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條氏康(日本戰國時代的武將、大名)

北條氏康(日本戰國時代的武將、大名)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北條 氏康(ほうじょう うじやす、1515年-1571年10月21日),是日本戰國時代的武將、大名,以傑出的軍事及政治才能聞名於世;世稱“左京大夫”、”相模守“(律令制官位)。他是後北條氏第三代當主。

北條氏康十九歲時元服,二十一歲時初陣,在接人待物方面顯示與生皆來的才能,為父親和家中重臣看中,在父親死後順利的繼承家主之位。北條氏康繼任當主不久,山內上杉憲政和扇谷上杉朝定聯合八萬大軍,大舉進攻北條家。北條氏康派北條綱成死守武藏河越城,在多日攻城不克後,聯軍的士氣開始低落下來,北條氏康帶著八千士兵突到聯軍背後,夜間與守城軍發動總攻,聯軍大敗,山內和扇谷家的名將戰死多名,此役即日本戰國三大奇襲之一的“河越合戰”。此後,奠定了北條家在關東的天下。年過三十後的北條氏康,在對外的兼併方針開始轉變為以外交為主,與武田、今川家的三國聯盟等。在第一次國府台合戰後,北條家雖然取得勝利,但此時越後的上杉謙信率軍南下,對此早有準備的北條氏康看出了上杉軍意在決戰的意圖,率領全國軍隊固守小田原城。上杉謙信對此也沒有辦法,只能來去匆匆的離開關東。

小田原戰役不久後,北條氏康早早的把家業交給長子北條氏政,隱居在伊豆半島上,但實際上還掌握著北條家的實權。元龜二年(1571年)在小田原城去世,終年五十七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條氏康
  • 外文名:ほうじょう うじやす
  • 別名:相模雄獅、伊豆千代丸、新九郎
  • 國籍:日本(戰國時代)
  • 民族:大和族
  • 出生地相模國小田原城
  • 出生日期:公元1515年
  • 逝世日期:公元1571年10月21日
  • 信仰:佛教
  • 主要成就:河越合戰奠定北條家在關東的霸業
    實施稅制改革、推行以明“永樂通寶”為統一貨幣
  • 戒名:大聖寺殿東陽宗岱大居士
  • 墓所:神奈川箱根町早雲寺
  • 官位:從五位上、相模守、左京大夫
生平概述,家族勢力,家族發展,人物故事,初陣勝利,與今川家瑞溪院結婚,從氏綱到氏康,河越夜戰,三國同盟,安房、房總,從氏康到氏政,初戰上杉,國府台合戰,再戰上杉,甲相同盟破棄,越相同盟,與武田作戰,隱居之後,氏康病死,優秀的人品,成名之戰,事由,經歷,影響,概述,人物評價,初次上陣,家族成員,

生平概述

1515年(永正12年)以後北條氏第二代當主北條氏綱的嫡男,誕生於小田原城;母親為氏綱的正室“養珠院”;幼名“新九郎”。在氏綱領導下,北條家在關東地方的影響力迅速擴張,取代扇谷上杉家,支配武藏大半領地,並進出甲斐郡內地方及總州國境。1530年(享祿三年),氏康於小澤原之戰初陣,擊敗扇谷上杉家當主上杉朝興;嗣後於1535年(天文四年)甲斐山中合戰(對抗甲斐守護武田信虎)、1537年(天文六年)河越城攻略(對抗上杉朝興繼承人朝定及其家臣),以及1538年(天文七年)第一次國府台之戰(對抗安房大名里見義堯)等,均參陣並立下戰功。然而1536年(天文五年)以後,由於今川家家督之爭(花倉之亂)的影響,今川家新當主義元改採與武田信虎合作的戰略;北條家則因相甲國境、富士川以東領地等爭端,轉而與駿甲同盟敵對(河東之亂),逐漸陷入四面受敵的危局。
北條家家紋北條家家紋
史家推測氏康於1538年至1541年間繼任家督;1541年(天文十年)氏綱故世,氏康延續父祖的戰略方針,領導北條家持續在關東方面擴大勢力。1545年(天文十四年)氏康為河東之地出兵與今川軍對陣之際,關東管領山內上杉家當主上杉憲政,聯合上杉朝定及關東公方足利晴氏,集結號稱八萬大軍,包圍僅有三千北條軍駐守的河越城。通過甲斐新國主武田晴信(日後的“信玄”)的斡旋,氏康以放棄河東之地為條件與今川義元和解,從而得以回師關東,全力對抗足利上杉聯軍。1546年(天文十五年)氏康親率八千軍勢馳援河越城,與守將北條綱成協同展開夜襲,一舉擊潰軍心渙散的足利上杉聯軍,甚至擊斃上杉朝定,致使扇谷上杉家絕嗣而亡。河越夜戰北條軍以絕對劣勢之兵力取得全勝,被譽為“日本戰國三大奇襲戰”之一;此役之後,北條家不僅支配武藏全境,並攻入上野境內,迫使上杉憲政逃離居城平井城,流亡他國。1554年(天文廿三年)出兵下總,控制自1455年享德之亂以來關東公方的駐在地古河御所,逼退足利晴氏,代之以由“芳春院”所出的次男義氏;以其為傀儡,氏康樹立了北條家關東霸主的地位。同年,利用今川義元出兵三河,趁隙攻入駿河,與今川及武田援軍對陣。然而,通過今川家重臣太原雪齋的仲介,氏康與今川義元及武田晴信於善得寺會商,終以迎娶晴信之女(黃梅院)為嫡男氏政正室,及將其女(藏春院)嫁與義元嫡男氏真做為正室等條件,成立了“甲相駿三國同盟”。
三國同盟成立後,氏康加緊關東支配的步伐,與里見義堯爭奪上總領地;然而1555年(弘治元年)三浦三崎之戰,北條水軍敗於里見水軍,氏康在房總半島的擴張受挫。1557年(弘治三年),足利晴氏的嫡男藤氏趁機起兵反抗北條家,結果失敗,流亡他國。
1559年(永祿二年)將家督之位讓予氏政,隱居於小田原城,被家臣稱為“御本城様”,仍掌握家中軍政大權。
氏康之初陣是享祿三年(1530)的小澤原之戰攻打扇谷上杉朝興,並立下戰功,受到父親的肯定。天文十年(1541)氏綱死,二十六歲的氏康繼任家督,開始了後北條的最盛期,繼續祖、父之攻略。天文十一年(1542),氏康實施相模、南武藏伊豆的大檢地,並改革稅制、幣制,奠定經濟基礎。天文十四年(1545),氏康出戰駿河與今川義元對戰於長久保城,但戰敗,失去爭奪駿河的機會;正所謂屋漏兼逢連夜雨,關東管領山內上杉憲政乘此機會,聯合副管領扇谷上杉朝定以古河公方足利晴氏為號召,率關東各大名兵馬八萬(號稱二十萬)包圍由名將北條綱成守衛的河越城。雖然只有千人守兵,但綱成仍然堅守半年,使關東聯軍士氣低落,加上氏康不出援,聯軍放寬戒備,利用斷糧策略迫河越城自陷,將士士氣一落千丈,引來妓女、商人來往。天文十五年(1546),氏康認為時機已到,遂親率八千精兵奇襲聯軍,由於無心戀戰,加上防禦鬆散,一夜之間八萬大軍全面崩潰,上杉朝定死,扇谷上杉氏遂亡。河越城夜襲戰之高超,被後人舉為“日本戰國三大奇襲戰”之一;氏康也因此占領整個武藏,名震關八州。
河越合戰”成為關東的關鍵一戰;此戰後,已再無任何關八州之大名可以對抗北條。氏康乘川越城一戰之餘威,狙擊關東管領山內上杉憲政,並且攻克上野平井城,憲政逃亡投靠長尾景虎。天文二十三年(1554),氏康攻克古河城,立外甥足利義氏為古河公方,成為傀儡,自此北條基本控制關東。
氏康為了一報失去駿河之仇,於同年再攻駿河,但久持不下,最後由武田信玄出面調停,相約於善得寺成立“甲駿相三國同盟”(善得寺會盟)。此會盟奠定了東海道三國鼎立的穩定局面,氏康也因此專注於經濟發展及家規,永祿二年(1559),制定“小田原眾所領役帳”;同年把家督之位讓予長子氏政,退至第二線,稱為“御本城大人”,仍然主理大事。
永祿三年(1560),今川義元於桶合間奇襲戰被討死,今川氏領地漸為武田信玄及松平元康所吞。正當氏康想趁機拿下駿河之際,受關東管領上杉憲政所託的長尾景虎於永祿四年(1561)攻打小田原城,關東大名聞訊紛紛來投,長尾勢勢如破竹,快速到達小田原城,開始圍攻之際。氏康多番研究景虎的戰法,決定全軍死守小田原,準備兩年的糧食,並加強防禦工事,等候景虎之臨;氏康更請武田信玄出兵上野牽制景虎以爭取時間。關東大名聞訊被嚇壞不敢前進,景虎再三命令下,才正式圍攻小田原,但當時已儼如一座峻山,難以攻破,加上上杉勢遠來疲累,糧草補給也十分困難,十五日後,景虎望著小田原嘆然退兵,到鎌倉繼任關東管領,然後撤回越後,據說謙信曾嘆道:“北條氏康真不是浪得虛名!”
永祿七年(1564),氏康於國府台之戰大破里見義堯、義弘,關東大名再度降伏於小田原之下。永祿十二年(1569),氏康與謙信和睦,達成“相越同盟”。同年十月,武田信玄因相越同盟轉攻小田原城,武田軍來勢洶洶,氏康命令全軍退守籠城,縱使信玄大罵大嚷,耀武揚威,但氏康仍然休閒自得與臣下下將棋,氏政見此大表憤怒,以為氏康怯怕武田“風林火山”之勢。圍城半月後,武田信玄以為氏康懼怕不出,輕描淡寫的退兵,氏康聞訊後憤翻棋盤,大喝道:“吾等就在此時把多日之悔恨盡情發泄吧!吾等一定要讓那武田小子畢生難忘,令他知曉我北條之力量!”氏康遂親率兵馬追擊武田信玄至甲斐邊境才撤離,此戰令武田信玄狼狽不堪,嘆道:“相模之獅真的名不虛傳!”信玄也從此再不敢輕言進攻相模。小田原城也被稱為“天下第一堅城”。

家族勢力

元龜二年(1571)十月三日,一代智將北條氏康於小田原城病逝,享年五十七歲,生前敘任從五位下相模守,死後氏政遵守其與甲州親善的遺訓。但由於氏政才智平庸,向為氏康所擔心。雖然長筱之戰後,北條與德川家康瓜分武田領地,但隨著本能寺之變後,豐臣秀吉快速掌握天下,開始指向不肯臣服的北條氏政、氏直父子,天正十八年(1590)一月,二十萬大軍包圍小田原城,氏政想重施父親的故技,全兵退守籠城,但事與願違,由於北條氏邦投降,防線崩潰,七月全城投降,氏政、氏照被秀吉迫令切腹,氏直在德川家康求請下流放高野山。叱吒關東百年的北條從此滅亡,“天下第一堅城”的小田原城終為秀吉所有。
北條家勢力圖北條家勢力圖
值得一提的是氏康的教子能耐,氏康有子七人,但從無爭嗣的問題,連以性情激烈出名的次子氏照,都忠心的輔助氏政,其實後北條百年來,都無如伊達天文大亂或上杉御館之亂的爭嗣亂事(早雲、氏綱都只有兩、三個兒子),乃是日本戰國史上的唯一,說明氏康的智謀可謂內外兼備,諸子的團結足可媲美薩犘島津四兄弟,實在是氏康之教育了得之功。
另外,史家對氏康的評價都近乎完美,氏康不僅是軍事、政治及外交之能手,他的文才、和歌藝術也是繼承至北條家(如北條幻庵)的優良傳統而名重關東,“文武相兼之武將”、“關東唯一的名將”等史家評價實是當之無愧。

家族發展

鑄造北條家盛世的英雄死後,家運急速下降!也許被甲斐的武田信玄、越後的上杉謙信、駿河的今川義元、三河的德川家康這些戰國個性派主人公包圍的緣故,到如今北條家好象也沒有什麼人氣。然而能與這些豪傑們爭奪關東霸權,建設小田原城,歷經五代支配著關東大片領土等功績絕非偶然。北條氏絕對不是戰國時代的配角,可以說是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是戰國舞台上的明星,特別是北條家初代北條早雲、二代北條氏綱、三代北條氏康這些優秀的領導者,發展北條家的勢力,最終使北條家占有300萬石的廣大領土。 以小田原城為據點,迎接北條家的最盛期“一代早雲武德兼備,擁有振興北條家之功。二代氏綱繼承父業,繼續發展北條家。三代氏康是文武兼修的名將,在早雲時代參加的數次合戰未嘗敗績,而且品德高尚,很好發揮了北條家家法,平定了關八州之亂,大大提高了北條家的威望。”在桑田中親的《新編日本武將列傳》中如此評價北條家三代。與謙信、信玄之間在戰略、戰術、戰鬥間展開競爭,和敵人間多次展開侵攻,但在鬥爭中一直不輸於這些戰國明星。特別是在氏康時代,以難攻不落的小田原城為據點迎來了北條家的最盛期。合戰中連勝不斷,氏康卻不是在後方指揮,而是親自在戰場上衝殺,典型的身先士卒型武將。傳說中北條氏康的身上有刀傷、槍傷七處,臉上也有兩處傷痕。
1546年4月,“河越夜戰”(因夜間作戰而有名的合戰)取得勝利,給予足利晴氏、太田資正和上杉憲政沉重打擊,使“關東北條”聞名於世。為了區別敵我北條方全軍士兵佩帶白色標誌,暗號為“海”和“龜”,為了不影響戰士的行動,還特意制定了擊斃敵人後不許取其首級的規定,將這些制度徹底貫徹也是取得合戰勝利的一大要因。
1551年,攻擊關東管領上杉憲政,占領了關八州。然而北條氏康並不僅僅擅長戰鬥,在外交戰、頭腦戰中也取得了勝利,並且最終取得關東霸權。1556年與競爭對手武田信玄、今川義元結成同盟,消除了後顧之憂的北條康成並未急於擴張,而是傾力於內政,實施檢地政策和稅制改革,大幅推進“行財政改革”。遺憾的是,繼承北條家的四代、五代沒能繼續貫徹氏康的治國政策。
與信玄作戰慘敗,隨後病沒的戰國豪傑氏康生涯中最後的合戰對手是甲斐之虎武田信玄。1569年9月,武田軍從北方進入相模。北條氏從西面進入警戒狀態,主力部隊在防禦著駿河方面,北邊的防守相當薄弱。武田軍最初的進攻目標是氏康三子北條氏照守衛的高麗郡的瀧山城。面對武田勝賴、典廊信豐馬場信房這些名將的進攻,北條氏照表示要與將士們同進退,雖然守城的兵力只有兩千,但是上下一心擊退了武田軍多次進攻。受到苦戰報告的武田信玄說:“目標是小田原城,不要被小小的城池所拘束。”隨後放棄了對瀧山城的攻擊,並且分兵兩路。這種臨機應變,最大限度發揮部隊機動力正是武田信玄的長處。信玄親自率領本隊進攻府中、世田谷、黑目、葛西等地,別動隊由武田勝賴和信玄之弟武田信廉率領,向八王子、小機、片倉等地進軍。10月4日,武田軍終於將小田原城包圍。而小田原城內設定了二丸、準備了壕溝,可以說是一座鐵壁之城。在決定進行籠城作戰時,北條氏康下令不僅是士兵,城外的百姓也帶著大量的糧食一起進城避難,這樣便導致信玄不可能從當地徵收糧草補給。戰鬥中信玄軍一部分部隊衝進了城內,可惜這些迎接這些士兵的是鐵炮部隊的槍林彈雨,信玄則立刻命令部隊撤退減少損失。兩軍就這樣對峙著,為了挑動北條軍出城,信玄下令燒毀城外的一切設施。氏康眼看著城外被武田軍燒毀卻強忍著怒火,命令全部士兵不許出城。10月6日,北條家的籠城作戰收到了效果,只持續了兩日的包圍戰結束,信玄下令開始撤退。看到武田軍越過三增岬、從津久井返回甲斐的北條氏照等決定在三增岬伏擊。然而有所察覺的武田信玄則將別動隊交給山縣昌景指揮,命令別動隊從背後攻擊氏照的部隊。戰鬥開始不久,氏照的部隊慘敗,陣亡人數高達三千二百人。
北條氏康北條氏康
也許是因為三增岬慘敗帶來的衝擊太大,氏康沒過多久病倒在床,於1571年10月3日與世長辭,享年56歲。法名“東陽岱公居士”。據《小田原北條記》記載,侍奉氏康的家臣們比死去真正的親人還要悲傷。以氏康之死為契機,北條家的家運轉暗。1590年,豐臣秀吉舉兵22萬征伐北條氏。豐臣軍一方面包圍小田原城,一方面攻擊北條氏的領土,最後北條氏政、北條氏直父子開城投降,後北條氏滅亡。
雖然北條氏滅亡有四代氏政、五代氏直能力不足的原因,但是如果氏康健在,也難以抵擋幾乎已統一日本,國力十倍於北條的豐臣秀吉。

人物故事

氏康生於永正十二年(1515年),是氏綱的長子。後世對其的評價一貫很高,在《小田原記》和《文武兼備的名將》中,氏康被描寫成一個文武雙全的名將,與上杉謙信、武田信玄一起合稱為“關東三雄”。 據說,自十六歲初陣以來,氏康在大小合戰中作戰勇敢,指揮若定,從未以背面示敵。其身上有七處傷痕,臉上也有兩處依稀可見。不過,對一個國家來說,為人民與家臣的利益著想才是武士的責任,而這點他也具備了。由此看來,氏康的確具備了一個優秀民政家與軍事家的實力。

初陣勝利

享祿三年(1530年)六月十二日、氏康十六歲初上戰場就獲得了勝利。當時,氏康率領北條軍自河越城出發,與扇谷上杉朝興在多摩川河原的小澤原發生激戰,氏康獲得了父親所期待的勝利。這以後,他與父親一起為了北條家的生存,和擴大本國的版圖而努力。

與今川家瑞溪院結婚

天文四年(1535年)氏康迎娶了駿河今川氏親的女兒瑞溪院。北條家與今川家自早雲時代開始的從屬關係也由此被平等的政治婚姻所取代。此後,氏康夫妻的關係一直都很好。即使在以後與今川關係惡化時,這種關係也沒有受到影響,二人婚後共育有十二個孩子。很多孩子以養子或結婚的方式來構建北條家的未來,這些孩子長大後沒有人為了爭奪權力而自相殘殺,這在殘酷的戰國時代還是比較少見的。至少從這一點來看,瑞溪院的功績是無法抹殺的。

從氏綱到氏康

氏康一天天地長大,父親氏綱也逐漸將行政方面的事務交給氏康完成,以鍛鍊這個下一任的國主。
天文十年(1541年)五月二十一日,氏綱寫下了以“北條氏綱公御書置”為題名的遺囑,書中詳細介紹了政治方面的經驗技術和訣竅,七月十七日,氏綱病沒。
時年二十七歲的氏康接任家督,成為北條家第三代當主。
氏綱死亡的訊息很快在關東地區傳開,扇谷上杉朝定馬上開始策劃奪回河越城的計畫。天文十年(1541年)十月,上杉軍與北條軍發生激烈衝突,這以後,關東管領山內上杉憲政和安房的里見氏也紛紛與北條家敵對,天文十三年(1544年)九月北條軍又與安房的里見氏發生激戰。為了維持當前態勢,氏康極力保持與古河公方足利晴氏的關係。
可是壞訊息再次傳來,山內上杉憲政又與位於北條氏西面的今川義元聯合,天文十四年(1545年)八月,今川義元與北條氏康在國境對峙。甲斐的武田信玄應邀前來援助今川義元。
另一邊,山內上杉憲政和扇谷上杉朝政聯軍圍住了河越城
得到這個訊息的古河公方足利晴氏離開了北條,加入了山中上杉憲政隊河越城的攻擊行列中。
敵人的增加使北條氏康雪上加霜,此時,甲斐的武田信玄突然向北條家拋來了橄欖枝,原來聞訊信濃局勢有變的信玄急於抽身回國,在激烈的談判後,氏康決定將富士川以東的駿河領歸還今川氏,由於北條方作出了重大讓步,大大改善了與今川義元和武田信玄的關係,也為今後的甲相駿三國同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河越夜戰

天文十五年(1546年)四月,由氏康和義弟北條綱成把守的河越城守軍共八千人,擊敗了號稱有八萬人的山內上杉憲政、扇谷上杉朝政和古河公方足利晴氏的聯軍。史稱“河越夜戰”。上杉朝政戰死、上杉憲政逃入上野平井城、足利晴氏返回古河。這場戰鬥的勝利確立了氏康對武藏的絕對支配權。

三國同盟

河越夜戰的勝利,使武藏國的城主們紛紛倒向北條家。天文十五年(1546年)十二月,松山城的上田朝直、滝山城的大石定久、天神山城的藤田邦房向北條屈服。大石氏收氏康三子氏照為養子、而藤田氏則收氏康四子氏邦為女婿(養子)。
同十六年(1547年)一月十八日,岩付城城主太田資正向北條家屈服。
天文十六年(1547年)七月,北條家向下總相馬派遣軍勢,同十九年(1550年)國內完成稅制改革,同二十年(1551年)應邀出征北武藏助盟友梁田晴助,同二十一年(1552年)攻占御岳城、上野平井城,山內上杉憲政逃往越後。
天文二十三年(1554年)二月,氏康將目標轉向今川義元,攻入了今川氏的領地駿河。與今川氏有同盟關係的甲斐武田信玄出征富士川救援今川。
這時,擔任今川氏軍師,原來是臨濟寺住持的太原崇孚(雪齋)建議講和。由於武田與今川(甲駿同盟)、與北條(甲相同盟)都已有盟約,今川與北條的盟約也就結成了三國同盟。武田信玄今川義元、北條氏康三人在善德寺聚會,武田信玄的女兒迎春院嫁給了氏康之子氏政,氏康的女兒早河殿嫁給了今川義元之子氏真,甲相駿三國同盟成立。

安房、房總

在那個時候,氏康的義弟北條綱成進攻安房的里見義堯的久留里城未果,弘治二年(1556年)三月北條軍擊敗了里見義弘
弘治二年(1556年)四月,氏康為援助結城政勝而出征常陸,擊敗小田政治,同年五月在海老島中再次擊破小田方。
永祿元年(1558年)六月,氏康向房總派遣軍勢。

從氏康到氏政

永祿二年(1559年),氏康根據領地內的稅務現狀,整理出家臣團的基本台帳,稱為“小田原眾所領役帳”,同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四十五歲的氏康傳位給二十二歲的嫡子氏政。氏康本人稱為“御本城樣”,在當主氏政背後作為實權派繼續發揮其才幹。
氏康問嫡子氏政:“對你來說什麼是最快樂的事情?”氏政回答說:“選拔優秀的家臣,並發揮他們的才能”。針對這一點,氏康說:“這一點固然很重要,然而為將者善用部下乃是起碼的。平日裡若不能愛其民,善待其民,民眾即會去投奔他國的明主。所以說,慎待部下才是為將者的職責所在。決不能忽視了部下的功績。”可以看出,氏康不僅為人正直,且沿襲到父、祖輩良好的教育。

初戰上杉

越後的長尾景虎上杉謙信)終於出動了。山內上杉憲政以關東管領的職位為代價請景虎進入關東。在上杉憲政、里見義堯和佐竹義昭的請求下,景虎於永祿三年(1560年)九月發起了對沼田城的攻擊,對此,氏康從河越城出發,於同年十月進入松山城。翌年(1561年)氏康又在小田原城下與長尾景虎(上杉謙信)對決、北條方採用守城的方法,使長尾景虎(上杉謙信)陷入苦戰。
北條氏墓冢北條氏墓冢
在這期間,長尾景虎(上杉謙信)在鶴岡八幡宮從山內上杉憲政處拜領了“關東管領”之職與上杉之名,並改名上杉政虎。
可是,就在政虎就任關東管領後不久,他就在北條的持久守城面前無奈撤退。
永祿5年(1563年)十一月,武田信玄呼應氏康,出兵包圍了上杉方松山城,翌年二月松山落城。

國府台合戰

永祿七年(1564年),第二次國府台合戰爆發。氏康嫡子氏政率領兩萬士兵出發,與聯合上杉政虎(上杉謙信)的安房上總的里見義堯、義弘在下總國府台對陣。正月七日,由於里見軍的拚死作戰使北條軍損失了不少有力的武將。七日後,氏康看出了敵大勝後的疏忽大意,在北條綱成的計策下將士兵分為兩部東西夾攻。遭到意外進攻的里見軍全線崩潰,合戰以北條方勝利告終。
國府台合戰後,氏康發現了江戶眾中以太田康資為首的反北條勢力,於是乃追放太田康資,並對江戶眾進行了重編。永祿七年(1564年)七月,北條軍進攻岩付城的太田資正、氏資。十月,上總的土氣城城主酒井胤治投降北條氏,使北條家幾乎控制了整個上總。

再戰上杉

另一邊,將軍足利義輝在北條氏與上杉氏之間進行調解。永祿八年(1565年)五月義輝被暗殺、其弟繼續推進雙方的和談工作。可是,一方面答應了和解的上杉謙信,卻在神面前再次發誓要消滅北條與武田,平定關東和信濃。
永祿九年(1566年)二月,上杉謙信出兵關東,進入佐野城。九月,上野金礦城的由良成繁、國繁背叛上杉家與北條私通,此外,由於武田方的呼應使北條方在與上杉的對決中處於優勢地位。
永祿十年(1567年)二月,佐野城的佐野昌綱投降北條氏,四月,廄橋城的北條高廣、下總的梁田晴助也相繼與北條私通。

甲相同盟破棄

永祿十年(1567年)八月,與北條有同盟關係的武田氏發生內亂,武田信玄的長子義信由於謀反於十月自殺。由於這次事件,義信的妻子也就是今川氏真的妹妹被送回駿河,今川與武田的甲駿同盟破棄。對於這個事件,北條無法立即作出反應,在第二年才作出了行動。
永祿十年(1567年)九月,里見義弘進攻上總三船台城,趕來救援的岩付城城主太田氏資戰死。雖然如此,一次局部戰爭的失利遠不足以動搖北條的對上總的控制,之後,氏政將其子氏房送入岩付城,以養子的身份成為城主。
永祿十一年(1568年)甲斐的武田信玄開始侵犯駿河的今川氏。娶氏康的女兒早河殿為妻的今川氏真向氏康求援。十二月,北條援軍趕到駿河,此時,今川氏真與氏康之女早河殿逃入懸川城。氏康當機立斷,將氏政的妻子、也就是武田信玄的女兒黃梅院送回了甲斐,與武田信玄的甲相同盟就此終結。
由於北條方的及時援助,自永祿十二年(1569年)始,武田與北條今川聯軍陷入了長期對峙的局面。
為了緩解關東方面的威脅,氏康開始了與越後之龍上杉謙信的和談,今川氏真也向上杉謙信提出了援助的請求。四月,武田信玄撤回甲府。北條進行追擊,取得了一場局部戰鬥的勝利。
這以後,氏政長子氏直成為今川氏真的養子,繼承了今川家。
五月三日,北條氏與上杉謙信的越相同盟成立,上杉謙信按約定向甲斐出兵。六月九日,氏康、氏政與謙信交換誓詞,並將氏政的次子國增丸送到春日山城成為上杉謙信的養子。(實際上這個孩子乃是氏康的八子、三郎氏秀)
返回甲府的武田信玄於六月再次入侵東駿河,結果其歸路富士大宮城遭到北條軍的進攻。於是八月二十四日,武田軍進入上野,九月十日假道武藏缽形城、滝山城,十月包圍小田原城。由於北條氏守城作戰,考慮到長期作戰不利因素的武田信玄撤兵回國。在回國途中武田軍與追擊的北條軍在三增峠發生激戰,遭到突襲的北條軍受到了很大的損失。
十一月,信玄再次進攻駿河,十二月六日,北條綱成把守的蒲原城落城。十二月北條軍從小田原出征。

越相同盟

翌元龜元年(1570年),越相同盟正式確立。三月五日,上杉謙信與氏康、氏政交換了書狀,八男三郎按照盟約規定,在四月來到沼田城與上杉謙信見面,並同赴越後。

與武田作戰

與武田的戰鬥仍在繼續,元龜元年(1570年)五月,武田信玄再次向北條家發起了攻擊,但由於伊豆的韭山城和駿河的興國寺城防守嚴密,使武田信玄放棄了伊豆攻略,轉而攻打北武藏秩父地區。到了十月,謙信的援軍終於到了,信玄只得收兵。
武田信玄的北條攻略受挫後,又煽動下總關宿城的梁田氏和安房的里見氏向北條發動進攻,乘北條主力進入下總之機,武田軍向深澤城、興國寺城發起了進攻、深澤城在翌二年落入武田之手。不過,由於武田氏與德川家康的矛盾激化,自元龜二年開始,武田與北條的戰線逐漸呈平穩態勢。

隱居之後

1561年(永祿四年),自流亡越後的上杉憲政繼承上杉宗家家督名份的上杉政虎(日後的“謙信”),以擁護正統關東公方足利藤氏為名義,大舉出兵關東;關東各地原上杉家臣及反北條勢力紛起回響,集結成號稱超過十萬的空前大軍,壓制包含古河御所在內的諸多據點,並以藤氏取代義氏為關東公方。氏康氏政父子率軍固守小田原城;由於城堅糧足、全軍戰志堅定,終使來襲的上杉軍無功而退。政虎於鎌倉鶴岡八幡宮正式就任關東管領職後,在攻小田原城不克、諸將失和、糧草不濟等不利狀況下,不得不收兵北返;北條軍趁勢追擊,取得局部勝利。上杉政虎自關東撤退後,北條家聲威復振,在關東支配權的爭奪中,逐漸占得上風。1562年(永祿五年)北條軍再度壓制古河御所,足利藤氏被擄往小田原城,終焉不明。
1563年(永祿六年),於第四次川中島之戰獲得戰略性勝利的武田軍,攻向上杉家在武藏的據點松山城;里見義堯應上杉輝虎(由政虎改名)之邀,派嫡男義弘領兵馳援,雖突破北條軍封鎖進入武藏國境,卻因松山城陷落而只得退兵。翌年,為支援反叛北條家的江戶城守將太田康資,義弘率軍一萬二千進占上總武藏邊境的國府台城;氏康、綱成等領兵二萬與之對抗,苦戰而勝(第二次國府台之戰),嗣後北條家勢力深入上總。1567年(永祿十年),氏康策動上杉家臣上野廄橋城主北條高廣(與後北條氏並非同族)反叛,重挫上杉謙信的關東經略。然而,同年的三船山之戰,由氏政指揮的北條軍卻敗於由義弘指揮的里見軍;北條家在房總半島的影響力再度受挫。此時,東海道形勢大變,導致甲相駿三國同盟瓦解,牽動東國勢力關係。前此,今川義元於尾張桶狹間戰死,三河岡崎城主德川家康獨立,今川家稱霸東海道的基礎開始動搖。武田信玄為趁機奪取東海道領地,不惜逼死嫡男義信,終於1568年(永祿十一年)發兵一萬二千攻入駿河;德川家康也由三河發兵攻入遠江。今川家新當主氏真雖與上杉謙信結盟,且動員有一萬五千兵力,仍難獨力抵擋武田、德川兩軍交相入侵;賴氏政親率四萬五千大軍強力干預,方迫使兵力居劣勢的武田軍(一萬八千)退兵。以此為契機,北條家與上杉謙信和解,以氏康七男成為謙信養子(日後的上杉景虎)為條件,締結“相越同盟”;北條高廣又復仕於上杉家。1569年(永祿十二年)十月,武田信玄率軍二萬攻向小田原城,氏康氏政父子決定籠城守備;武田軍攻至城下,見無法破城而退。氏政親率軍勢二萬餘追擊,並命分別負責守備甲州街道及秩父地方的氏照、氏邦集結另二萬兵力,意圖前後夾擊退卻的武田軍;不料氏照、氏邦所部先在相模北境的三增峠隘口與武田軍交戰,遭其擊敗,氏政聞訊隨即收兵返回小田原城(三增峠之戰)。武田軍乘勢占據駿河,今川家於是在武田、德川兩家夾擊下滅亡;北條家聯合上杉今川、制衡武田的戰略構想從而落空。此役受挫,刺激北條家加強對甲斐方面的防務,著名的環繞小田原城方圓九公里之“総構え”(環繞外郭及部分城下町的最外圍防禦工事),以及八王子城築城等工程,據信均由此而發。相越同盟成效不如預期,常陸佐竹義重等反北條大名甚且改與武田聯手,依然繼續對抗北條,徒然提升武田信玄在關東的影響力;有鑒於此,氏康乃決定重新檢討其同盟策略。1571年10月21日(元龜二年舊曆十月三日),氏康於小田原城病逝,享年五十七歲,留下放棄相越同盟、與武田家和解的遺命。不久,氏政遵照父命重新與武田家結盟,接受武田家支配駿河的事實;關東自此又再回到北條武田聯手對抗上杉的格局。

氏康病死

元龜元年(1570年),自知時日無多的氏康在病床上留下了“廢棄越相同盟,再次與武田同盟”的遺囑,元龜二年(1571年)十月三日,氏康病死,時年五十七歲。法名大聖寺殿東陽宗岱大居士。

優秀的人品

如前文所說,氏康是一位文武雙全名將的名將,十六歲初陣後未嘗敗績,雖然這和他後期一般留守城中主持大局,很少參加合戰有關,但是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他作戰的勇敢,氏康重視對民眾的安撫和建立優秀的家臣團,的確不愧為當時優秀的民政家和軍事家。
現存永祿十一年氏康寫給八子三郎(之後的上杉景虎)的書信。信中提到當年三郎酗酒沉淪的往事,以及氏康為父的苦口婆心。由此充分可見氏康的為人。

成名之戰

成名之戰:河越夜戰(日本官方歷史稱為“河越合戰”)
河越夜戰又稱河越城之戰,是日本戰國時代關東地方一場戰爭,由上杉憲政為首的聯合軍,攻打由北條綱成所防禦的川越城(今崎玉縣川越市)。最終北條軍以少數的兵力,擊破了上杉的聯合軍,穩固了北條氏在關東地方的地位。

事由

由於北條氏在關東地區逐漸擴展勢力。而扇谷上杉家勢力逐漸減退。正剛北條氏綱病逝。由北條氏康繼任。當時已被滅亡的扇谷上杉家、山內上杉家和古河公方達成同盟,向北條氏進攻。

經歷

天文14年9月26日(1545年10月31日),聯軍率領約7萬大軍向河越城包圍,而北條軍為應付此場戰爭,與領域西邊的今川氏(放棄駿河川東等條件)和武田氏議和,河越城防守兵力只有3000,再加上氏康救援軍八千,聯合軍包圍數個月仍然未能攻下,這個時候,氏康派遣部下向河越城守將北條綱成密謀向敵軍奇襲的方案。
在翌年4月20日,北條氏康將其部隊分開4小隊,其中一隊留後防守,而氏康親自指揮三隊向敵軍進攻,突襲期間,總大將上杉朝定戰死,而河越城內的北條綱成。聞到戰況後,立即向敵軍的足利隊突襲,聯合軍大敗。

影響

北條軍立即攻擊山內上杉家上杉憲政的平井城,關東管領山內上杉家滅亡,自此依賴長尾景虎(即上杉謙信)幫忙。
河越合戰桶狹間合戰嚴島合戰被共同譽為日本戰國三大奇襲戰。
北條氏在成為擴大關東地方的勢力,開始與佐竹氏、武田氏和上杉家交戰。

概述

天文十四(1545)年,北條氏康駿河出陣,關東管領山內上杉憲政、副關東管領扇谷上杉朝定,趁機以古河公方足利晴氏為號召,聯絡關東各諸侯兵馬八萬,號稱二十萬,包圍了被後北條氏攻克不久的河越城
河越守將,乃是後北條第一名將,以“地黃八幡”為旗印的北條綱成。綱成本姓福島,是今川氏轄下遠州土方(一說高天神)城主福島正成之子。正成在與甲斐武田信虎的合戰中陣亡,家臣們保護其子前往小田原依附北條氏綱,氏綱以女妻之,準其拜領北條姓,列為一門眾,並賜“綱”字,遂稱北條綱成。綱成有子,拜領氏康之康字,名為北條康成,後改賜氏字,成為北條氏繁。戰國時代,以苗字賜人,上字、下字區別很大,北條氏繁等於已經完全被後北條家列為一族待遇了。他也是毫不遜色於父親的名將,後來天文二十年進攻上州平井城,他身著尊勝陀羅尼母衣,揮舞沉重的鐵棒,衝鋒陷陣,敵軍無不望風而逃。
撇開後話,先說河越之籠城。綱成所部不足千人,竟然嚴守近半年不落。圍城軍的士氣逐漸低糜,又看氏康拒不發兵救援,以為北條膽怯,遂不再進攻,只想用兵糧戰術,使城自落。關東聯軍陣中,商人來往穿行,妓女開張接客,仿佛城下町一般繁華,哪裡還有一點打仗的樣子?
就在這種形勢下,第二年的四月二十日,氏康親率八千精兵,奇襲河越,綱成亦開門殺出,關東聯軍無心戀陣,一鬨而散。一夜之間,八萬大軍全面崩潰,副關東管領、副統帥上杉朝定死於亂軍之中。
河越之戰,策劃時間之久,一擊而破之速,以及雙方兵數對比之懸殊,在“三大夜戰”中首屈一指。此戰決定了關東的命運,從此八州之內,再沒有力量可以抵擋北條氏烈火般的侵攻了。上杉憲政先是逃到上州的平井城,平井城破,乾脆亡命越後。1554年年底,氏康攻克古河,立足利晴氏之子,同時也是自己外甥的足利義氏為古河公方,基本確立了關東支配體制。

人物評價

在氏康治下,北條家於1542年(天文十一年)於伊豆、相模及南武藏領內實行檢地。此外,實施稅制改革、推行以明“永樂通寶”為統一貨幣,並於領內建立“傳馬制”、小田原“評定眾”等軍政制度,奠定了後北條氏政權殷實的統治基礎。1559年隱居之際,下令調查家臣所領收入及軍備負擔等狀況,由奉行安藤良整編成《小田原眾所領役帳》,以利動員管理;又頒布“德政令”,與民生息,使小田原城城下町發展成關東首屈一指的繁榮市街,吸引了為數眾多的文化人及各種工藝職人。由於成效卓越,氏康所推行的目安箱、官僚評定製以及四公六民田賦制,在江戶時代都被德川家加以沿用。
後世對氏康的內政手腕評價甚高,有人譽其為“戰國第一民政家”。另有“相模之獅”之稱,顯示他在軍事、外交等方面的表現,亦得到高度肯定;氏康當家期間,北條軍較高的作戰勝率,以及務實、靈巧的同盟策略,均為氏康卓越軍政才能的證明。此外,他的文化造詣,尤其歌道,亦頗有名聲,堪稱“文武相兼之名將”、“戰國唯一名將”。氏康所出諸子團結,未有爭嗣內亂情事,在戰國亂世之中誠屬難得,亦見其家教之功。

初次上陣

小田原後北條氏的次代當主氏綱與河越城主扇谷上杉朝興,從大永四年(1524)開始,在武藏國南部展開了激烈的攻防戰。《異本小田原記》中記載,針對侵攻而來的朝興,氏綱於享祿三年進行了堅決的反擊。是年六月,扇谷上杉朝興的重臣難波田氏、上田氏的500騎自武藏國府中出陣,相對應的,氏綱以十六歲的嫡子氏康為大將迎擊。六月十二日,氏康向多波(多摩)川端的小澤原的朝興陣所發動攻擊,後北條軍在兵力上處於劣勢,但總大將氏康作為少主初次上陣,極大鼓舞了全軍士氣,全軍一心。而上杉軍方面雖然人數較多,但士氣並不高,內部也不夠團結。會戰開始後,上杉軍一度處於優勢,但入夜後被後北條軍一舉擊潰。氏康的初陣大獲成功。是役在其他史料上並未見到記載,所以其是否存在還屬於孤證。

家族成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