家境中,內心渴望著幸福,但自己是卑微的整容師,丈夫又指望不上;年輕時與王副市長有曖昧的關係,王副市長也不曾照顧,與殯儀館長保持著性關係。在老虎祠養員的脅迫下也同其發生關係,同時和仰慕的中尉有過短暫戀情。這一切的林林總總更體現了李玉蟬內心陰暗荒誕的一面。
方富貴
方富貴,一個物理教師,工作兢兢業業,一直默默無聞,生活非常困難,一次偶然的機會,自己栽倒在講台上,似乎有些可悲,可是字裡行間卻非常地幸運。他的死引來了權貴部門的重視,享受著活著時永遠無法奢望的益處,獲得了許多榮譽,可以跟處級以上幹部一樣,在殯儀館裡妝點容貌。方富貴的死是那些強權者維護自己親民的招牌,苦就苦在自己的一家。
戲劇性的是這位本來幸運的人沒有死,而是沾了王副市長(王國忠)的光,很輕鬆地從冰櫃裡逃出來。回家了,但這樣一個本來非常幸運的人的厄運接踵而至。自己有家不能歸,有工作單位不能回,畢竟一個全城都知曉的事,方富貴不能復活,他的死是光榮的,他的活可以讓那些光榮沒有任何的意義。其實,方富貴在被抬向殯儀館時就是這么想的,儘管本能希望自己說話,可是那驚天動地的架勢控制了這位物理老師的四肢和頭部,恐怕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也無法決定自己是怎樣的趨向。
他活了,但是別人心中他永遠死去了,儘管殯儀館裡找不到了方富貴的屍體,但是人類完全可以用託詞來解決一切。方富貴沒有面目活在世間,他只能藉助別人的招牌活下去。他藉助殯儀館特級整容師李玉蟬的整容手術以張赤球的面貌重新走上他鐘愛的講台。
方富貴第二次死亡是主動自殺的,倫理平衡被打破,他已經無法擺脫自己靈魂拷問的極限,只能選擇死亡。代替別人活,這還不是自己活,這樣的痛苦是可以想像的。可悲的是,他又把張赤球給活活地弄死了,畢竟學校開的不是方富貴的追悼會,是張赤球的追悼會。可以說,方富貴的第二次死亡沒有幫助別人做好事,而且起了反作用。

作品鑑賞

主題思想

《十三步》全文都以荒誕為主題,情節怪異讓人匪夷所思。
小說講中國至今猶存的八股教育制度下一個尷尬學校一兩個窮酸教師上演的荒誕劇。小說採用非現實的筆調,混合魔幻、誇張、意識流的氣氛,從現實陸離的碎片中隨意、直接地提取潛藏在生活骨子裡的眾多困惑、無奈。
《 十三步》這部小說是莫言小說中敘事最為複雜、讀者閱讀最感生澀的一部作品。作者在抽絲剝繭般的梳理了作品的故事內容和內在結構後,領會到作者如此用筆的內在動機。作品中人物生活的生澀和艱辛,是那個時代的縮影。
作為作品“行動元”的人物李玉嬋導演的一系列荒誕行為在現實中一一落敗,但對她來說,何嘗不是對自身命運的抗爭,作為作品“角色”的方、張兩位中學教師的一系列遭際,是那個時代教師境遇的真實寫照。人物行為的荒誕性,無不折射現實生活在某一時期的失序。現實失序產生的巨大力量挾裹著人們尤其是出於弱勢位置的人們四處碰壁。
生存的困頓,生活的無助,希望的渺茫在“魔幻”敘事中被凸顯出來。在當代文學作品中,描寫類似情形的作品不少,但莫言以自己的方式再次呈現的時候,作品表現出的悲劇性更為深刻。作品中人物活動的場景都瀰漫著死亡的氣息,令人窒息、壓抑、憤懣。每個人都在苦苦尋找著自己的幸福,可是到頭來卻是處處碰壁。出路在哪裡,“我”是誰"這樣的問題如同故事的敘述一樣———在迷宮中穿行而難以確定。這就是《十三步》的主旨:揭示1980年代中國知識分子的困境和社會現實中的失序荒謬使得每個人在荒謬的境遇中失去了“我”的本來屬性。

藝術手法

巨觀修辭
視點控制小說修辭是小說家為了控制讀者的反應,“說服”讀者接受小說中的人物和主要的價值觀,並最終形成作者與讀者間心照神交的契合性交流關係而選擇和運用相應方法、技巧和策略的活動。莫言在文學界被定位為魔幻現實主義作家,他在作品的視點控制上也可以印證這一點。《十三步》分為十三章,每章若干小節,每個小節之間跳躍性極強。頻繁的視點切換讓讀者的思維處於一種緊張而混亂的狀態,難以理清事情發展的先後和小說的脈絡。這樣的創作特點是為了在敘事中不斷引起讀者的思考。莫言用他特有的方式表達了對應試教育的諷刺。
微觀修辭
莫言在《十三步》中用了很多新奇的比喻,讓人有耳目一新之感,如“價格如一匹發了瘋的野馬,或者如一支插入沸水裡的溫度計”,突出了價格飛漲的迅速與猛烈,讓讀者直觀地感受到了說話人的感情色彩。還有“薄如蒼蠅翅膀的透明的乳膠手套”、“物理老師撲向河水,好像一匹從沙漠深處走出來的駱駝一樣對水渴望”、“麻雀頭上的羽毛都撞破了,好像禿頂的小老頭”等比喻畫面感極強,給讀者耳目一新之感,使小說整體富有情趣感。
象徵
在《十三步》中,莫言經常使用粉筆和麻雀這兩個意象。粉筆的意象在小說中既表現了敘述者對教育事業的痴迷,也是一種話語權的象徵。教師以粉筆為媒介傳授知識,而敘述者講的故事卻背離了人們所掌握的常識,兩相對比,小說的荒誕色彩愈發明顯,曾經以粉筆為業的人講起了離經叛道的故事也是對教師的一種諷刺。麻雀在小說中一共出現了三次:第一次是方老師在講台上昏倒時,“一大群麻雀奮力撞破玻璃,鑽到教室里來”;第二次是屠小英在不經意中講的一個關於麻雀的預言;第三次是張赤球準備上吊時,看見了單腿跳了十三步的麻雀。當讀者在結尾再次看見麻雀跳十三步這個奇怪的預言時,驟然間理解了莫言創造這樣一個意象的意義。麻雀每走一步預示一個好運的降臨,但如果它走了十三步,所有的好運都會變成它們的反面,降臨到你頭上。整個故事的悲劇就像這十三步一樣,一步步由好變壞,逐漸演變成兩個家庭和整個社會的悲劇。
視覺轉換間的美學效果
籠中敘述者身在籠中,卻全知全能。這位人獸難分的神秘敘述者還具備了藝術叛逆者莫言此時高揚的極端的叛逆精神和褻瀆意識:“我想搞文學不是搞政治,搞政治講究的是中庸之道,搞文學的最好搞點極端。當代文學是一個雙黃的鴨蛋,一個黃子是瀆神的精神,一個黃子是自我意識。”這種要“搞點極端”的想法和“瀆神的精神”,造成了莫言獨特個異、天馬行空的藝術風格,《十三步》的籠中敘述者肆無忌憚的敘述語言和議論腔調,同時莫言又賦予他似人似獸、赤身裸體、愛吃粉筆的外在“癲瘋”的形象。這樣,藉助這位籠中敘述者,莫言可以盡情地褻瀆、無私地批判人性的醜惡、假面和社會的殘酷與虛偽以及愛情的不貞與性的迷亂。這位全能而“癲瘋”的敘述者為莫言抵擋了不少《紅蝗》曾中過的箭矢。
敘事人稱
敘述人稱視角的頻繁變換同時也造成了小說敘述時空與故事時空具有同一性的錯亂與不定性。小說中反覆提到的方富貴家的敲門聲“響亮而有節奏,像鐘擺一樣準確”的時間性象喻。“時間隨著思想者心境的改變,不斷變幻著顏色,改變著方向。”時間居然有顏色,還可以改變方向。第二部第七節中,王副市長被抬到“美麗世界”的時間是早上八點,還是晚上八點,兩種說法都是正確的,因此可以並存。”以及第八部第一節開首,“在一個模糊不清的時刻,整容師與籠中敘述者存殯儀館大門口撞了一個滿懷。”這種在同一事件中有兩個時序或模糊時序的時間不確定性,打破了傳統的敘事文本的時間確定性規律,從而賦予小說時間上的朦朧感。視角的多變和籠中敘述者的“瘋癲”身份同樣也造成了空問的模糊性,如第六部第六節中,“他始終沒給我們講清楚第八中學的方位。在他的嘴裡,它一會兒坐落在藍色的小河邊,一會兒緊傍著美麗世界,一會兒又好像是人民公園的近鄰……”這種時空的不定性是和小說敘述人稱的頻繁變換與籠中敘述者的身份是一致的,是符合作家莫言“搞點極端”的藝術心理訴求的,它是對傳統敘事文本時空確定性特徵的一個反叛,是試圖尋求藝術新樣板的一個極致化極端化的努力,雖然它導致了嚴重的閱讀障礙,但整部小說的內在敘事秩序卻是整飭統一的。
《十三步》在敘事技巧上的另一種嘗試:“元小說敘事,即敘述者在小說敘述過稃中自我暴露敘述行為的虛構性,元(小說)敘事是現代主義小說的標誌。元小說則故意揭穿小說的虛構性,揭穿小說所描寫的生活與現實同構的假面,從而從根本上刺激意識的重新覺醒。莫言的《幽默與趣味》、《球狀閃電》等;其二是直接披露敘述行為,展示敘述技巧及其虛構性,如《十三步》中頻繁出現了敘述者的身影和聲音.敘述者說:前邊告訴讀者的如果不是屠小英的夢境就是方富貴的夢境。,讀者看到敘述者躲在籠子陰暗的角落裡,窺探著物理教師和整容師的全息夢境,並聽著他把他看到的雜亂無章地轉述給我們。這樣的敘述就把讀者從對故事的沉迷中拉出來,從而暴露小說的虛構性,在小說敘事的朦朧多義之外又披上一層亦真亦幻的外衣,使小說文本呈現出強烈的陌生化傾向。《十三步》在因其高度的陌生化傾向而在敘事上實現了對傳統敘事模式和人稱機制的顛覆與解構的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遭到了閱讀和批評的離棄。

作品評價

中國文學院現當代文學專業博士研究生王西強:《十三步》是當代文學史上罕見的創新性敘事實驗文本,小說通過極致化的人稱轉換、散點透視和元(小說)敘事,以高度敘事審美陌生化傾向的視角試驗在敘事上實現了對傳統敘事模式和人稱機制的顛覆與解構,並創造性地賦予了內視角(限知視角)敘述者全知全能的敘述能力。
莫言:直到現在,《十三步》也是我登峰造極的作品。至今我也沒有看到別的作家寫得比《十三步》更為複雜。我把漢語裡能夠使用的人稱和視角都試了一遍。
王學謙:就《十三步》而言,該小說對現實的剖析很欠力度,隔靴搔癢的意思。整體顯得輕浮、浮淺,對問題的表現無論在深度還是範圍上都不夠。莫言適合用魔幻等手法寫那些陳年的傳奇舊事,在那兒,才能充分體現他的自由和放蕩,無論在語言還是想像。《十三步》不算成功的小說。在感情的真實上它不及《天堂蒜薹之歌》,在語言的詩化和魔幻氣氛營造上它又不及《食草家族》。

作品爭議

《十三步》表現、剖析的對象包括教育問題、社會貧富差距、市場經濟環境下知識的變相貶值、現代社會中個人境遇與磨難、夫妻感情問題、官場腐敗、人性自私、性觀念的明朗化等等。用魔幻、超現實的手法來表現現實中的諸如以上所述那些沉甸甸的社會問題,一旦處理不當,就顯得滑稽、輕薄。即這種表現手法不適合用來表現此類現實內容。形式和內容錯位,必然產生滑稽感。這樣的滑稽、輕薄語調減弱了關照的真誠、剖析的深刻、譴責的力度。這樣就造就了眾多讀者的不理解或是對莫言的抨擊,該作品也很少有人問津,但是莫言本人卻還是對《十三步》持以肯定態度。

作者簡介

莫言生於1955年2月17日,原名管謨業,山東高密人,中國當代著名作家。
十三步
香港公開大學榮譽文學博士,中國藝術研究院文學院院長,青島科技大學客座教授,濰坊學院名譽院長。他自1980年代中以一系列鄉土作品崛起,充滿著“懷鄉”以及“怨鄉”的複雜情感,被歸類為“尋根文學”作家。2011年莫言榮獲茅盾文學獎。2012年莫言榮獲諾貝爾文學獎。其作品深受魔幻現實主義影響,寫的是一出出發生在山東高密東北鄉的“傳奇”。《生死疲勞》和《》這兩部作品所具有的罕見的宗教情懷,使它們超越了中國作家同行,而進入了世界文學的行列。莫言的業績,也使他當之無愧地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的殊榮。在2013年2月1日全國政協第十一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次會議上通過為第十二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