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技大學熱科學與能源工程系

前身為1958年原北京鋼鐵學院成立的冶金爐專業。1982年,冶金爐專業與制氧專業合併組建熱科學與能源工程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京科技大學熱科學與能源工程系
  • 前身:北京鋼鐵學院成立的冶金爐專業
  • 新建時間:1982年
  • 需求展望:大力吸引人才等
熱科學能源工程,研究領域,師資力量,人才培養,教學情況,科學研究,交流合作,需求展望,

熱科學能源工程

前身為1958年原北京鋼鐵學院成立的冶金爐專業。1982年,冶金爐專業與制氧專業合併組建熱科學與能源工程系。經過半個世紀的建設和發展,熱科學與能源工程系已發展成為一個涉及領域寬廣、特色突出的高水平科研和教學基地。“熱科學與能源工程系”已擁有“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國家一級學科博士授予權,並設立了“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博士後流動站,同時,我系“熱能工程”學科和“工程熱物理”學科分別是國家重點學科和北京市重點學科。根據教育部的學科分類,我系已擁有本一級學科下設全部六個二級學科的博士和碩士學位授予權,包括“工程熱物理”、“熱能工程”、“製冷與低溫工程”、 “動力機械及工程”、“流體機械及工程”和“化工過程機械”。我系已成為我國節能、動力和環保領域的寬口徑、高水平人才的搖籃。

研究領域

能源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動力是現代工業的命脈,環境保護是可持續發展的前提。熱科學與能源工程系正是以節能降耗能量轉換和環境保護為研究方向,研究領域涉及國民經濟的各個工業、民用和國防領域。形成了“傳熱傳質與熱物理測試”、“熱過程模化與控制”、“潔淨能源與節能裝備”、“製冷與低溫工程”、“氣體製備與人工環境”、“熱診斷與系統節能”、“高效能源與深度環保”、“新能源與余能利用”和“傳輸過程仿真”等多個特色突出的高水平學術研究梯隊,熱科學與能源工程系正逐步發展成為能源、動力和環境保護領域具有重要國際影響力的教學和科研基地。

師資力量

我系師資力量雄厚精良,現有在編教授11人(其中博士導師7人),副教授及高級工程師12人,講師14人,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1人,國家人事部"百千萬人才工程"1人,全國優秀教師1人,獲中國青年科技獎1人,1人任教育部高等學校能源動力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熱工基礎課教學指導分委員會主任委員,2人獲得霍英東教育基金會獎勵,10人獲得國家級科學技術獎勵。8人被評為北京市優秀青年學術帶頭人和優秀青年骨幹教師。我系教師與國內外學術交流密切,在國內外有重要的學術影響,每年都組織和主持有重要影響的國際學術會議和國內大型的學術會議和技術交流會。有10名教授分別擔任國內有關學會和協會的理事長、副理事長、常務理事和理事職務,4名教授分別擔任國內外權威學術期刊(如《鋼鐵》、《熱科學與技術》、《Journal of Thermal Scienc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on Heat and Mass Transfer》等)的編委和助編。

人才培養

我系研究生培養取得了驕人的成績。建系以來,我系共培養博士研究生100餘人,碩士研究生600餘人。研究方向很寬,覆蓋了“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一級學科中的全部方我系設有“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博士後流動站,“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一級學科博士點。在教育部的學科類別中本一級學科下設有六個二級學科,我系在“工程熱物理”、“熱能工程”、“動力機械及工程”、“流體機械及工程”、“製冷與低溫工程”和“化工過程機械”六個學科全部具有博士和碩士授予權。我系培養研究生既注重拓展學科前沿,又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研究內容既強調關於熱科學基礎理論方面的研究(如:熱物性及測試、多孔介質傳熱傳質熱輻射機理及材料熱輻射特性、傳輸過程的模擬與仿真、流化床理論、生物傳熱與傳質、粉體理論與套用,微尺度傳輸現象),又突出和緊密結合熱能、動力、製冷、環保領域內的工程實際套用背景(如:工業熱過程的模化與控制、工業過程中的能量轉化與高效利用、節能環保新工藝新裝備及新材料、新型氣體製備與人工環境、低溫與製冷新方法和新技術、動力工程與設備,流體輸送與裝備、工業污染防治、新能源與能源的清潔利用)。我系培養的數百名研究生畢業後已成為國內外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的技術中堅,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讚譽和歡迎。

教學情況

我系現每年招收“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本科學生120人。對本專業本科生的培養目標為:培養把計算機技術、系統最佳化與控制、運籌與管理等新技術和熱能及動力工程相結合,從事熱能、製冷及低溫、環保及動力工程領域的研究開發、設計製造、運營管理等方面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為了更好地貫徹這一培養目標,在課程設定、教材建設和教育與教學研究方面成績斐然。10人次獲得了北京市和本校的教學優秀成果獎勵,1人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1人被選為教育部高等學校能源動力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和熱工基礎課教學指導分委員會主任委員,《傳熱傳質學》被評為國家精品課程,《工程流體力學》被評為北京市精品課程。教材建設成效顯著,教材和教學內容進行了全面更新和最佳化,並使教學內容更加符合現代社會和國際化的需要。我系主要課程所使用的教材均為近年出版的“高等學校二十一世紀優秀教材”和最新出版的“十一五”規劃教材,有些課程採用新編的英語教材,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培養質量。先後承擔了50餘項教育部、北京市教委和校內的教改項目,先後發表教學、教改和實驗方面的論文近百篇,這些教改項目的完成為我系的人才培養構築了一個新的平台。

科學研究

我系科研實力雄厚,學術積累厚重。半個世紀以來,我系在科學研究和工程技術開發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標誌性成果。科研領域進一步拓寬,科研前沿地位進一步加強,科研經費充足保障,科研成果豐富驕人。共完成科研項目88項,其中居國際或國內領先水平,通過國家鑑定並獲得國家及省部級科技進步獎的有28項。例如:參與完成的“青藏鐵路”項目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鋼鐵企業副產煤氣利用與減排綜合技術”、“貧煤、貧瘦煤高爐噴吹技術開發與套用”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青藏鐵路風火山隧道制氧供氧系統”獲教育部2002年十大科技進展一等獎,“燒結用乳化及再輻射聚焦點火技術”、“空分過程能耗分析與最佳化運行”、“濟鋼20000Nm3/h空分仿真作業系統”、“大型低溫精餾空分設備生產超高純氧的理論與實踐”、“無縫鋼管熱軋生產線加熱爐熱過程控制與最佳化”等分別獲得冶金科學技術獎和北京市科學技術獎等,“連鑄坯熱送熱裝過程數學模型及其套用”、 “水煤漿燒結機點火新技術”、“焦爐加熱過程智慧型最佳化控制”、“低谷電蓄熱供暖製冷技術”等項目達到國際領先水平並通過國家經貿委和北京市科委鑑定。近五年內我系取得國家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50項,出版專著和教材10部,在國內外著名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750篇,其中被EI和SCI等檢索150篇。研項目76項,其中國家和省部級項目14項,研究經費達4515萬元。

交流合作

我系與國內外高等學校、科研院所、學術團體和企事業單位交流廣泛、合作密切。與國外數十所知名大學、著名研究機構和大公司保持著實質性密切的合作關係。與國內眾多的國有大中型企業、三資企業、股份公司和民營企業有著多層次的合作,為這些企業解決了許多重大技術難題,也為企業、為社會創造了顯著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保效益。

需求展望

大力吸引人才,重視教學研究,拓展科研領域,強化基礎研究,加強國際合作,保持行業領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