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山寺(青海省西寧市北山寺)

北山寺(青海省西寧市北山寺)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北山寺坐落在風景秀麗的鳳凰山北麓,依山面水,居高臨下,上有斷岩壁立,下有陡坡相連,地勢險峻,氣勢宏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山寺
  • 建築位置:青海省西寧市鳳凰山北麓
  • 建築類別:寺廟
  • 建設時間唐朝大中二年(公元848年)
簡介,歷史,千年歷史,構造格局,名人參佛,坎坷起伏,

簡介

北山寺古稱土樓觀。明代稱之為永興寺,近代改稱北山寺。北山寺依山面水,居高臨下,上有斷岩壁立,下有陡坡相連,地勢險峻,氣勢宏偉。相傳,該寺始建於漢魏時代,為“湟中古寺第一。我國著名古籍闞駰《十三州記》曾有這樣的記載:“西平亭北,有土樓,神祠者是也。”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在《水經注》一書也有過這樣的記載:“上有土樓寺,北依山原,峰高三百尺,有若削成,下有神祠、彤牆、故壁存焉。”由此推斷,北山寺迄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看來比西寧古城的歷史還要長久。北山寺的建築基本上是依山腰之中的紅砂岩天然斷層,由西向東,依次而建的。最西頭是玉皇洞,接著是無量洞和城隍洞。這三個洞不太深,但比較寬敞。
北山寺
北山寺是一個很神秘的地方,集儒釋道於一山,山上供著諸多的神仙,甚至連閻羅王也有供奉,更加增添了北山寺的神秘感。清朝詩人張思憲曾做“北山煙雨”詩“北山隱約書模糊,煙雨朝朝入畫圖。卻憶草堂留我住,愛他水墨米顛呼”

歷史

千年歷史

因山構築的北山寺坐落在風景秀麗的鳳凰山北麓,與市區中山公園隔村(北街村)相望,成遙相呼應之勢。相傳,該寺始建於唐朝大中二年(公元848年),至今已有1150多年歷史,之後歷代屢經修建。

構造格局

登臨寺門,放眼遠眺,山巒披綠錦,前有小溪水穿流;城郊田塊整然,城區樓房矗立,勃勃生機,一覽無遺。據清代奉化縣誌》、寧波《四明志》與浙江《名勝志》記載,南禪宗祖師惠能的第10代嫡派弟子維淨大和尚來到此地後,發覺鳳山北麓有峰對峙,間有山谷舒緩而下,峰巒奇秀,實為一方淨土,遂在此建寺,取名“正化院”,他也成為此寺的開山祖師。寺院興建後,一時四方信眾前來進香拜佛絡繹不絕。到了北宋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南禪宗傳人維淨的弟子——浙東高僧見心住持改名為“廣化院”。南宋嘉定六年(公元1213年),住持道圓和尚重建山門,擴建殿宇、廂房,改稱為“禪宗北山講寺”,民間俗稱北山寺。據載那時來北山寺聽經講法的和尚不單單來自國內各地寺院,還有來自日本韓國馬來西亞泰國、印尼、越南等國,多時達千人以上。就此來看,北山寺並非是一般性的寺院,它是當時浙東地區弘揚禪宗文化,特別是研習、曹洞宗二家的重要道場,為禪宗文化的海內外傳播作出過一定貢獻。按現代的話來說,北山講寺其實是當時的一所佛教研究學院,為佛學界培養、造就了不少高僧。

名人參佛

宋仁宗趙禎曾御賜北山寺袈裟一襲及“藏經八十二函”。到元代,寺內擁有2800多部藏經,當時的日本留學僧曾將部分經典帶回國內交流。寺內不但經典館藏豐富,而且各種古籍也不少。因而北山講寺也是文人墨客常顧之地,他們或瀏覽寺中勝景,或借書閱讀,如明代的浙東高僧,人稱活佛的飛翰和尚常來北山寺講經傳法,明代詩人楊守陳有詩曰:“北山隱隱寺亭亭,月殿雲扉書掩肩。客子來時猿邂逅,道人經處鳥丁寧。冥煙不散千峰紫,晴雪初消萬樹青。聞說飛翰曾寓此,翠崖丹嶂有餘馨。”後梁時的高僧布袋和尚也曾多次來北山寺結夏安居,向僧眾及善男信女講經說法。

坎坷起伏

千百年來,北山寺有過香火鼎盛,也有過坎坷。據傳有三次被毀,四次重建。特別是清代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北山寺遭遇了一場大火,寺內所有經書、法物焚化殆盡,損失慘重。後雖又重建,但其建築規模遠不如以前。1997年,該寺住持和尚釋心羅到後,他發心要將千年古寺恢復元氣,修整一新。經有關部門批准後,他計畫在寺前荒蕪土地上重建梵宇,恢復昔日輝煌。2001年,他在善男信女的支持下開始了自己的建造進程。
按照布袋和尚跟北山寺結緣的傳說,寺內將建有布袋和尚講經處、彌勒殿等建築,以達到弘揚彌勒文化的目的。按照規劃,建成後的寺院將達到30畝,建築面積達到1萬多平方米,屆時可建成一個供人觀光旅遊的勝地。據在場的遊客表示,當前由於西環路尚在建設中,通往北山寺的交通不便,小轎車很難開進,這成為該地建設旅遊景點的一個制約因素,而隨著將來交通的改善、觀光遊客的增多,該寺在挖掘布袋和尚、文人墨客等歷史資源、宣揚彌勒文化等方面大有可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