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韓村(河北省衡水市饒陽縣東里滿鄉下轄村)

明洪武二年,公元一三六九年,韓氏家族因故從本縣東韓村遷居該地居住,以韓姓起名韓村。因本縣有個東韓村,故名叫西韓村,後世人口戶數增多,又以方位分為南北兩個韓村。 考:乾隆饒陽志記載,福寧寺在韓村。洪武年間建,此與傳說相符,故可信。北韓村位於饒陽縣西南東里滿鄉境內,距離東里滿鄉、政府6.8公里,距離饒陽縣政府15公里,距離安平縣城區15.7公里。東距大廣高速饒陽服務區2公里,距S282省道6.3公里,交通極為方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北韓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河北省衡水市饒陽縣東里滿鄉
  • 地理位置:饒陽縣西南東里滿鄉境內
地理交通,社會文化,經濟發展,村政建設,歷史名人,張曙光,王紹先,革命烈士,

地理交通

北韓村位於饒陽縣西南東里滿鄉境內,距離東里滿鄉
北韓村地理位置
政府6.8公里,距離饒陽縣政府15公里,距離安
平縣城區15.7公里。東距大廣高速饒陽服務區2公里,
距S282省道6.3公里,交通極為方便。

社會文化

全村人民在黨的正確領導下,實現了自然村與自然村的互通,在村村通工程的基礎上,又修建了新的橋樑,把原有的村級路面重新鋪修,讓廣大民眾生產便捷、生活便利、安居樂業。村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率達到99%,尊老愛幼風尚盛行,全村定期開展“五好家庭”、“好媳婦”、“好公婆”、“好孝子”評選活動,引導民眾建設和諧社會村兩委除了開展日常的工作外,積極加強鄉風文明建設,呈現出一片歡樂和諧的景象。
村實行村務公開制度,定期對宣傳欄進行更新,召開黨員和民眾代表大會,讓全體老百姓監督我們的工作進展,真正的實現了透明辦公。

經濟發展

在上級領導的指引下,村里經濟蓬勃發展,農業產業結構得到有效調整,農民持續增收。形成了以蛋雞養殖、小麥、玉米、花生、果木為主體的農業生產框架,有些產品由於品質好、價格低廉而暢銷周邊。在原有的生產模式下,我們積極探索,確定把高效農業產業做大做強。
村里還積極爭取向外招商引資,希望有經濟實力的大企業落戶北韓村。2012年招商資金3000餘萬元,在村西北集體土地上開發觀賞林業種植。
相信在黨的政策指引下,北韓村會一步一個台階,村兩委這個龍頭作用會迅速讓全村民眾腰包鼓起來。

村政建設

進入21世紀以來,經多方籌措資金,硬化道路,建設基礎設施。 特別是2012年,基礎設施明顯改善。該村經過縣建設部門的層層把關,嚴格審批,村莊建設規劃科學、合理,村內街道全部實現硬化、綠化、亮化、美化。有線電視入戶率、自來水入戶率、通電達到100%,移動、固定電話用戶率達52%,並先後投資16萬元新建了365個花壇,刷新牆面2790平方米,硬化、綠化街道10條2810米,改造封閉衛生街12條,安裝鐵門12個,安裝路燈800多盞,修建休閒、文化娛樂廣場1092.8平方米,配備了籃球架、低雙槓等健身器材及休閒石椅10副,滿足了民眾休閒文化生活需要。 2013年2月經上級組織,民眾的大力支持,本村大力整治村容村貌,經過一個月的綜合治理,本村衛生環境條件明顯改觀。3月又籌措資金從新硬化村裡的主幹道路。

歷史名人

張曙光

張曙光,原名韓志洪,又名韓建勛,男,河北饒陽北韓村人。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中共饒陽縣委書記、冀中三分區青年抗日救國會主任、中共武強縣委書記、冀中區委青委組織部部長。建國後,歷任青年團河北省委書記、團中央青年農民部部長,中共雲南省委組織部副部長,張家口地委第一書記,河北省委副書記,河北省省長,中共內蒙古自治區區委書記。是中共第十二屆中央委員。
張曙光同志生平(1922-2002)
理事局副主席蘇加豫提供。
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原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河北省原省長,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原書記張曙光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二○○二年十一月二十日十九時四十分在石家莊市逝世,享年八十二歲。
張曙光同志一九二二年十月出生於饒陽縣同岳鄉張苑村一個農民家庭。少年時代受進步思想影響,積極投身革命活動,在殘酷的“白色恐怖”下,為地下黨秘密傳遞檔案、站崗放哨。一九三八年二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他積極組織和參加抗日救國活動,先後擔任饒陽縣一區青年抗日救國會主任,中共饒陽縣委青委書記、縣委委員,冀中八分區青救會組織部部長、主任,冀中八分區各界抗日救國聯合會青年部長,中共獻縣、武強、青縣縣委書記,中共冀中區黨委青委組織部長等職。在艱難困苦的戰爭環境中,他出生入死,機智勇敢,在組織、動員軍民和廣大青年聯合抗日、反蔣鬥爭、組織支前和籌備組建團組織等黨的各項工作中作出了積極貢獻。
一九四九年八月至一九五三年三月,張曙光同志任共青團河北省委組織部部長、副書記、書記。一九五三年五月至一九五八年九月任共青團中央青年農村工作部部長、團中央辦公廳副主任。一九五八年十月調雲南省工作,先後任中共昭通地委書記處書記、雲南省委組織部副部長兼共青團省委第一書記。“文化大革命”開始後,面對林彪、“四人幫”集團的倒行逆施,他堅持真理、無所畏懼,疾惡如仇、仗義執言,進行了堅決抵制和針鋒相對的鬥爭,遭到了殘酷迫害。但他始終對共產主義事業充滿信心,始終堅持堅定的黨性原則,始終不向林彪、“四人幫”的極左路線妥協和屈服,表現了一個共產黨員無私無畏的崇高品質。
“文革”結束以後,一九七七年張曙光同志任中共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委第一書記。他堅決擁護黨中央粉碎“四人幫”的英明決策,全力清除極左路線帶來的惡劣影響和嚴重後果。他堅決貫徹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的路線、方針、政策,從民族地區的實際出發,認真落實黨的民族政策和幹部政策。他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團結和帶領各族人民,創造性地、富有成效地發展地方經濟,為該州經濟和社會的全面快速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一九八一年七月,張曙光同志任張家口地委第一書記兼任張家口軍分區第一政治委員。他堅決貫徹黨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領導全區開展解放思想大討論,平反冤假錯案,肅清“文革”造成的影響,並制定了符合當地實際的經濟建設工作的正確方針。
一九八二年七月,張曙光同志任中共河北省委常務書記。一九八三年三月至一九八六年三月任中共河北省委書記(當時設有第一書記)、河北省省長。在此期間,他堅決擁護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動上與黨中央保持一致,堅持從河北的實際出發,旗幟鮮明地貫徹黨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創造性地開展工作,把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與河北實際緊密結合,從全局出發思考問題,珍惜、鞏固、發展河北安定團結的局面,調動廣大幹部的積極性,號召和推動各級黨委、政府和廣大幹部民眾要不斷研究新情況,解決新矛盾,總結新經驗,推動各項工作順利開展。他全面貫徹執行黨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衝破“左”的思想和舊的傳統觀念的禁錮,放手發展商品經濟,積極組織並以極大的努力推進全省的思想解放、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工作,為河北的經濟發展和各項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一九八六年三月至一九八七年八月,張曙光同志任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書記、內蒙古軍區黨委第一書記。他認真貫徹執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動上與黨中央保持一致。他堅持改革開放,維護黨的團結和統一,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把黨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發揚密切聯繫民眾的優良傳統,深入基層,了解民情,為民眾排憂解難。他創造性地貫徹執行黨的民族政策,積極推進民族團結,制定了正確的經濟發展方針,對全區的畜牧業和生態建設及各項事業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在鞏固邊疆穩定、大力發展邊疆經濟方面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一九八七年十一月,張曙光同志任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他繼續保持和發揚黨的優良傳統,一如既往地關心黨和國家大事,關注新時期的改革和建設,積極為各項事業的發展獻計獻策。他致力於對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品質教育,並以自己的模範行動言傳身教,表現出一名老黨員、老幹部的可貴品德。
張曙光同志是中共第十二屆中央委員、黨的十三大代表。
張曙光同志在近七十年的革命生涯中,對共產主義崇高理想和黨的事業堅貞不渝,對黨對人民無限忠誠,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充滿信心。他努力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江澤民同志“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堅持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觀察和認識問題,在大是大非面前,思想敏銳,頭腦清醒,立場堅定,旗幟鮮明。他組織領導能力強,講究領導藝術,善於總攬全局,統籌協調,抓住重點,整體推進。他認真貫徹執行黨的民主集中制原則,具有高度的黨性原則,始終以共產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顧全大局,率先垂範,團結同志。他忠實地實踐黨的宗旨,始終把人民民眾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聯繫民眾,關心民眾,尊重民眾的創造精神。他對工作認真負責,具有強烈的革命事業心和政治責任感,注重實踐,敢於直言,為黨和人民的事業不計個人得失。他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光明磊落,為人正派,作風民主,平易近人,謙虛謹慎。他一身正氣,兩袖清風,生活儉樸,作風樸實,清正廉潔,不謀私利,嚴格要求家屬子女及身邊工作人員。他勤奮好學,善於接受新生事物,堅持活到老學到老。他對黨的十六大作出的各項決策表示衷心地擁護,對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充滿信心。他臨終前留下遺言,要求去世後喪事從簡,不發訃告,不舉行任何形式的遺體告別儀式,不留骨灰。在他身上,充分體現了一名共產黨員的高風亮節。
張曙光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戰鬥的一生、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一生,是為推翻三座大山,實現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為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最終實現共產主義偉大事業無私奉獻的一生。他的逝世,使我們黨失去了一位好黨員、好乾部,是黨的事業的一大損失。張曙光同志的革命精神永遠銘記在人們心中。

王紹先


王紹先(1912-1979),饒陽縣北韓村人。他天資聰慧,性格開朗,愛好中華武術,青年時期經常見義勇為,抱打不平,頗受鄉親們敬佩。由於家境貧寒,為謀生計曾到安平縣當過學徒。1931年,王紹先到天津謀生,恰逢河北省國術館在津成立,他以優異成績被錄取。學習期間,王紹先和同學們參加過兩次重大武術比賽,均奪桂冠。1935年,王紹先畢業後,被留在國術館邊習武深造邊教授學員。半年後受聘於唐山開欒礦務局保全隊任武師1年,後又去青島國術館任教。
1937年“七·七”事變後,日軍侵占青島,國術館被迫解散。王紹先動身回天津,在火車上見義勇為,殺死日本兵後縱身跳下列車。回到天津經人介紹到天津警察局當司法警察。在任職期間,因兩次營救被捕共產黨員,被警方發現後開除。
1945年,王紹先回到家鄉北韓村,在村里廣收徒弟,傳授武藝。第一批收徒30人,其中多數是共產黨員,他們在解放戰爭中做出了重大貢獻。
建國後,王紹先繼續從事培養武術人才活動,多次參加重大武術比賽,屢屢奪魁。為此,王紹先在河北省武術界名聲大振,被河北省武術協會聘為委員,並先後數次擔任省級武術比賽的裁判長。他的事跡曾在《河北省武術專刊》上發表。河北省體工大隊、天津唐沽水上公安局等單位,邀請他去當教練,皆因年老患病未成行。1979年,王紹先逝世,終年67歲。
王紹先照片、筆記王紹先照片、筆記

革命烈士

北韓村革命先烈名錄(排名不分先後):王表、李海泉、侯旭才、王松年、李菊德、李建銀、李讓卿、邢玉齋、李明哲、韓慶雨、侯過領、侯志遠、張勾子、韓不井、宋琴、楊文眾、武慶德、李福倉、李菊寬、韓府、侯萬章、李長中、馬品端、馬旦子、彭文彬、李增雲、楊清臣、徐萬想、侯玉良、韓石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