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山後村

北山後村

北山後村位於海陽市東北部,地處東經121°18′,北緯36°52′。東與崖下村、小榆村相鄰,西與於家河村相連,南與望山村、徐家泊村相接,北與霞石村隔育行線公路相望。隸屬盤石店鎮,距鎮政府駐地3公里。明萬曆年間(1573-1619年)建村。因建村於白玉山後,故命村名白山後。後演變為北山後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北山後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地理位置海陽市東北部
  • 面積:3平方公里
總述,經濟建設,

總述

w全村轄區總面積約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20公頃,適宜種植小麥、玉米、花生、蔬菜等作物。

經濟建設

2002年,全村有290戶,854人。有董、姜、劉、王、代、趙、黃、辛等8姓,其中董姓人口較多。
197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4萬元。200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844萬元,人均純收入2890元,第一、二、三產業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比重為51%、23%、26%。2002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460萬元,第一、二、三產業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比重為68%、30%、2%,人均純收入3305元。
第一產業1955年,糧食畝產140公斤,總產25.2萬公斤。1978年,畝產282公斤,總產50.7萬公斤。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畝產415公斤,總產74.7萬公斤,比1978年畝產增長133公斤。2000年,糧食畝產470公斤,總產84.6萬公斤。2002年,糧食畝產695公斤,總產49萬公斤,同時建起養雞場、養牛場、養羊場等;第一產業收入1000萬元,其中農業收入520萬元,畜牧業收入480萬元。
第二產業建國前,本村僅有編織葦席的手工業,收入微薄。1953年,村辦起了磨坊、油坊等,收入很少。後成立麵粉廠、建築隊。1984年10月,村集體投資18萬元,建起了磚廠,從業人員100餘人。1985年,投資9萬元,建起了橡塑填料廠,從業人員8人,收入3萬元,利稅5000餘元。2002年,第二產業從業人員120人,收入440萬元,其中工業收入400萬元,建築業收入40萬元。
第三產業改革開放後,村“兩委”帶領民眾發展第三產業,先後辦起了車輛維修店、商店等。2002年,第三產業從業人員30人,收入20萬元,其中運輸業收入8萬元,服務業收入5萬元,商飲業收入7萬元。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21年,董振雲在村內辦起私塾。1928年,董埠在村辦起義學,進行義務教書。1942年,北山後國小成立。建國後,北山後村非常重視教育,建起了新學校。到2002年,本村考取大中專院校的學生60人,其中國家重點大學5名。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糧食100公斤左右,溫飽問題不得解決。解放後,村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特別是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來,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常年人均糧食450公斤。2002年,全村有各種運輸車輛210輛,機車121輛,電話198部,彩電256台,有線電視182戶。 村莊建設建國前,村內街道不整,住房以草房為主,人均不足6平方米。1984年開始統一規劃,拆舊房,蓋新房,居住條件大為改善。1998年,村集體投資5萬元,漿砌了3條主要街道的排水溝,總長1600米,村內面貌一新。2002年,人均居住面積24平方米。 集體福利1978年以來,隨著集體經濟的不斷壯大,村民的福利也逐步提高。1982年,村集體購買了電影放映機1台,村民看上了豐富多彩的影片;修建了籃球場、桌球室、閱覽室,豐富了民眾的業餘文化生活。1992年,投資12萬元,修建了蓄水池,村民吃上了自來水。1999年,建成電話村。2001年,建成有線電視村。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38年,董文禮在盤石店區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為北山後村第一名黨員。繼之,董文禮先後介紹了姜守全、劉文部、董文瑞、董學明等入黨。1942年,本村成立了黨支部。在黨的領導下,進行秘密活動,開展了除奸、反惡霸的鬥爭,組織支前隊為部隊送軍需物品。1949年10月黨員身份公開,全村有黨員21名。2002年,全村有黨小組5個,黨員46名。曾任黨支部書記的有董文禮、董強、董文瑞、董學明、王京福、董殿朴、王京洲、姜振國、董京春、董保忠、姜振平、董京國。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2年,村設立村公所。1943年,改稱村政府。1958年,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始稱村民委員會,下設民政、調解、民兵、治安、婦女等組織。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董項、董雲仙、董文、劉文部、王竹、董文瑞、董殿朴、董紹華、董典立、劉文林、董京春、董典真。1999年4月,董京國當選為首任直選村委會主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