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面人

北京面人

面人也稱麵塑,是一種製作簡單但藝術性很高的中國傳統手工藝品。它先是用麵粉、糯米粉為主要原料,再加上色彩、石蠟、蜂蜜等成分,經過防裂防霉處理,製成柔軟的各色麵團。

麵塑的形象多是傳統戲曲、四大名著、民間傳說、神話故事、兒童卡通中的人物以及十二生肖和其他動物。比如劉備、關羽、張飛、福祿壽、八仙、嫦娥、哪吒、唐僧 師徒、楊家將、水滸英雄、十二釵、白毛女、葫蘆娃、蠟筆小新、奧特曼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京面人
  • 也稱:麵塑
  • 性質:中國傳統手工藝品
  • 主要原料:麵粉、糯米粉
作品特色,起源發展,塑制技法,價值意義,民俗價值,審美價值,教育價值,經濟價值,來源傳說,麵塑傳承,

作品特色

捏面藝人根據所需,用這些麵團在手中幾經捏、搓、揉、掀,用小竹刀靈15地點、切、刻、劃,塑成身、手、頭面,披上髮飾和衣裳,頃刻之間,各種各樣的藝術形象便脫手而成,有婀娜多姿、衣裙飄逸的美女,有天真爛漫的兒童,有各種神話故事、戲劇中的角色和歷史人物。
北京面人北京面人
這些活靈活現的面人放在精緻的玻璃框內,就成為人們喜愛的工藝美術品。
面人體積小,便於捂帶,又經久不霉、不裂、不變形、不褪色,因此為旅遊者所喜愛,也是饋贈親友的佳品。外國旅遊者在參觀面人製作時,都為藝人嫻熟的技藝、千姿百態且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所傾倒,稱北京面人為"中國的雕塑藝術"。

起源發展

說起麵塑的起源,其實很平常。我國古代很多地方在民間流傳著逢年過節慶喜時用麵粉做“餑餑”、“棗花”、“月糕”、“面魚”、“面羊”的風俗,這些麵食一般 是作為蘊含祝福意義的食品或者祭祀的供品。這些用面做的“果實花樣”既好吃,又好看,還蘊含著求吉納福的祝願,深受人們喜愛。慢慢的也就出現專門的捏麵人的師傅,用模子或者手捏成各種人物、動物擺到街市上,沿街叫賣,那些彩色的麵人兒逐漸就成了專供欣賞的民間工藝。
麵塑起源的具體年代已不可考證,現存最早的古代面人,是出土於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地區的唐代永徽四年(653年)的面制女俑頭、男俑上半身像和面豬。到了宋代,捏麵人已經成為民間節令很流行的習俗。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中記載:“寒食前一日謂之炊熟,用面造棗錮,飛燕,柳條串之,插於門楣,謂之子推 燕”,“以油麵糖蜜造如笑靨兒,謂之果實花樣”。當時麵點,有“甲冑”人物、“戲曲”人物、“孩兒鳥獸”、“飛燕形狀”等,可謂“奇巧百端”。
明清時期,藝術麵塑已經成為具有很強的藝術價值和經濟價值,成為麵塑藝人最重要的謀生手段。清代鹹豐三年(1854年),山東菏澤穆李莊做泥塑的王清源、郭湘雲等人採用染色的糯米粉捏麵人(當地俗稱“江米人”)銷售,很受歡迎。光緒年間,天津出了一位“面人張”。他早年抄錄戲曲,擅長校勘,人稱“百本張”, 捏麵人的藝術精湛,可惜其技藝在晚年失傳。
我們所熟悉的近現代麵塑名家,以“面人湯”湯子博(1881-1971)、“面人曹”曹儀策、“面人郎”郎紹安(1910- )最著名。湯子博的面人生動傳神,曹儀策的面人精細素雅,郎紹安的面人色彩濃重。故宮博物館現在藏有清朝末代皇帝溥儀玩過的一些人物麵塑,就是出自著名的 麵塑藝人湯子博三兄弟之手,至今仍然色彩鮮艷,技藝相當成熟。此外還有“粉人潘”潘樹華以及其女婿“面人趙”趙闊明等人。
捏麵塑用的面是三成糯米粉和七成白面摻和而成,並需要加適量的蜂蜜、甘油等,這樣不容易腐裂。然後經過揉勻、調色,製成各種彩色的面。面有粘性,在捏面之前 要用黃蠟潤手。有時還要採用羊毛、羽毛、絲線、棉花等材料,來製作人物的鬍鬚、頭髮、冠頂之類,增加面人的生動性。所使用的工具極其簡單,主要是撥子、梳 子、篦子和剪刀。撥子有竹質的、角質的、也有樹脂的,可以自己製作。
麵塑的形象多是傳統戲曲、四大名著、民間傳說、神話故事、兒童卡通中的人物以及十二生肖和其他動物。比如劉備、關羽、張飛、福祿壽、八仙、嫦娥、哪吒、唐僧 師徒、楊家將、水滸英雄、十二釵、白毛女、葫蘆娃、蠟筆小新、奧特曼等。當然時髦因素也會影響麵塑的創作,如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吉祥物“福娃”造型就 被麵塑藝人們捏制出來,且銷路甚好。
由於麵團的可塑性強,在捏塑過程中很容易把握麵塑的造型,麵塑藝人通過揉、搓、擠、壓、團、挑、按、撥等造型技巧,先把面人的頭部或身體做出來,再加手,配以相關的道具。頃刻之間,就把千姿百態的人物、動物形象完成了!妙肖傳神、活靈活現,令人讚嘆不已!

塑制技法

記載
中國的麵塑藝術早在漢代就已有文字記載,經過幾千年的傳承和經營,可謂是歷史源遠流長,早已是中國傳統文化和民間藝術的一部分。也是研究歷史、考古、民俗、雕塑、美學不可忽視的實物資科。就捏制風格來說,黃河流域古樸、粗擴、豪放、深厚;長江流域卻是細緻、優美、精巧。
特點
麵塑藝術的特點是“一印、二捏、三鑲、四滾”(泥塑的步驟),還有“文的胸、武的肚、老人的背脊、美女的腰。
麵塑實際上是饃,用糯米粉和面加彩後,捏成的各種小型人物。主要出現在嫁娶禮品、殯葬供品中,也用於壽辰生日、饋贈親友、祈禱祭奠等等方面。農家把已蒸好的各種麵塑花擺在諸神前,其中豬頭形麵塑俗稱“大供”,另外還有花模、花果模、禮模、饃玩具等。制面饃的工具十分簡單:白面、剪刀、菜刀、梳子、紅棗、花椒等物,只要掌握好發麵技術,按照式樣進行捏制,那么一個鮮活的面模形象就會脫穎而出。”
飲食文化
我國傳統的飲食文化源遠流長,據文獻資科,漢代早已有麵塑的記載,宋代《夢粱錄》中曾記載著把麵塑用在春節、中秋、端午以及結婚祝壽的喜慶日子。在陝西、河北也有把麵塑稱作“面花”和“年模”的,並將這古老習俗一宜貫穿於節慶日子的始終。從年三十到正月十五,鄉村中到處可見互送禮饃的歡快場面。在陝西關中東部婦女幾乎人人都是製作禮模的高手,其申尤以年長的婦女技藝更是高超。麵塑本是一種街頭民間工藝,被引進餐飲殿堂之後,它也和食雕一樣,擔當起點綴和美化菜餚、烘托宴席氣氛的作用。
兩類
麵塑按其使用功能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專用於收藏的麵塑,另一類是可以食用的麵塑。用於收藏的麵塑通常用精麵粉、糯米粉、鹽、防腐劑及香油等製成,而用於食用的麵塑則用澄粉、生粉等製成。本文要講的是用於收藏的麵塑。
和面
製作麵塑,和面是關鍵之一。製作麵塑的和面與製作麵點不同,前者需要考慮麵團在可塑性、防腐性等方面的要求。
許多人在製作麵塑時都會遇到諸如麵團不易塑造成形、作品易乾裂綻口等問題。究其主要原因,恐怕還是製作者沒有完全掌握麵塑和面的訣竅。
流派眾多
由於麵塑的流派眾多,故和面的配方和手法各有所不同。即使是同一流派,和面的配方和手法也會因季節的變化及作品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配方
根據筆者所屬流派的經驗,冬季和面的配方為:精麵粉1500克、糯米粉1000克、精鹽200克、防腐劑100克、香油250克。
製作手法
其製作手法為,將麵粉、糯米粉、精鹽、防腐劑放在盆中和勻,再徐徐倒入開水並用筷子攪拌,然後將麵團反覆揉搓,直至達到“三光”效果?面光、手光、盆光?。用手將麵團壓成薄片,上籠蒸約45分鐘取出來,迅速將面片與香油揉和均勻,再放入塑膠袋中,用毛巾裹好,放置24小時至麵團上勁後,即可用廣告色進行調色了。
比例
如果是在夏季,考慮到氣溫和濕度等因素,一般可適當增加麵粉的比例?可將麵粉增加到1700克左右,同時,防腐劑和香油的比例也應適當加大。
和好的麵團在冬季可保存1~2個月,夏季放在冰櫃中也可保存1個月左右。取用時若感到麵團發硬,可用手將其揉軟,這並不影響其使用效果。
初學麵塑
初學麵塑者在和面時,由於對原料的用量比例及製作手法掌握不好等原因,容易出現下列問題:
1?麵團過乾,這會造成麵塑各部件之間不易粘接。出現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和面時水加得過少或麵粉加得過多。但如果發現問題已出時切不可再加水揉和,只能用502膠或白乳膠對部件進行粘接。
2?麵團太軟,就是說麵團失去了骨力。主要是因和面時水或糯米粉加得過多所致。其解決的辦法是:將麵團置於陰涼通風處,吹至麵團不粘時即可。
3?麵團彈力過大,這可能造成無法刻畫麵塑的細微部分。如用塑刀剛壓好的眼窩,馬上又會彈起恢復原狀等。解決辦法很簡單,麵團和好後立即入籠蒸熟即可。
4?制好的麵塑作品存放時出現乾裂或生蟲長毛。加入精鹽和香油?或甘油後,有增加麵團筋力、使麵團不開裂綻口的作用。因此,只要和面時將上述兩種原料放夠了,並與其它原料充分揉勻,即可防止作品乾裂。致於作品生蟲長毛,則是防腐劑用量不足所致。

價值意義

麵塑藝術的價值意義體現在四個方面:

民俗價值

麵塑是世代相傳的民俗藝術,流行在我國黃河內外、大江上下的很多地方,如陝西、山西、山東、河北、河南、江蘇等地。各地風俗習慣不同,也使得面 塑的品種豐富。“禮從宜、事從俗”,民俗活動的需要直接促進了麵塑的發展,麵塑也被賦予不同的吉祥含義。比如春節的時候,做成“蓮花”和“魚形”的麵塑, 表示“連年有餘”;婚禮上送龍鳳、鴛鴦、石榴形狀的“喜餑餑”,祝願新人生活美滿、多子多福。孩子滿月,外婆家送給孩子十二生肖的面圈,或者“麒麟送 子”,祈求“圓滿”。陝西一帶的農村很注重麵塑,在拜年、賀喜、祝壽、探親、祭祀的時候往往帶著些“喜慶花糕”(也稱“花饃”),這些造型不同的花糕與不 同的民俗相互呼應,形成一道亮麗的民俗文化景觀。
恩 斯特·卡西爾在《人論》中說:“符號化的思維和符號化的行為是人類生活中最富於代表性的特徵”,沒錯!麵塑其實是一種民俗文化的符號,是原汁原味的鄉土藝 術。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在家鄉長期的民俗行為和精神的薰陶中形成的民俗心理總容易被地方特徵明顯的藝術形式喚起心中的鄉土情感。

審美價值

麵塑藝術的特點是造型完整飽滿,造型略有誇張,手法簡練、注重神氣,淳樸敦厚、色彩艷麗,讓人覺得親切自然。
面 塑在人物的塑造方面,具有一些共性:突出文官學富五車、滿腹經綸;武官虎背熊腰、昂首挺胸、老人老態龍鐘、脊背彎曲;女性削肩細腰、亭亭玉立;兒童虎頭虎 腦、憨態可掬。在一組麵塑中,則注重場景氣氛的營造,每個人物的神情姿態個性分明,但卻緊密圍繞著情節,烘托主題。對動物的塑造則突出起溫順可親、喜慶祥 和的一面,而不是誇大其兇猛的生物特徵。
面 塑之美,美在其自然的材料、自然的工藝、質樸的心境。它塑造的形象是符合民俗文化心理的,是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誠如日本著名民藝學者柳宗悅(1889- 1961)說的那樣:民藝品中含有自然之美,最能反映民眾的生存活力,所以工藝品之美屬於親切溫潤之美,在充滿虛偽、流於病態、缺乏情愛的今天,難道不應 該感激這些能夠撫慰人類心靈的藝術美嗎?誰也不能不承認,當美發自自然之時,當美與民眾交融之時,並且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時,才是最適合這個時代的人類生 活。

教育價值

麵塑絕不僅是個玩賞品,它具有很強的社會教育功能。如同西方人說哥德式教堂里的玻璃彩畫是無字的《聖經》一樣,麵塑藝術也以其形象傳達著一個個 動人的故事。人們可以通過麵塑的孫悟空、豬八戒、白娘子、穆桂英、水滸英雄等形象給孩子講述相關的歷史故事,從而在潛移默化之間啟迪孩子的智慧。同時,對 於藝術教育和藝術創作,民間藝術總會帶來莫大的驚喜。

經濟價值

麵塑一直是一種謀生的行當,但它又屬於傳統的手工藝,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產物,其價值有獨特的地方。隨著旅遊業的發展,麵塑這種“小玩意兒” 更能顯示其文化魅力。傳統的麵塑藝人是“只為謀生故,含淚走四方”的街頭藝人,很少有系統的知識,但是不可思議的是,麵塑就是在這樣的普通民眾手中開出美 麗的花朵。那應該是一種虔誠信仰和喜慶心情的結晶!因此,麵塑藝術品總是被賦予了更多的內涵。

來源傳說

捏麵人這種手藝流傳到如今總有二三百年了。傳說它和劉墉還有點兒關係呢。
劉墉在北京當官,但並不是老北京人,自從他父親做官後才在北京安了家,因此家裡的管家、差人大多數是從山東老家帶來的。廚房裡有個大師付,也姓劉。這一年從老家來了個親戚,姓王,有四十多歲了,大家都叫他老王,是山東荷澤縣人,因為家鄉年景不好,想到京城的劉師付,於是就來投奔了。劉師付孤身一人,住在劉府的下房裡,老王投奔他,也住在了下房,幫助幹些雜活。
有一回,老王幫助揉饅頭,幹著幹著來了興致,他照著山東人過年節的習慣,把饅頭揉成了各種形狀。要說老王的手可真夠巧的,一疙瘩面在手裡揉揉捏捏,有的就成了仙桃,有的成了朵花。他又用一個小木梳在揉好的麵團上一壓一挑,一會兒做成一條小魚,一會兒又做好一隻蝴蝶,上鍋一蒸形狀一點兒不變,往飯桌上一端,引得劉府的家眷們拿在手裡仔細地瞧,反覆地看,競捨不得吃了。劉墉也覺得挺有意思,就問這是誰做的,當然也免不了稱讚幾句。
劉師付回去對老王一五一十地說了,老王聽說劉大人誇他,更來了精神,就想再露一手。他找了些江米麵、精米麵和好蒸熟,捏成了大丫頭、小小子、雞、狗等模樣,又找來了胭脂和染料,給這些小玩意兒上了一點色,這么一來可又中看多了,老王托劉師付把小玩意兒分送給劉府的內眷們,這更引起了大家的誇讚,可巧劉墉又看到了,他的興趣也來了,就讓劉師付去傳喚老王,要跟他聊聊。

麵塑傳承

麵塑的傳承與很多其他傳統民間藝術一樣,一般採取口傳身授傳承,祖輩相傳,師徒相傳,而沒有專門的學校機構去傳播。傳統的麵塑藝人是“只為謀生故,含淚走四方” 的街頭藝人,很少有系統的知識,但是不可思議的是,麵塑就是在這樣的普通民眾手中開出美麗的花朵。那應該是一種虔誠信仰和喜慶心情的結晶!如今的麵塑藝 人,我們稱之為民間藝術家,他們的境況是怎樣的呢?
現在正式從事麵塑行業的藝人並不多。每逢過年節慶,捏麵人的生意最好。今年春節期間,筆者在揚州瘦西湖、天津古文化街以及杭州河坊街上先後遇到了幾位麵塑藝人,進一步走近了麵塑藝術。
來自山東麵塑藝術之鄉的溫兆國,現在是天津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天津古文化街民族民間展示隊隊員。其家庭從事麵塑藝術製作已經三代,他不僅繼承了祖傳的技 藝,還大膽創新,把現代舞蹈、音樂、繪畫等藝術融合到麵塑藝術中去,拓展了麵塑的表現形式,自己的技藝不斷升華。捏制一件麵塑作品準確迅速、色彩鮮艷、簡 潔明快、質樸敦厚,令人愛不釋手。他在古文化街擺攤邊做邊賣,攤子前面總是擠滿了觀眾,爭相購買。每個麵塑根據大小賣五到十元錢,一天下來收入不菲。
杭州河坊街上的“面人徐”徐士軍是山東齊河人,今年四十三歲,繼承祖傳的麵塑技藝。1998年來到杭州,最初在西湖邊上擺攤,2001年,得知河坊街被開發 為仿古街,他就去租了個攤位,每天的攤位費近百元。他說他們一家都做麵塑,收入還不錯。面人徐的作品造型生動精細,色彩濃艷。不管是那紅面長髯、英武忠義 的綠袍關公,生性機靈、瀟灑率真的美猴王,還是各種生肖動物,無不活靈活現。他還為真人現場捏相,這個工藝比較複雜,難度較大,收費也較高。為了達到“傳 神寫照”,他平時也看一些美術、解剖學的書籍。
揚州麵塑藝人何傳俊,是揚派麵塑的代表人物。他祖籍興化,祖上從事捏麵人的行業已經八代。他從小就繼承祖傳的手藝,跟著戲班闖蕩南北,塑造很多戲曲人物。上 個世紀七十年代初定居揚州,後來在揚州瘦西湖公園裡的綠蔭亭擺攤捏麵人。他捏塑的人物、飛禽、走獸,姿態各異,神情畢肖,栩栩如生。由於技藝功底深厚,佳 作疊出,何傳俊曾先後赴上海、深圳兩地傳藝,並兩度應邀去日本進行技藝表演,贏得國內外觀眾對他“技術精益求精,手藝巧奪天工”的讚譽。如今何師傅已經退 休了,他的手藝被女兒何燕蘭所繼承。何燕蘭在瘦西湖捏麵人已經有五年了,製作的題材除了傳統的戲曲人物和生肖動物外,還有頗具當地特色的揚州八怪形象,作 品於簡約中見潑辣、飽滿中見誇張。
無庸置疑,麵塑藝術的發展和傳承對傳統的依賴性強,傳承的面太窄,定位始終是民間手藝,不被學校教育所重視。儘管偶爾有個別麵塑藝人被請進藝術學院的課堂教 過學生做麵塑,也只是短暫的,更沒有聽說有哪位高等藝術學院的學生去從事麵塑行業的。麵塑藝術世代相傳發展到現在,沒有專門的教育機構或者教育家;經營的 方式從挑著挑子走南闖北逐漸變成了在城市的步行街上擺個固定攤位,琳琅滿目的面人成為旅遊紀念品,滿足著遊人獵奇的目光。
在這經濟日趨全球化的時代,都市文明強大的誘惑力使地方民俗文化日益崩潰。麵塑等民間藝術承載著深刻的民俗精神,他們就是華夏民族的文化遺產啊!傳統社會中 因為“重道輕器”思想的原因已經造成很多技藝的丟失,如今在21世紀,在這個充滿非物質文化遺產拯救的時代,我拿什麼來拯救你,我的面人?
麵塑藝術依託民俗而生,卻要順應時代而變,變則活。沿著“建立機制、組織協會、擴大宣傳、普及教育、抓住機遇、與時俱進、打造品牌”的發展道路,麵塑藝術將走出一片輝煌的天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