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影青蓮瓣香薰

北宋影青蓮瓣香薰

姜堰市博物館藏有一件影青蓮瓣鏤空香薰。該香薰為北宋景德鎮窯製品,施青白色釉,薰盒蓋為鏤空纏枝花卉紋,盒身設子母口,上下兩體,下體印蓮瓣紋;通高9.4厘米,最大徑9.3厘米,重247克,胎質細膩,造型端莊,鏤空紋飾工整,釉色瑩潤純正,為北宋影青鏤雕瓷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宋影青蓮瓣香薰
  • 藏館:姜堰市博物館
  • 製作地點:景德鎮
  • 出土於:紀年墓
香薰,影青瓷,蓮瓣紋飾,出土,

香薰

北宋影青蓮瓣香薰
香薰為漢晉時焚香用的器皿,用以薰香,淨化空氣。它是由古代祭祀焚香用的器具香爐演變而來,後漸以其功能區分,凡用於祭祀無蓋者謂之香爐,而用於香化淨化空氣有蓋者則稱香薰或叫薰爐。漢晉時,有竹節形長柄薰爐,有短柄龍座薰爐,最常見的是所謂“博山爐”。博山爐一般爐體為半球形,上有蓋,蓋鏤空雕成山形,以便香菸泄出繚繞。
香薰的質料有陶、青銅、瓷。這件香薰為瓷質,上件為半球形,並飾以枝纏花卉縷空紋,下件碗碟形印以蓮瓣紋,有子母口扣合。香薰為古人特殊群體的生活日用器.諸如官宦人家、文人雅士的書房,僧尼的禪房常備有香薰,質料不外陶、青銅、瓷,而以銅質和瓷質居多。南宋詞人李清照在《醉花陰》中曾寫到:“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銷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其中的“金獸”指的就是在其鏤空的蓋上飾一瑞獸以作蓋紐的銅質香薰,可見宋時一些有層次的人士常備有香薰於書房或居屋內,以淨化空氣,提神益智。

影青瓷

影青瓷也稱青白瓷,是我國宋、元、明、清時期生產的主要品種之一,它較集中地代表了宋代高度發達的制瓷技術水平。青白瓷是指其釉色介於青白兩色之間,青中泛白,白里顯青,具有胎膩質細,釉面瑩潤,如冰似玉、滋潤清雅、晶瑩奪目等特點。它既不像白瓷那種素淨,牙白瓷那樣雅潔,也不象卵白瓷那種光透,更不象青瓷那樣青翠欲滴。因此,在中國東南沿海和其他一些省、區燒制青白瓷的眾多窯址中,江西景德鎮以其燒造優質且典型的青白瓷而冠絕群窯。
中華民族尚玉之風自古有之,玉器歷來屬於稀有物而為統治階層壟斷專用。青白瓷是在青白玉可欲而不可求的情況下出現的,應是景德鎮陶瓷匠師別出心裁的創造。匠師們利用當地的優質原料燒出了色質如玉的青白瓷,以滿足消費者需求,從它出現的那一天起,就受到人們喜愛,不久便贏得了假玉器的美稱。前面提到南宋詞家李清照《醉花陰》中有“玉枕紗櫥”之句,這裡的玉枕指的就是色質如青白玉的青白瓷枕;元代青白瓷碗有印。“玉出崑山”和“玉出崑岡”字銘,表明了青白瓷是仿玉器而作的,寓意很明顯。
姜堰市博物館藏的這件香薰,下件為壓印蓮瓣紋。顯得清雅端莊,上件(蓋)為鏤空透雕纏枝花卉紋,更顯巧妙自然。其透雕技法嫻熟、刀工老辣,鏤空與花卉紋布局合理,章法井然,上下體紋飾協調和諧,渾然天成,在宋代是不可多見的鏤空紋飾精品。上下件以子母口蓋合,十分規整;上下口端留有小孔可用線繩相聯,以減少滑落破損機率,可見古人在製作這件香薰時考慮是十分縝密的。

蓮瓣紋飾

蓮瓣是我國古代陶瓷製作中常用的紋飾,它與我國的佛教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繫,“菩提樹”、“蓮花台”從來就是佛教的象徵。自從佛教傳入我國,佛教文化便滲透到我國民眾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我們平時的考古工作中,常常發現各類文化遺存有佛教文化的影響,比如瓦當、銅鏡、各類石刻以及其它的生活用品時有蓮花紋飾、蓮瓣紋飾、忍冬紋飾。這些紋飾反映了人們對法輪常轉,生死輪迴佛家思想的理解和認同(蓮紋,在佛教中象徵生死輪迴,法輪常轉)。宋代在我國歷史上佛教文化雖不是鼎盛期,但也不是低潮時,因此佛家思想就很自然地表現在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
在瓷胎上雕刻出鑲空的花紋圖案,這種裝飾方法稱“鏤空”、 “鑲花”或鏤雕。《中國工藝沿革史略》一書中有“雕瓷亦貢瓷,先刻花而後敷釉,宋已有之,及乾隆末復盛。”其實早在西晉青瓷中就有不同形式的鏤空香薰,元代也有青花釉里紅鏤空大蓋缸。明萬曆時期鏤空瓷深受宮延的喜愛,但鏤空手法大多粗率,無細膩之感,囂物也僅見瓶、盒之類。清康、雍、乾三朝,是清代發展的鼎盛時期,景德鎮瓷業空前繁榮,制瓷水平達到了歷史高峰。隨著制瓷技術的全面成熟,鏤雕工藝自趨精緻,逐漸形成了—個獨特的品種。清代鏤雕瓷器康熙、雍正兩朝較少,乾隆時期多見,有青花、五彩、素三彩、粉彩、哥釉、松石綠釉等釉色,器物除傳統造型盒、杯、碗、繡墩、香薰,花藍、套瓶外,此時景德鎮御窯廠為宮延燒造的創新品種鏤空轉頸瓶、轉心瓶其工藝之精,造型之美.代表了歷代鏤雕瓷器的最高水平。雖然如此,在清代也並非是一般民窯可以燒制的,因為鏤空透雕工藝較為複雜、耗時費工,一般民窯承受不起。即使有了雕琢完好的坯胎也並不一定就能燒成完好的器物,通常透雕器物燒造成功十分不易。這件香薰雖說其鏤空透雕工藝並不十分複雜、但這在宋代已是不易,而時至今日能有成器存世更為罕見。

出土

該香薰1980年於姜堰市腰莊──紀年墓出土。墓主陳欽止,名天若,泰州海陵人,為一介書生,卒於北宋政和六年(1116)。墓為土坑豎穴木棺墓,發現時棺木已朽,屍骨尚存。同時出土的還有石硯2方,銅印章3方,銅鏡2面,陶瓶、碗及青石墓誌一方。墓誌邊長0.7米,上刻“宋陳欽止墓銘”,志文16行,滿行16字,載墓主生平。墓誌稱姜堰為蒲津鄉,墓主之父陳護“六世同堂,百口無間”,曾獲徽宗旌表。陳欽止生前對這件香薰也是愛不釋手的,死後還不棄不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