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蓮花橋記

本文是一篇碑記序文。北蓮花橋座落於寧遠縣北舂陵故城,距舂陵侯墓十里許。舂陵故城遺址位於縣城北30公里的柏家坪鎮。故城城牆東西長160多米,南北寬130多米,厚4米。原城池已闢為農田,但四周仍有2-3米高的城牆,城周還有鑄錢、吊馬、觀山寺、響鼓等遺址。此序記敘了北蓮花橋修建的來龍去脈,其意在表彰修橋者的義舉,讚揚其好善樂施、急公好義的美德。文筆簡潔明快,熱情洋溢。

基本介紹

基本信息,作品原文,作品注釋,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北蓮花橋記
創作年代:清代
作者:紀昀

作品原文

橋染道路,王政所關。周設司險[2]之官,掌九州之圖。以周知其山林川澤之阻,而達其道路。蓋山林之阻,則開鑿之;川澤之阻,則橋樑之。期於通達,以無貽[3]行人憂。近世專其責於州縣佐貳[4]地方官,顧城鄉市鎮,地方遼闊,有司簿書,期會鞅掌[5],不遑[6]安所,得遍歷鄉曲而經營籌度之。所賴有好善樂施者,同心協力,創造修營,以補有司之所不逮[7]。則篤行仗義之君子,有足重者。余供職京師時,楚南九疑山北蓮花橋落成,屬記於余。余惟地隔數千里,足跡所未經,宦遊有不及,何以及記友人曰:寧邑之北為舂陵舊城,距橋十里許,舂陵侯墓猶存。其水源出七賢山[8]分注,一東繞新城,北匯於湘;一西注於溪南,匯於瀟。斯橋東通五嶺,北達三湘。唐大和年間[9]建以木板,長六十丈,名曰蓮花橋。歲久且圯[10],行人苦之。乾隆六十年,邑令滇南吳公繩祖勸修,邑人李月舫廣文之父松亭徵君倡義捐資逾萬,易木以石,經始於乙卯年三月,閱五年告竣。東三洞,西五洞,中接以堤,高一丈,闊倍之,左右護以石欄,橋之上東西各建一亭,左右疊以石壁,為行人登橋憩息之所,此則橋之大概也。猗歟[11]盛哉!華陽故國[12],通象七星[13]。西蜀名都,揚休萬里,士君子家道素封,好義公善,體斯民病涉之衷,法先王成梁之意。於以濟時而利物,固人人可為,乃徵君不惜重金,毅然成斯義舉。其平日之居心行已,睦鄉黨而恤貧乏,概可類推。而吳公出宰是邦,一唱百和,則其職分之所應為,綱舉目張,風行草偃,亦必有可觀矣。抑聞友生言,李君世居雙溪,聚族煙火千百餘家。比戶[14]弦誦,俗尚敦樸。故以禮士名其村。今斯橋煥然重新,垂虹臥波,不必如陰陽家侈談風水元妙[15],即此好善樂施,隱德不居,在州邑為急公好義之紳士,在里黨為淳俗仁風之美區。佑族世澤綿衍,積善餘慶,將來科甲蜚聲,必有出而黼黻皇猷[16],為國家鳴盛者,李氏之興,其未有艾歟[17]。此則實理之信而可徵[18]者。余樂為之記。以多徵君之義,且以志邑宰之賢,是為序,嘉慶庚申花朝[19]。

作品注釋

[1]紀昀(1724—1805):清代學者,文學家。字曉嵐,一字春帆,直隸獻縣(今河北)人。乾隆進士,官至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諡文達。曾任四庫全書館總纂官,纂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能詩及駢文,有《紀文達公遺集》,並撰有《閱微草堂筆記》等。
[2]司險:司:管理。險:指山林川峰的險阻。
[3]貽:留給。
[4]佐貳:輔助。
[5]鞅掌:事務煩雜的樣子。
[6]遑:閒暇,空閒。
[7]逮:及,達到。
[8]七賢山:在新田縣境內。
[9]唐大和年間:即公元827—835年(唐文宗李昂大和年)。
[10]圯(pǐ):毀壞;坍塌。
[11]猗歟:嘆詞,表示讚美。
[12]華陽故國:古地區名。因在華山之陽而得名。相當今陝西秦嶺以南、四川和雲南、貴州一帶。東晉常璩所著《華陽國志》,即記載此地區歷史。
[13]七星:指七星關,一為貴州畢節西南七星山上的關卡;二為四川茂汶縣西南的關卡,又稱望星關。極為險峻,歷來被人視為畏途。
[14]比戶:比:挨著。比戶:猶言家家。弦誦:歌頌,引申為讚揚。
[15]元妙:大妙。
[16]黼黻(fǔ fú):古代禮服所繡的花紋,引申為文采。皇猷:大計,引申為智慧。黼黻皇猷:比喻傑出的人才。
[17]艾:停止,完結。未有艾歟:沒有完結。
[18]徵:即“征”,證明。
[19]庚申:指清嘉慶五年,即公元1800年。花朝:農曆二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