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石景山法海寺

北京石景山法海寺

北京石景山法海寺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坐落在北京石景山模式口翠微山南麓。明正統四年(1439年)創建,五年建成。弘治十七年(1504年)重修,本寺的寶貴遺產和主要特色,是具有高度藝術價值的壁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京石景山法海寺
  • 創建時間:明正統四年(1439年)
  • 重修時間:弘治十七年(1504年)
  • 地理位置:北京石景山模式口翠微山南麓
  • 占地面積:20000平方米
歷史背景:,法海寺與白龍松:,

歷史背景:

法海寺動用木匠、石匠、瓦匠、漆匠、畫士等多人,歷時近5年,至正統八年才建成。
寺有“五絕”,即明代壁畫、古銅鐘、白皮松、藻井曼陀羅和四柏一孔橋。原寺廟規模宏大,明、清時多次重修。今僅存大雄寶殿、鐘鼓樓、山門等建築。據碑記記載,當時寺內建築,中為大雄寶殿,左右列為伽蘭、祖師二堂,環翼兩底。後殿(藏經閣)之前,左為方丈之所,右為選佛之場。四大天王殿在大殿之前,另有鐘鼓二樓。護法金剛殿又在四大天王殿之前。寺外有垣牆圍繞。在距寺大約一里遠的山下建有“遠門”。法海寺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寺內的精美壁畫中所繪人物形象惟妙惟肖,線條流暢,衣紋飄逸,色彩鮮艷,歷經600多年而不變,實為我國古代壁畫藝術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法海寺占地面積20000平方米。寺內有大雄寶殿、伽蘭祖師二堂、四天王殿、護法金剛殿、藥師殿、選佛場、鐘鼓樓、藏經樓、雲堂等建築。1988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法海寺與白龍松:

法海寺為明英宗正統皇帝的親信大太監李童所主持修建。相傳李童在夢中受仙人的指點,說在京西翠微山麓有一仙境可為佛門聖地。李童就率宮人前來尋找,果然在模式口村北找到蟠龍山麓和古剎龍泉寺。在龍泉寺東邊的翠微山麓他們找到一塊寶地,這裡三面有山環抱。李童請示明英宗後,十分信奉佛教的明英宗下旨在這裡修建法海寺。寺建成後,明英宗親題“敕建法海禪寺”,所以法海寺為皇家寺院。法海寺的寺名“法海”,在《佛學大辭典》上解釋為“佛法廣大難測,譬之以海”。法海寺坐北朝南,山門殿為天王殿,前院東西有鐘鼓樓,院正中為大雄寶殿。法海寺內有著名的“四絕”。即大雄寶殿內著名的明代壁畫,殿外的兩棵明代的巨大白皮松“白龍松”以及鑄有漢文梵文的大銅鐘和曼陀羅藻井。法海寺在1988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法海寺大雄寶殿的明代壁畫是馳名於世的,堪稱為“國之瑰寶”。得到了文物界和美術界的專家,如徐悲鴻、葉淺予、張仃、侯仁之、羅哲文、單士元等的一致認可。法海寺大雄寶殿內的壁畫都是採用工筆重彩畫法,筆法細膩,用色考究。殿內計有大幅彩繪壁畫十幅,有“佛會圖”二幅、“祥雲圖”三幅、“三大士圖”三幅、“ 禮佛護法圖”二幅。其中水月觀音像被我國美術界認為是佛教繪畫中的珍品。其畫像面目端莊如月,顯得大慈大悲。尤其是水月觀音的披衫,線條精細,顯得薄如蟬翼,給人以清新明淨之感,更覺觀音的慈悲可親。
法海寺的古樹名木很多,如在山門前西南方的香道上,有一座小石橋。小石橋是香道的三岔口,就在小石橋的四角各生長著一棵古柏,古柏的根都生長在小石橋的石縫中,成為一奇觀,人們稱為“四柏一孔橋”。在法海寺的山門前,高聳著四棵參天古柏,好像是四大天王守護著寺院,人們叫它們“四大天王柏”。在寺內的大雄寶殿前,巍然屹立著兩棵巨大的白皮松,它們鬱鬱蔥蔥的綠冠高達30多米,白乾鱗片斑駁,西邊的一棵乾周長達5.5米,東邊的一棵乾周長5米。特別是西邊的一棵,比北海團城上著名的金代白皮松“白袍將軍”還粗壯。法海寺這兩棵白皮松是明代建寺時所植,今已五百六十多年。它們像兩條銀龍守護著大殿,人們稱為“白龍松”。這兩棵白皮松為京城名松,白乾綠冠與大雄寶殿相映相輝。白皮松自古就被我國人民視為“白龍”或“神龍”,多植在宮殿、園林、陵寢、寺廟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