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董鄉

北董鄉

北董鄉位於山西省臨汾市曲沃縣東南,南屏紫金山,北臨澮河水,全鄉有34個行政村,3.8萬人,6.5萬畝耕地,河流縱橫,山清水秀,物產豐富,人傑地靈,是曲沃縣第一大農業鄉。曲絳公路穿鄉而過,交通便利,水資源豐富,有種植蔬菜的歷史和經驗。

北董鄉水資源充足,土地肥沃,氣候宜人,自然風光秀麗,森林覆蓋率達41.9%,為曲沃縣最佳人居環境鄉。全鄉轄34個行政村,8981戶農戶,3.9萬口人,耕地面積6.5萬畝,人均耕地1.7畝,是曲沃縣第一農業大鄉。

北董鄉入選2018全國農業產業強鎮示範建設名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北董鄉
  • 行政區類別:鄉
  • 所屬地區:山西省臨汾市曲沃縣
  • 電話區號:0357
  • 人口:3.8萬
  • 著名景點:北董鄉景明風景區
  • 車牌代碼:晉L
  • 行政村數:34個
  • 地位:曲沃縣第一大農業鄉
歷史沿革,地名記略,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境域,地質,地貌,氣候,地溫,降水,蒸發,風,日照,無霜期,水文,經濟,人口數據,區劃,村名解析,北董,南董東堡,南董西堡,下裴莊,王家園,李野,東明德,白水,西閻,西閻堡,東閻,溢溝,楊家窯,北下郇,南下郇,西下郇,東下郇,南屬寺,北屬寺,東周,平樂,上平樂,吉莊,義門,許家堡村,特色產業,自然景觀,旅遊發展,資源概述,人口資源,土地資源,礦產資源,水利資源,旅遊資源,特產,交通,文化,

歷史沿革

民國26年,實行編村制,北董為第二區,轄史村、北董、義門、南林交、西楊、東閆、西吉必七個編村。
民國36年4月曲沃解放,曲沃縣設城關市、一區(鳳城)、二區(北董)、三區(候馬)、四區(高顯)、五區(曲村)。
1956年4月撤區建鄉,曲沃縣轄城關鎮和候馬、史店、曲村、安居、高顯、西楊、營里(後改北董)7鄉。
1958年11月,撤鄉鎮建立人民公社。曲沃縣設衛星(城關)、東風(北董)、飛躍(史村)、幸福(曲村)、建設(候馬)五個人民公社。1959年東風(北董)人民公社,改劃為北董人民公社。
1984年7月,恢復鄉鎮制,北董人民公社改劃為北董鄉。2001年撤鄉並鎮,原下裴鄉和北董鄉合併為北董鄉,轄34個村民委員會。
北董鄉——轄北董、義門、東周、吉莊、北屬寺、南屬寺、南下郇、北下郇、東下郇、西閆、東閆、李野、白水、景明、東明德、西明德、東堡、西堡、南林交、北林交、西周、營里、許家堡、河南西、上裴莊、下裴莊、交里、任莊、裴南莊、山底、安鵠、薛莊、窯院。

地名記略

曲沃《主·詩·唐譜》載“叔虞曾孫晉成候徙居曲沃“。乾隆《新修曲沃縣誌》載曲沃可見名,名以沃也。《爾雅》沃泉懸出,懸出,下出也。晉國以絳山為宗,絳水(沸泉)出絳山之南,沸涌而東,西北經青玉峽,東流袱石罅,至白石山,懸而為沃泉(景明瀑布)。又東折白水村,九曲而北入於澮,西流入汾。凡曲沃、新田兩都襟帶,皆此沃水之所瀠回盤旋也,是為曲沃命名之由。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曲沃縣北董鄉位於曲沃縣城東南10公里,南屏紫金山,北臨澮河水,東鄰絳縣,西接侯馬,境域面積89.6平方公里。紫金山風光秀麗,澮河水碧波蕩漾,景明瀑布、交里橋、千年銀杏樹、三縣頂、任莊扇鼓、金殿懸冰等自然景觀和歷史文化遺產十分豐富。澮河,天河,溢溝、沸泉一庫、二庫等五座水庫錯落有致,黑河、天河、澮河交匯於此,農田自流灌溉網路,縱橫交錯,阡陌相通。西有南同蒲,北有侯月線,曲絳公路橫貫東西,村村通油路,交通十分便利。北董鄉南部紫金山隆起,基岩出露,有裂隙水湧出。窯院山與候馬張家山之夾溝,裂隙水湧出,冬春兩季,氣溫低,南山遮陽,形成冰掛,至來年四月在古晉遺址觀至為懸冰,古稱“晉殿懸冰”。三縣頂下薛莊峪數股泉水湧出,形成細流,匯於薛莊水庫。山底村農民高合江、柴玲霞夫婦在薛莊峪建滾水壩、提灌站,攔水上紫金山,在三縣頂北麓綠化荒山8000畝。春來花滿山,秋到滿山果,景色迷人,風光無限。景明山“沸泉”湧出,流量0.46立方米/秒。曲沃縣在景明村設沸泉灌區管理委員會,灌區建沸泉一庫、二庫,修乾渠三條,長25.75公里,支渠98條,長84.47公里,橋涵122座,閘75個,跌水404處,倒虹吸2處,至2007年灌溉北董鄉23個村,樂昌鎮4個村,灌溉面積3萬畝,並向溢溝、澮河輸水。紫金山前沖積平原,南高北低,至天河、澮河斷裂為溝壑區。東部較為平坦,西部河南西、裴南莊、安鵠、薛莊、窯院一帶為溝壑區。
中部和北部呈東高西低展向,澮河、黑河、天河三條河流皆由東向西流向,交澮於上裴莊、下裴莊一帶,由於河流切割,形成北部北董、東周、平樂、義門、北屬寺旱塬溝壑區;中部李野、東堡、西堡、營里旱塬溝壑區。

境域

北董鄉位於曲沃縣東南端,地理坐標:北緯35°33′到35°51′,東徑110°24′到110°37′。南屏紫金山,北臨澮河水,東臨絳縣,西接候馬,南北長6公里,東西寬15公里,總面積89.6平方公里。

地質

紫金山前大斷層,位於白水、任莊、窯院一線,東西走向,呈12公里。斷層傾向東北,南盤相對上升,北盤相對下降,為正斷層。推測斷層距在1000米以上。地貌有比較明顯的斷層三角面。斷層由東南延伸至絳縣境內。

地貌

紫金山東西蜿蜒,主峰三縣頂海拔1118米。岩石裸露,地熱陡峭,溝深谷幽,植被稀少,為土石山區。丘陵階地區,分布在紫金山前傾斜平原緣部和澮河南岸、黑河北岸,海拔500——600米,丘陵起伏,溝壑縱橫,溝壑呈U型和V型,切割深。新生代時期,紫金山隆起較強烈,紫金山西端鄰近候馬市隘口一帶,第三系及第四系,半膠結砂礫岩,砂層被抬升到海拔520米左右。紫金山前有清晰的夷平面分布,反映出新構造運動具有間隙性上升特點,紫金山前基石埋藏較深。

氣候

全鄉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春溫、夏熱、秋涼、冬冷,冬夏兩季略長,春秋兩季略短。年平均氣溫12℃,冬夏溫差大。1月份最冷,平均氣溫-3.3℃;7月份最熱,平均氣溫26.4℃;冬夏溫差達29.7℃。一般每年在十月下旬,低氣溫降至0℃或0℃以下,翌年4月上旬上升至0℃以上。全年大於10℃積溫為4395℃。

地溫

據1977——1978年記錄,年平均地面溫度15.3℃,1月地面平均溫度-2.3℃,7月地面平均溫度30.4℃。地面極端最高溫度為70.7℃,出現在1977年7月1日。地面極端最低溫度-25.3℃,出現在1984年12月18日。一般在11月中旬地面開始有凍土,凍土深度10厘米,一般在12月中旬,翌年2月中旬解凍。1977年最大凍土深度52厘米,日期為1月8——23日、2月4——8日。

降水

據1954年至1988年35年記錄,年平均降水量為525.7毫米。年際變化較大,1964年降水最多,為825.5毫米,1957年最少,為310.4毫米。豐枯差為515.1毫米,年降水量多集中在7至9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一半,其間有多次暴雨出現。

蒸發

年平均蒸發量為1722.8毫米,1957年最大,為2969毫米,1964年最小,為1344.2毫米。

春冬兩季多風,春季東南風偏多,冬季西北風偏多,平均風速1.8米/秒,風內2級,最大風8級,年平均出現3次左右。景明山口,一年四季風大,平均風力6級。

日照

年平均日照2474h,1965年最長,為2703h,1964年最短,為2050h;6月份日照時數最長,為265h,2月份最短,為164h;3至10月份累積日照為1778h。1988年日照2143h,少於平均年330.7h。

無霜期

年無霜期平均為189天,1988年最長,為228天。1970年最短,為169天。初霜期一般出現在10月中下旬,最早在9月下旬,終霜在4月中下旬。

水文

境內河流有澮河、黑河、天河,均由東向西匯入汾河,屬黃河流域汾河水系。澮河發源地有二:一在浮山縣桑王廟,一在沁水縣大嶺,至翼城大河口匯流後稱澮河。流經平樂、東周、北董、上裴、下裴、交里入樂昌境。有支流黑河從下裴流入。黑河,源於絳縣,從南屬寺流入,上游潛流,至李野村出露地表。經東堡、西堡、營里、西周、上裴、許家堡、河南西、下裴入澮河。流程10公里,流域面積28.9平方公里。天河,古稱絳水,匯沸泉,龍底泉等水而成。流經景明、白水、東明德、西明德、南林交、北林交、營里至西周與黑河合流,流程9.5公里,流域面積18平方公里,河底寬15米左右。泉水:沸泉,出自絳縣沸泉村,沸涌而東,又折西北,經青玉峽至白石山,急流直下30米,與景明形成瀑布,即所謂“沃泉”。年清水徑流量1100萬立方米,由天河入黑河再入澮河。地下水:紫金山中多泉水,最大泉流為沸泉。北董鄉南部是紫金山傾斜平原孔隙水承壓區,面積21.4平方公里,地下水埋藏深度為50—130米,單位湧水量為0.72t /hm,滲透系水為0.39m/d,影響半徑為265m,水質屬重碳酸型和碳酸硫酸氯化型,礦化度一般不超過0.5g/L。北董鄉北部澮河南岸為黃土高原孔隙潛水區,地下水來源主要依靠大氣降水,地下水量不豐富,埋藏深度30—50米,單井出水量7.8 t /h,單位湧水量0.67 t/hm,滲透係數為1.22 m/d,影響半徑110m。水質有重碳酸型、重碳酸硫酸型、重碳酸硫酸氯化型,礦化度一般為0.4—0.7 g/L。北董鄉澮河、黑河、天河河流一、二階地,井深5至20米,地下水豐富,單位湧水量1.89—13.4 t/hm,滲透係數為1.96—15.81 m/d,影響半徑144—299米。水質主要為重碳酸硫酸型,礦化度0.3—0.7 g/L。北董鄉黑河以南為河流衝擊平原孔隙水區,面積8.3平方公里,水量十分豐富,地下水埋藏淺,單位湧水量30.6 t/hm,滲透係數47.6 m/d,影響半徑392米,主要為重碳酸硫酸氯化型,礦化度0.4—0.8 g/L。

經濟

曲沃縣北董鄉人民政府明確了“打造三晉大蒜第一鄉,延伸產業鏈條,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的發展思路,以市場為導向,以大蒜專業合作社為龍頭,積極引導和組織農民進行特色農業結構調整,全面實施“菜籃子”工程,大力發展大蒜生產,“田成方、樹成網、渠相連、路暢通”,片片綠洲,一派生機,是臨汾市乃至全省最大的優質打蒜生產基地,號稱“三晉大蒜第一鄉”。
曲沃縣北董鄉開展植樹曲沃縣北董鄉開展植樹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21366
10857
10509
家庭戶戶數
5139
家庭戶總人口(總)
21329
家庭戶男
10838
家庭戶女
10491
0-14歲(總)
5328
0-14歲男
2716
0-14歲女
2612
15-64歲(總)
14568
15-64歲男
7477
15-64歲女
7091
65歲及以上(總)
1470
65歲及以上男
664
65歲及以上女
806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20623

區劃

村名解析

北董

相傳為春秋時晉國太史董狐(周人辛有的後裔)的故里。位於縣城東8公里處。

南董東堡

為北董之派生村。位北董之南,分東、西兩堡,各自形成獨立的居民點,故名。村南傍黑河,地形南低北高。

南董西堡

北董之派生村。原和東堡統稱南董,後分為東西兩堡,故名。

下裴莊

因姓氏得名。據考,裴度山西聞喜人,唐憲宗時官拜中書侍郎,居官清正,以身系天下安危,深受人民敬仰,其後裔從聞喜徙居於此。原名裴莊,後因派生村遂冠以方位而別之,故名。北傍澮河,南臨天河,地形西北多溝,東南平坦。

王家園

歷史上原為王姓經營的果園,後因徙居人多,形成村莊,故名。位縣城東5公里,緊靠天河。

李野

相傳,戰國時期趙國名將李牧曾屯兵於此,故名。該村有李牧墓,現僅存一土丘。

東明德

雅化名:取義於《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因位天河之東,故名。

白水

古名泰和堡。因背依白石山,村傍絳水,後更名為白水。,《縣誌》載:明代詩人無名氏贊白水云:"山村名白水,絳水忘其初,地下桑生笑,令人不讀書"。該村在縣城東南12公里處的絳山腳下,地形傾斜,沸水繞村。

西閻

因姓氏得名。古稱北閻,舊址在村西馬頭橋一帶,因洪水淹沒,移居於此,因為東閻之西,故名。

西閻堡

古稱泰和堡。後歸屬西閻,更稱西閻堡。

東閻

因姓氏得名。

溢溝

因溢溝水得名。

楊家窯

因姓氏得名。位溢溝內西坡上。

北下郇

按地理形勢,因位居郇王之下而得名。明代成化年間因爭水分治,形成四個自然村,各冠方位而別之。

南下郇

系北下郇之派生村。該村北門內有白果樹一棵,乾粗兩圍,樹齡約六百餘年。為稀有樹木。

西下郇

系北下郇之派生村。

東下郇

系北下郇之派生村。

南屬寺

以古寺院得名。該村北昔有大覺寺,居民耕地均屬寺中所有,每年向寺院交糧,因位寺院之南,故名。

北屬寺

因位於大覺寺北,故名。

東周

原名東洲,因位澮氺之畔得名。清乾隆《曲沃縣誌》載名為東洲,以後演化為東周。

平樂

為雅化名。民間傳說當地曾落過鳳凰,來過麒麟。據考,其名稱來歷,或取義於漢東方朔七諫之一《平樂觀賦》:"鳳凰來集,麒麟在郊,甘露既降,朱草萌芽"。象徵太平盛世,取名平樂。

上平樂

系平樂之派生村。1958年修澮河水庫時,坡下部分居民遷移坡上,形成新居民點,1980年經政府批准命名為上平樂。

吉莊

系吉必之派生村。因村址為吉必耕地,為耕作方便,部分居民徙居於此,取名吉莊。

義門

原名儀門,該村西南角昔日有一大門旋,門額上書"儀門"二字,義門系演化名。其來歷須再考。

許家堡村

全村以姓許者居多是典型的自然村。清朝由上裴許氏家族遷出獨立成村有200餘年歷史。

特色產業

北董鄉成立了曲沃縣長青大蒜專業合作社,建成優質無公害綠色大蒜生產基地3萬畝,輻射周邊市縣大蒜面積10萬畝;擁有晉都綠色醬菜廠,北董大蒜切片廠,東明德大蒜批發市場,綠源農副產品開發有限公司四個實體,主要從事打算粗加工,深加工,銷售。
北董鄉境內河流縱橫,山清水秀,物產豐富,人傑地靈,是曲沃縣的旅遊名鄉。旅遊是該鄉的一大亮點,發展北董的一項重要工作。

自然景觀

位於山西省曲沃縣城東南10公里處的北董鄉景明風景區,山、水、峽谷、溶洞、溫泉、瀑布等自然景觀,山勢峻峭,水流潺潺,峽谷幽深,林木蔥鬱。

旅遊發展

該鄉成立臨汾市景明旅遊開發有限公司,將南林交千年銀杏樹、斷梁寺、龍王池、龍巖塔、龍巖洞、景明瀑布等納入了景區範圍,進行了綜合開發,成功舉辦了五屆旅遊節,景區人文景觀秀美,遊客流連忘返,2012年遊客已達10萬人次,帶動了全鄉第三產業的發展,提高了北董鄉的知名度,為北董鄉的全面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資源概述

人口資源

從安鵠、東下郇、東堡、西堡等多處仰韶文化遺址的發掘考證,舊石器時代先民已在北董鄉境內勞動生息。
1983年北董鄉成立計畫生育領導組。全鄉實行計畫生育。連續多年人口出生率保持低生育水平,人口出世率為10.61‰,人口自然增長率為6.53‰。符合政策生育率為90%,已婚育齡婦女綜合節育率達到了88.39%。圓滿地完成了縣委、縣政府下達的各項人口指標,並順利通過了省、市、縣三級驗收。被縣委、縣政府授予“計畫生育先進單位”。全鄉農戶8981戶,總人口3.7518人,勞動力19729人,外出勞動力746人。

土地資源

全鄉國土面積89.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6.5萬畝,水地面積4.1萬畝,旱地面積2.4萬畝,臨地面積2萬畝,草地面積1萬畝,居民用地4500畝,交通用地2000畝,水域面積4000畝,灘土面積5000畝。

礦產資源

鄉境內礦產資源主要分布在紫金山一帶,有金礦,石灰石,高鈣鎂石等。

水利資源

鄉境內水利資源十分豐富,主要有澮河、天河、溢溝、沸泉一庫、二庫等五座水庫;地下水資源主要分布在南下郇、東下郇、北下郇、東閆、西閆、東明德、西明德、營里、任莊、南林交、北林交一帶,為紫金山前傾斜平原孔隙水承壓區,面積24.11平方公里。

旅遊資源

鄉境內旅遊資源十分豐富,歷史文化積澱深厚。景明風景旅遊區,依託沸泉一庫、二庫、青山峽,白石山,景明瀑布,龍巖洞寺而建,明清時代,學者顧炎武、傅山先生曾在此稍息,歷代文人騷客為景明賦詩頗多。主要有清乾隆年間,曲沃縣令張坊,修曲沃縣誌,載有:賈鳴璽做春遊景明園記:慮數曲沃山水者。必甲景明,數景明園林者。必甲白石,園之石。亡慮數十百片。必甲白雲洞。園之木。亡慮數十百章。必甲松壇之五松……。明禮部尚書李浩作景明石橋記:曲沃城東南一舍許。有山曰景明山。即金山之支也。峰巒翠綠。迤邐嶙峋。其南曰沸泉。出絳縣。平地出泉。若湯沸然。合流成派。故里人隨其高下之勢。雜治水磨水碓。大小輻輳。幾百數焉。派送汨汨循峽流。至嶺口。則流然下注。散渙澎湃。聲若萬雷。遠視之。則玉虹高掛。廉籠其傍松怪石。槎牙參差。殆不可狀。泉至此益眾。流至此益洪矣。
明太守仇敬作景明瀑布:半壁飛流影。層崖一練青。泉寒嵌石骨。液冷瀉銀瓶。噴霧牽江濕。湔雲出海亭。幾灣龍瀚急。遙見水廉屏。
明代本縣人兵部尚書李尚思作景明草堂:塵事都冥冥,村醪醉不醒。採蓮搖碎玉。飛火落流螢。水繞千家碧。山過萬對青。倦來即假寐,跌坐亦忘形。
邑人李永培作過景明草堂復游古寺登閣:為愛深林好。尋幽過草堂。染霜楓業赤。帶露菊花黃。秋水低鴻雁。山村獲稻梁。登高一豁目。風雨近重陽。
邑人沈延楊作景明瀑布浪淘沙:面目似廬山,一樣孱孱。欺他白石不知年,任是滄桑多變易。枕此高眠。放下水晶簾,隔斷塵間,空明境界恁無邊,晉國霸圖何在也,匹練長懸。
南林交千年銀杏樹,千畝蓮池,龍王池,龍泉寺等自然景觀堪與景明旅遊區相媲美。紫金山風光區分布在三縣頂北鹿,面積1萬畝,春來鳥語花香,芬芳四溢;夏臨微風拂柳,蔭滿山坡;秋到果香撲鼻,滿山紅葉;冬至白雪皚皚,逶迤起伏。美麗的神話傳說:八仙過景明、魯斑造橋、柏樹窪的傳說等等。更是把這些景點裝點的撲朔迷離,讓人神往。“晉殿懸冰”、“交里橋”、“三縣頂”、“銀杏樹”均列入曲沃縣八大勝景。

特產

北董鄉是一個農業大鄉、蔬菜大鄉、三晉大蒜第一鄉。主要生產大蒜、大蔥、洋蔥等20多種蔬菜,糧食有小麥、玉米、大豆、紅薯等,林果有紅富士蘋果、柿子、冬棗、紅提葡萄等,中藥材有黃芩、生地、牡丹等,特色農產品有義門紅薯、窯院西瓜、南下郇大蒜、南林交蓮菜、北林交富硒紅富士蘋果、東明德大蔥、西明德洋蔥等。

交通

全鄉村村通油路,有3個公路循環:一是東北部,東周、吉莊、義門、北屬寺、南屬寺公路循環6公里;二是中南部,北董、李野、北下郇、南下郇、東閆、西閆、下裴、白水、景明、東明德、西明德、南林交、北林交、營里、任莊、許家堡、西周、河南西、上裴公路循環20公里;三是西南部,交里、裴南莊、薛莊、山底、安古、窯院公路循環8公里。

文化

北董鄉傳統的民間舞蹈社火俗稱紅火熱鬧。自明清至民國,多在元宵佳節、廟會和拜神祈雨時活動。後來逐步演變為春節民眾性文化娛樂活動。有獅子、龍燈、高蹺、抬閣、旱船、跑驢、鑼鼓、秧歌、二鬼拌跤等。在全縣有名的有義門雄獅、任莊扇鼓、南下郇飛龍、白水二鬼拌跤、裴南莊節節高,下裴莊桌兒抬閣,安鵠車子抬閣等。民間剪紙活動遍布全鄉,主要有窗花、裝飾花及生、葬、嫁、娶禮品點綴花,景明、東明德一帶民間剪紙藝術較高,多次參加全縣剪紙藝術比賽。2007年建北董有線電視管理站,全鄉進行有線電視線網改造,34個村可接收有線電視節目42台套。有10個村建立農民閱覽室,8個村建立農民文化、娛樂健身中心,共有各種健身器材98套件;古文化遺址遍布全鄉,新石器時代遺址有安鵠、東下郇、西閆、營里、西明德、義門、平樂、李野、東堡、北下郇共10處;古墓葬有東堡春秋時期李牧墓,窯院清朝窯院文家墳;安鵠漢代安鵠古墓群。古建築有龍泉寺,位於南林交村,元建明修,存大雄寶殿及禪房;和尚寺,位於東堡,存部分建築物;石碑,東閆靈光祖師德業碑,釋迦如來成道碑;安鵠清源王廟碑;薛莊新建水渠碑;李野地震碑;南林交分水圖碑。景明烈士陵園,位於景明村南,明國37年,解放運城時,解放軍後方醫院設此,有52位傷員逝世,葬於景明村南山腳下,占地1089平方米,後修建圍牆,栽植松柏,闢為烈士陵園,紀念碑書“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