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紅樓(北大紅樓)

北京大學紅樓

北大紅樓一般指本詞條

簡稱“紅樓”,常被以“北大紅樓”、“沙灘紅樓”引用。紅樓是1916年至1952年期間,北京大學的主要校舍所在地之一。北京大學紅樓原為北京大學第一院。整座建築通體用紅磚砌築,紅瓦鋪頂,故名“紅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京大學紅樓
  • 簡稱別稱:“紅樓”、“沙灘紅樓”
  • 建造時間:1916年
  • 落成時間:1918年
  • 地理位置:北京市東城區五四大街29號
  • 現駐單位: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
簡介,地理位置,革命歷史,與毛主席,建築介紹,重要作用,開紀念館,

簡介

北京大學紅樓簡稱“紅樓”,常引用為“北大紅樓”、“沙灘紅樓”。始建於1916年,1918年落成。紅樓是中國近代史上李大釗陳獨秀毛澤東最早傳播馬克思主義和民主科學進步思想的重要場所。1919年五四運動中,紅樓和它北面的操場是反帝愛國運動的策源地。
日軍占領北平時期,此地設有日軍中國駐屯軍憲兵隊司令部、日本憲兵隊本部、特設北京憲兵隊總部、日本憲兵隊置留所等軍、憲、特務機構。1939年,國畫大師李苦禪就在北大紅樓—日本憲兵隊本部關押並慘遭折磨。
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其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6年9月,北京大學紅樓入選“首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名錄。

地理位置

北京大學紅樓位於北京市東城區沙灘北街(今五四大街)29號,為北大老校舍之一,原名“京師大學堂”。 在故宮博物院北側的景山公園東邊,五四路北側,中國美術館的西邊。
北京大學紅樓位置
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後,北京大學遷往西郊燕園,紅樓由北京政法學院(中國政法大學前身)接管。此後紅樓曾為國家文物局辦公樓,現為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

革命歷史

1918年以後,陳獨秀、李大釗、魯迅胡適等曾先後在此任教任職。李大釗任北京大學圖書館主任期間,在此組織了“馬克思主義研究會”,在《新青年》、《每周評論》上發表了許多宣傳馬克思主義的文章。
沙灘紅樓沙灘紅樓
五四運動後不久,李大釗等在紅樓建立了北方第一個共產主義小組,成為北方革命活動的中心。一樓東南隅有兩間向東的屋子,為當年李大釗辦公的地方。魯迅先生自1920 年應聘到北京大學任教,在紅樓授課達6年之久,講授新文化、新思想,培育了許多革命青年。鄧中夏等著名共產黨人也曾在此從事革命活動。
紅樓一樓東南隅有兩間西向的屋子,是李大釗同志當年辦公的地方。北大紅樓也是1952年成立的北京政法學院的最初辦學地址。
日軍占領北平時期,此地設有日軍中國駐屯軍憲兵隊司令部、日本憲兵隊本部、特設北京憲兵隊總部、日本憲兵隊置留所等軍、憲、特務機構。1939年,國畫大師李苦禪就在北大紅樓—日本憲兵隊本部關押並慘遭折磨。

與毛主席

1918年,毛澤東首次來北京時曾在北京大學圖書館任助理員。1918至1919年,毛澤東同志曾在北京大學圖書館工作。

建築介紹

北大紅樓是一座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近代建築,因建築的主體用紅磚建成,故人們稱之為“紅樓”。
建築始建於1918年,是原北京大學校部、文科及圖書館所在地。紅樓為磚木結構建築,平面呈工字形,東西寬100米,正樓南北進深14米,東西兩翼樓南北進深各34.34米,樓高4層,有半地下室,總面積約1萬平方米。
半地下室設有印刷廠,第1層為圖書館,第2層為行政辦公室, 第3、4層為教室。

重要作用

1918年初,李大釗在此創建中國第一個馬克思主義研究小組。1919年5月4日,北大學生從紅樓出發到天安門舉行了示威遊行。以後,紅樓北面的廣場多次成為北京學生進行革命運動的集合地點。
1919年到1920年,毛澤東同志曾在樓內圖書館工作。魯迅任北京大學國文系教授時的休息室在二樓扶梯對面。許多著名學者和新派人物在這裡講過課。這裡還集中了新潮社、國民雜誌社、新文學研究會、哲學研究會等許多革新團體,《新潮》、《國民》、《每周評論》等進步刊物就在設在地下室的紅樓印刷廠印製出版。如此深厚的歷史和人文淵源,使“北大紅樓”歷經時代變遷而始終令人矚目,成為中國新文化運動的標誌性建築之一。
1952年,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北大紅樓更是成為新成立的北京政法學院(中國政法大學前身)的校舍。
1953年,北京大學全部搬到西郊。
1984年5月初設定了“紅樓紀念牌”。
2004年12月,北大紅樓暨新文化運動紀念館成為“全國百家紅色旅遊經典景區”。
2016年9月,北京大學紅樓入選“首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名錄。

開紀念館

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於2002年5月正式對外開放,館址即北大紅樓,新文化運動紀念館是舊址類博物館,參觀區分紅樓舊址一層和院內平房展廳兩部分,現有面積3000平方米。
紅樓一層曾是北京大學圖書館所在地,為突出舊址特色,紅樓內保持原有格局,營造五四時代氛圍。
紀念館依據研究成果對圖書館舊址進行部分復原,有:圖書館主任室、第二閱覽室、登錄室、第十四書庫,以及新潮雜誌社和學生大教室等六處陳列,並開闢蔡元培專題陳列、陳獨秀專題陳列。
《新時代的先聲——新文化運動陳列》是新文化運動紀念館舊址復原的輔助陳列,位於紅樓外的平房內,面積180平方米。
陳列分“點燃新文化的火炬”和“吹響新時代的號角”兩大部分,以新文化運動的興起、發展、影響為主線,通過176件實物和67張圖片,全面展示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和中國共產黨誕生的歷史。
紀念館是在中央和國家有關部門大力支持下,由中國革命博物館籌建的,其辦館目的是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銘記新文化運動的歷史功績,為廣大民眾特別是青少年開闢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課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