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溝村(山東煙臺海陽市徐家店鎮下轄村)

北溝村位於海陽市北部,地處東經121°00′,北緯37°05′。東與李新莊為鄰,西與萬家夼村相連,南與徐家店村相望,北隔榆山與嵐店村接壤。隸屬徐家店鎮,距鎮政府駐地1公里。 全村有耕地18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花生、蘋果、蔬菜等。

2002年,全村有30戶,90人。有劉、修兩姓,均為漢族,其中劉姓人口較多。2002年,農村經濟總收入50.5萬元,人均純收入3323元。第一、二、三產業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比重分別是55%、4%、41%。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北溝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山東煙臺海陽市徐家店鎮
  • 人口:90人
村名由來,概括,大事記,經濟發展,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人物,

村名由來

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劉姓建村於徐家店村北的溝夼。因村子較小,故命村名小北溝。後演變成北溝村。1961年前,與李新莊屬於一個行政村,1962年成為獨立行政村。

概括

北溝村位於海陽市北部,地處東經121°00′,北緯37°05′。東與李新莊為鄰,西與萬家夼村相連,南與徐家店村相望,北隔榆山與嵐店村接壤。隸屬徐家店鎮,距鎮政府駐地1公里。全村有耕地18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花生、蘋果、蔬菜等。2002年,全村有30戶,90人。有劉、修兩姓,均為漢族,其中劉姓人口較多。2002年,農村經濟總收入50.5萬元,人均純收入3323元。第一、二、三產業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比重分別是55%、4%、41%。

大事記

1942年八路軍解放本村。1956年本村建立3個互助組。1957年與李新莊成立愛民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社長王富恩。1962年與李新莊分開,單設為行政村。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同年用上電網供電。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1955年,糧食畝產120公斤,總產2.14萬公斤。1978年,糧食畝產280公斤,總產4.98萬公斤。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糧食畝產520公斤,比1978年增長240公斤。2002年,糧食畝產400公斤,總產3.6萬公斤。1990年以來,村黨支部發動民眾栽植蘋果,品種有紅富士、新喬納金等十幾個。2002年,全村第一產業總收入27.7萬元,其中農業24.5萬元,畜牧養殖業2萬元,其它1.2萬元。第二產業本村沒有工業。2002年,只有在外從事建築業的2人,收入1.8萬元。三產業改革開放以來,第三產業得到發展。2002年,第三產業從業人員8人,總收入21萬元,皆為運輸業所得。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

1971年成立北溝國小。自建國至2002年,全村僅有1人考取大中專院校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糧食90公斤左右。建國後,糧食產量不斷提高。1975年,人均糧食250公斤。2002年,全村人均存款餘額1800元,有各種運輸車輛12輛,機車8輛,電話5部,彩電20台,冰櫃2台。
村莊建設。建國前,村內街道不整,破爛不堪,村民住房以草房為主,人均住房面積不足5平方米。改革開放後,居住條件改善很快。2002年,人均住房面積提高到20平方米。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
1946年7月,劉玉真加入中共黨組織,成為本村第一名黨員。1962年,成立黨支部。曾任黨支部書記的有劉玉東、劉雲顯、劉淑玉、劉日慶。2002年,全村有黨員5人。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62年,成立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6月,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恢復大隊管委會。1984年,始設村民委員會。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劉玉堂、劉雲顯、劉淑玉、劉玉東、修寶才、劉元喜、劉日增。

人物


人物簡介劉毅臣(1930-1950)原名劉玉勤,中共黨員。1946年,參加人民解放軍。曾參加過萊陽戰鬥、淮海戰役、渡江戰役、上海戰役。後轉入空軍任飛行分隊長,在抗美援朝戰鬥中壯烈犧牲,年僅21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