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臥龍村

建村年代不詳。相傳在清中葉有幾戶以賣粥為業,聚居成村,因當地有土壟一條,色黑質硬,與兩邊黃土顏色分明,寬二米,長二里許,自西北向東南延伸,狀似臥龍入河吸水,因此命村。村分南北,此為北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北臥龍村
  • 建築面積:20000多平方米
  • 綠化街道:10000多平方米
  • 原屬:城關鎮轄區
  • 國家:中國
大事記,經濟發展,政區人口,村莊建設,社會事業,

大事記

1939年日軍飛機轟炸本村,投彈4枚,炸死村民1人。
1941年3月25日八路軍進駐,本村解放。
1954年本村成立3個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1964年“四清”工作隊來村開展“四清”運動。
1978年始用柴油機發電,全村用上電燈。
1980年修建塘壩3座。
1982年投資2萬元,建起油坊
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1984年投資12萬元,建起磚瓦廠。
1988年用上電網供電。
1991年投資9.8萬元,安裝自來水。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1955年,糧食畝產100公斤,總產2萬公斤。1978年,糧食畝產150公斤,總產3萬公斤。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糧食畝產達到400公斤,比1978年增長250公斤。2002年,糧食畝產提高到586公斤,總產31.44萬公斤。 1981年,村黨支部發動民眾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經濟作物,栽植板栗產量13.4公頃、蘋果20公頃、芋頭40公頃。1997年,發展葡萄2公頃。2000年,牛存養量40多頭、羊200多頭。 2002年,第一產業收入743萬元,其中農業571萬元,林業91萬元,畜牧養殖業79萬元,漁業2萬元。
第二產業建國前,本村僅有麻布生產,從業人員10多人,收入僅夠自給。1986年,村集體建麵粉廠,職工4人。此後,村相繼建起油坊、粉坊、麵粉廠、刺繡加工廠。1995年,建起個體芋頭加工點8家。2002年,第二產業從業人員98人,收入227萬元。
第三產業1964年,村辦起供銷合作社代銷店,收入不多。改革開放後,村黨支部帶領民眾發展第三產業,先後發展起商店及修理、電氣焊、運輸等項目。2002年,第三產業從業人員18人,收入82萬元,其中運輸業14萬元,商飲業58萬元,服務業10萬元。
合作社以來,本村糧食產量150公斤以下,解決不了北臥龍村民的溫飽問題,自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由於改革開放黨支部帶領民眾開拓創新,積極發展工業,特別是95年以後村大力發展個體私營企業,抓住機遇,拓寬經濟發展,把招商引資做為頭等大事來抓,1997年與韓國福進株式會社簽訂投資契約,村與外商總投資1000多萬元,村受益50萬元,1999年村與韓國釜一公司簽訂投資契約,總投資600多萬元,村受益35萬元。

政區人口

北臥龍村1958年9月原屬城關鎮轄區,1962年5月從城鎮劃出,為城南公社,村屬城南公社轄區,1984年5月改為三官廟鄉,村屬三官廟鄉轄區,1987年設辦事處,我村劃為中雲街道辦事處轄區。
北臥龍村位於膠州市西郊,中雲街道辦事處駐地西2公里處,南與油坊台子、南臥龍村接壤,北與東宋、中宋、西宋三個村為鄰,東與郭家莊、西與黃埠嶺為鄰,全村面積為632畝,其中:耕地300畝,由於村經濟的發展,耕地為15畝,全村共有350戶,總人口1000多人。其中:外遷戶,150多戶,總人口500多人,全村經濟總收入近3500萬元,人均收入6800元,上交國家稅金400多萬元。

村莊建設

硬化道路、美化綠化街道10000多平方米,正在籌建高層樓房建設,建築面積20000多平方米,村莊面貌發生了根本的變化。

社會事業

建國以來,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發展,人們的生活不斷提高,1999年新建託兒所、老年活動室一處,實行免費入托,村里還成立秧歌隊等、老年活動室,還配備了象棋、麻將、撲克、門球等娛樂設施,使老年人老有所學,老有所樂。村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提高,村民的生活由溫飽走向小康型,村民家庭中,家庭有電話率占85%,戶戶有電視,機車家庭占有率95%以上,家庭擁有轎車和運輸車40多輛。隨著集體經濟的不斷擴大,對村民發放福利不斷提高,每年每人發放麵粉200公斤,對於村民子女考上中專、大學、研究生髮給獎金分別為500元、1000元、2000元,凡年滿60周歲以上老人每年發養老金200元,對獨生子女實行了備用金保險制度,有關部門所收的款項全部由村負擔。先後被評為青島市五個好先進黨支部、青島市文明村莊等稱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