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

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

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位於海淀區西直門外白石橋五塔寺村24號,是一座陳列北京地區石刻文物的專題性博物館。博物館占地面積2萬平方米,隸屬北京市文物事業管理局。

五塔寺,為真覺寺原稱,始建於明永樂中(1403-1424),毀於清末,現僅存金剛寶座塔。石刻博物館的露天陳列,按內容、功用分為八個居區,展出歷代石刻文物計500多種,加上庫藏的歷代石刻,總計千餘種。其中有北京地區現存年代最早的石刻《漢故幽州書佐秦君之神道》柱及石闕構件;有珍貴的北朝造象、唐明降歷代墓誌、金元石雕、清代石享學及法貼和名家書法刻石。《石刻萌史陳列》則展示了上起原始社會、下至明清的石刻文化發展史,再現了人類文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
  • 類別:歷史博物館
  • 地點:北京市海淀區西直門五塔寺村24號
  • 開放時間:9:00-16:00
  • 館藏精品:金元石雕及唐以後歷代墓誌
  • 門票:20元,學生半價每周三免費參觀
發展歷史,館藏文物,建築布局,總體布局,陵墓內的石刻,寺觀碑刻,墓誌陳列區,耶穌會士碑,祠墓碑刻,綜合碑刻,會館碑刻,石刻法帖,真覺寺介紹,真覺寺歷史,金剛寶塔,參觀信息,地理位置,開放時間,門票,交通,

發展歷史

真覺寺俗稱五塔寺,始建於明永樂年間,成化九年(1473年)建成金剛寶座塔。寺內原有大小殿宇樓閣200餘間,
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
清末毀於火,唯塔倖存。
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修建在明朝永樂年間(1403-1424)所建的真覺寺遺址上,真覺寺因僻清雍正帝胤禛之諱,改名大正覺寺。寺已於本世紀出被毀,僅存一座塔。這種高台上建有五塔的特殊類型佛塔被稱為金剛寶塔。國內現存的只有北京碧雲寺金剛塔、西黃寺清淨化城塔、雲南妙堪寺蘭若塔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慈燈寺金剛舍利塔等為數不多的幾座了,但時代最早,造型最精美的,還要屬真覺寺金剛寶座塔了。
真覺寺金剛塔
真覺寺金剛塔寶座是印度佛陀迦耶精舍形式的佛塔,塔座上雕刻有精美的梵文,內容十分豐富,共有五方坐像1561尊,還有菩薩、天王、羅漢等人物形象和五方佛的坐騎,獅子、孔雀、金翅鳥、象、馬等造型。
寶塔內有44級台階,盤旋而上,通向寶座頂上的罩亭內,罩亭為琉璃磚仿木結構,亭之南北也各開一座券門,通向寶塔頂部的台面,台面四周都有石欄圍繞。值得一提的是,中央小塔的塔座南面正中,刻有“佛足”一雙,表示佛足遍天下,這種“佛足”雕刻在國內已經不多見了。
金剛寶座塔
金剛寶座塔由塔座、罩亭及五座四角密檐式塔組成,內磚外石結構,周身鐫滿佛教題材的雕像,是我國現存十餘座同類塔中年代較早,結構獨特的一座,為重要歷史文物,是罕見的大型古代藝術品。寺與塔創建於明永樂年間(1403-1424)。當時一位印度高僧到中國,向明成祖敬獻了五尊金佛和金剛寶座塔的建築規式。成祖朱棣為此高僧修建了真覺寺並建造了金剛寶座塔。是我國現存同樣形式塔中較為古老、精美的一座。這種形式源於印度佛陀伽耶精舍,是在高台(金剛寶座)上,建造五座小塔,中間一座較高其餘四座次之。真覺寺金剛寶座塔裡面用磚砌成,外表用青白石貼面。並在寶座四周、小塔座及塔檐之間,遍刻飾精美的佛教雕刻。手法圓潤流暢,是不可多得的明代巨大石雕藝術品。
在造型上吸收了印度的寶座形式,而在建築結構、藝術和雕刻手法上卻顯著地表現了中國建築特有的傳統風格。這是我國古建築和雕刻藝術吸收外來文化成功的範例。一九六一年國務院公布真覺寺金剛寶座塔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九六二年曾進行修整。十年內亂和一九七六年唐山地震,五塔被人為破壞和自然損毀,罩亭琉璃瓦被揭掉,部分斗拱、椽枋被砸壞,塔基下沉,寶座後部開裂。一九七九年再次修繕,這座古塔才完整地保存下來。

館藏文物

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以巨大精美的古塔為中心露天陳列。按內容及功用分8個陳列區,展出歷代石刻文物500餘種,加上庫藏曆代石刻,總計千餘種。這裡有珍貴的北朝造像、藝術水平極高的金元石雕及唐以後歷代墓誌,如北京現存年代最早的石刻《漢故幽州書佐秦君之神道》柱及石闕構件,雕鏤精湛的清代石享堂、造型獨特的納蘭性德夫人盧氏的墓誌及《治晉齋》、《敬得堂》等名家書法石刻……這裡薈萃了北京石刻藝術,堪稱北京碑林。
這裡有北京地區現存年代最早的石刻《漢故幽州書佐秦君之神道》柱及石闕構件,有珍貴的北朝造像。唐以後歷代墓誌,也有藝術水平極高的金、元石雕,雕鏤精湛的清代石享堂,還有造型獨特的納蘭性德夫人盧氏的墓誌,有《詒晉齋》、《敬和堂》等法貼及名家書法刻石,這裡可謂北京石刻的薈萃之地,堪稱北京碑林,這裡用北京石刻的瑰寶,鐫寫了一部北京石刻文化史!
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
石刻館室內廳展出有“真覺寺資料陳列”、“人與石——石刻簡史陳列”、“北京地區石刻、石刻露天陳列”。“露天陳列”由石刻石雕、功德碑墓志銘、書法碑貼、寺廟碑、會館碑等幾部分組成,從不同角度向觀眾展示了北京地區精美的石雕藝術。
館內西側大廳內的《人與石·石刻簡史陳列》,以圖、文、物並舉,大環境烘托的辦法,展示了上起原始社會,下至明清的石刻文化發展史,再現了人類文明,與館內的實物陳列相輔相成而又自成體系。此外,陳列品中還擁有象東漢元興元年(105年)所刻的被譽為“北京第一刻石”的漢闕,能體現碑鑿造型變化特徵的北宋播景暉遣像碑,具有很高科學價值的宋代針灸穴位碑,體現元代雕刻風格的元大都石欄板及遣型優美的清代石享堂等數件珍品 石刻館現已發展成為對本市石刻文物進行普查、徵集、陳列、展覽、研究、保滬、宣傳及組織學術交流活動的具有綜合能力的專題博物館。
佛教移植到中土後,在儒道思想的合圍下,走向世俗和功利,頓悟成佛代替了累世苦修,不必忍辱犧牲,不必離家出走,只要信真願切篤行,人人時時處處皆可成佛。易走極端的宗教變得包容萬物、平易近人,面目猙獰的諸佛看來和藹可親、溫情脈脈,玄妙高深的佛法其實簡單明了、一語中的。善男信女是現實的,他們燒香拜佛,是為祛病消災、祀福延年而來,修橋補路、扶貧濟困、樂善好施,也是誠心向佛。僧侶尼姑是現實的,他們誦經禱告,是為明心見性、通達極樂而往,關注塵世、珍惜眼前、廣種慧根,就是慈航普度。這也許才是真正的覺悟吧?

建築布局

總體布局

真覺寺採用典型中國寺廟坐北朝南,沿中軸線建築殿宇的方式建造,在明初建寺之時,原為多進寺院,據數據記載,在中軸線上的建築,南起牌樓、山門、天王殿、前大殿、金剛寶座塔、五佛殿及後照殿,東西兩側分別建有鐘樓、鼓樓、配殿及僧舍等;清代乾隆皇帝更兩次大規模的修繕,使真覺寺成為一座,建築嚴謹,俱藏傳佛教特色的皇家寺院
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
幾曾何時,在飽盡歷史滄桑之後,真覺寺在本世紀的三十年代,只剩下金剛寶座塔和塔前的兩株古銀杏樹,獨自屹立在長河北岸。真覺寺現在的面貌,是隨著一九八七年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的設立,所形成的建築布局。
在中軸線上有新建的山門,真覺寺前大殿遺址,和金剛寶座塔,塔後的院落,開闊為藝術石刻及法帖碑廊;在西路設有人與石刻簡史陳列廳,石雕文物陳列區,宗教石刻陳列區,會館石刻陳列區;在東路則開闢有石刻綜合陳列區,耶酥會士碑陳列區,功德碑陳列區、墓誌陳列區等四個展區。
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就是以真覺寺金剛塔為中心,在其東、西設八個石刻陳列區:
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
陵墓內的石刻

陵墓內的石刻

位於金剛塔西南部,主要陳列陵墓內的石刻。其中,清康熙十四年(1675)康熙帝和碩顯親王富壽的陵墓建造的石享堂,是一座由30餘塊雕刻組成的石仿木結構建築,極為精美,還有明代地宮的石椅,陵墓地面上的石像生等。

寺觀碑刻

位於金剛塔西北角,主要陳列北京地區大量的寺觀碑刻,記敘了寺廟道觀的建制、沿革及各種活動。本區內陳列有隆福寺重修碑、東嶽行宮重修碑、雙關帝廟修葺碑、藥王廟建造碑等珍貴石刻。其中東嶽廟重修碑為康熙朝大學士明珠重修三座殘破舊廟的事跡。此碑雕刻極其精美是寺廟碑刻中的精美。

墓誌陳列區

鑲嵌在金剛塔西面碑廊內。墓誌是埋入墓中記死者姓名、家世和生平事跡的石刻,因在志文後刻有韻體銘文,所以又稱墓志銘。墓志銘多為方形或長方形,一般由底、蓋兩部分組成,底刻志銘,蓋篆標題。其中以郭君墓誌井蓋年代最為久遠,據墓志銘記載,鍋君唐開元十七年(729)八月十三日卒。海淀區釣魚台出土。另外,在墓室銘區的北面還建有碑廊。展出的都是刻有故事、佛像的精美浮雕,大多為建築構件,兼具有很高的實用性和藝術性。
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

耶穌會士碑

位於金剛塔東北角,此區域陳列的墓碑原位於北京海淀區正福寺耶穌會士墓地。後由正福寺拆遷,而被移送到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陳列收藏。耶穌會是天主教修會之一,耶穌會士曾於明清時期來華,在華傳教同時,他們把西方近代科學知識傳到中國,並將中國文化帶回了歐洲。此區域共展出耶穌傳教士墓碑36通,其中像蔣友仁張誠白晉等很知名的來華傳教士墓碑也陳列在此。

祠墓碑刻

位於金剛塔的東面。祠墓碑是指立在祠堂或墓地的碑刻,包括墓碑、神道碑功德碑等。這些碑刻或者敘述死者的生平,或者表彰其功績,或者記述其死後追授的榮譽等。這裡不但陳列了清初大將孔有德賜謚碑,還有康熙四大輔政大臣之首索尼的誥封碑。該碑陽鐫刻索尼自崇德八年(1643)---康熙六年(1667)四次誥封的御製文。背陰刻康熙十年(1671)其子為其立石記功的經過並記述其一生功績。

綜合碑刻

位於金剛塔的東南部,此區域展出的是記載修橋、補路、治河、興辦教育等活動的記事碑和兩通形式特別的寺廟碑。其中雍正御製“廣寧門新修石道碑”通高644厘米,寬183厘米,厚64厘米。堪稱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碑中巨製。
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

會館碑刻

鑲嵌在金剛塔東面的碑廊內。會館碑刻是記敘各種會館的創建、沿革及其作用的石刻。同鄉會館專門記述其創建和接待進京官員、應試人員及其它活動的石刻。同業會館碑則是記述同行業工商業聚會、訂立行規、捐款等內容的石刻。

石刻法帖

石刻法帖是摹刻於石板上的書跡,多為歷代帝王、名臣和書法家的墨跡,以為師範,供人臨摹、欣賞。《敬和堂帖》,書著為明代書法家文徵明(1407-1559)
此外,除了這八個露天石刻展區外,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最近幾年還在金剛塔北面增修了一棟後罩樓,罩樓內主要是介紹北京地區石刻的分布、特點、歷史、及現狀等。展出有北京地區現??構件,有北京僅存的最古老的石佛像---魏太合造像,有唐代以後的歷代墓誌,也有藝術水平極高的金、元石雕。還有造型獨特的納蘭性德盧氏的餓墓誌,清初四大輔政大臣之首索尼孫女的墓誌等。

真覺寺介紹

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建於1987年10月,位於真覺寺(俗稱五塔寺)內,占地近2萬平米,是一座以展示石刻文物為主的專題性博物館。室外陳列分區分類布展,展品總計372件,反映了北京地區相關歷史時期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藝術、宗教、民俗等內容。室內《北京石刻文化展》,概括介紹了石刻文化的起源與發展歷程。塔內《真覺寺金剛寶座歷史文化展》,展示了真覺寺及金剛寶座的歷史與價值。
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
紀念門票
真覺寺金剛寶座是明代真覺寺的唯一建築遺存,於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永樂年間,西域番僧班迪達向成祖敬獻五尊金佛和中印度金剛寶座規式,受封大國師,賜地興建寺院。金剛寶座建成於明成化九年(1473年)是仿照班迪達所獻古印度比哈省佛陀迦耶大菩提大塔的式樣所建。他融合了中外建築的形式和特點、兼容了藏傳佛教文化的內容及中原文化的表現方式,“具體地表現出我國勞動人民靈活運用外來影響的能力”和“有大膽的變化,不限制於模仿的創造精神”。覺寺金剛寶座塔身遍布雕刻,造型古樸優美,是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露天展品中的一件巨大的石雕藝術珍品。
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是北京地區石刻薈萃之地,是石刻文物,資料收藏、展示、研究和保護利用的專題性博物館。館內環境優雅,展品內容獨特豐富,是北京旅遊休閒不可多得的一個好去處。

真覺寺歷史

在北京西直門外,有一條名叫長河的運河,他由西北向東流入京城,在十五世紀至十九世紀時,長河兩岸和垂柳成蔭,寺廟相連,善男信女往來於暮鼓晨鐘的河岸上,這裡是京城近郊的朝佛勝地,也是有名的皇家寺院落----真覺寺的所在地。
明永樂年間(公元一四零三年-公元一四二四年),印度高僧班智達來京,向成祖朱棣貢奉金佛五尊和印度金剛寶座塔的圖樣和規式,班智達後受封為國師,賜金印,成祖並擇地於西關外,建立真覺寺,供其居住,這是最早真覺寺的由來。到明憲宗成化九年(公元一四七三年),更更修竣金剛寶座塔,因台座上立有五塔,故寺廟亦谷稱五塔寺。
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
清乾隆十六年(公元一七五一年)和二十六年(公元一七六一年),高宗弘曆為母后六十及七十壽辰,兩次大規模的修繕主殿、殿宇,曾增建東、西配殿,僧房和碑亭,使寺內殿堂,房舍增至一百九十五間,在修建的時候,並將殿頂改用黃色琉璃瓦,使真覺寺更一躍成為皇家的大寺院,同時,為了避先帝雍正皇帝的名諱,更改寺名為正覺寺。可惜清末的一場大火,燒毀了寺廟內的大部分建築,留下了金剛寶座塔和部分殿宇。
民國十六年(公元一九二七年),真覺寺由黃姓私人購得。以後,所有殿堂均遭拆毀,只留下金剛寶座塔和塔前的兩株大銀杏樹,一直到民國二十六年(公元一九三七年)才由北平古物保管委員會收回舊基三十畝,並重新修建門樓及院牆。
公元一九六一年,真覺寺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在六十年代及七十年代多次對其進行整修。公元一九八零年成立五塔寺文物保管所,經過多年的徵集與籌備,並於公元一九八七年,成立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

金剛寶塔

金剛寶座塔,淵源於印度伽耶金剛寶座塔,為佛教密宗特有的建築。據佛經上的記載,金剛界人為佛部、金剛部、寶部、蓮花部以及羯磨部等五部,每部分別有一個部主,中為大日如來佛,東為阿佛,南為寶生佛,西為阿彌陀佛,北為不空成就佛,這五個部主都有各自的坐騎,依次分別為獅子、象、馬、孔雀及金翅鳥,金剛寶座塔是供奉這五部主佛舍利的塔,因此塔上的雕刻也以五部主佛及其坐騎為主要的題材。
在敦煌石窟的壁畫,以及五台山南禪寺內唐代的石刻小塔雖都有金剛寶座塔的出現,但在我國現存的十餘處寶座塔,都是明、清兩代所修建的,其中又以真覺寺這座金剛寶座塔年代最早,距今已有五百年的歷史。
這座金剛寶塔,建成於明成化九年(公元一四七三年),座落於寺內的中軸線上,坐北朝南,通高十五點七米,南北長十八點六米,東西寬十五點七米,為內磚外石的結構,寶座南北兩面有養券門,南券門上嵌有石匾一方,上刻[敕建金剛寶座],[大明成化九年二一月初二日造]。
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
塔內設過室、塔室、方形中心柱、佛龕、佛像等。過室南面東西兩側設有樓梯,曲折而上,可達座頂琉璃罩亭。寶座四周,採用[減地平級]的雕記刻手法,從腳到塔頂,無處不雕,無處不琢,內容大部分為密宗題材,以五方佛為主,總計刻有一千五百餘尊。
全塔分為座台和座頂兩部分。座台為平面矩形,由須彌座和座身組成。須彌座高一點七八米,可分為束腰、梟混淆是非和上下枋;有天王、獅象、馬、孔雀和金翅鳥,他們與法輪、金剛杵、寶瓶、福牌交替雕刻在束腰上,上下梟混淆飾,以覆蓮瓣花紋,上下枋部分則雕刻大量的梵文與藏文。們於須彌座上的座身,通高七點七米,以短檐把周身分隔成為上下五層,每層四周刻有佛龕,龕內各置坐佛一尊。座台全部以磚石砌成,其造型敦實嚴謹,周身所飾的浮雕,其雕刻手法流利成熟,纖細流暢,把整座金剛寶座塔,烘托的格外高峻宏偉,華麗莊嚴。
沿內室兩側的階梯而上,就是金剛寶座塔座頂的部分。在出口處蓋有一座方形圓頂的綠色琉璃罩亭,罩亭的北面出口,即為五塔的中央大塔,高約八米,下層為須彌座,上有十三層密檐,檐間及塔身四周亦刻有佛龕及佛像。塔頂冠以由銅製的仰蓮、相輪、華蓋及寶珠所組成的塔剎。塔座的南面雕有佛足一對,如真人大小。在佛教建築上雕刻佛足,他的意義有幾種說法,一為像征佛的足跡遍布天下,再者相傳是釋伽牟尼圓寂時伸出靈床外的雙足。信徒膜拜時,以頭頂足印,表示對佛的敬仰。據說印度高僧班智取達所帶來的五尊金剛佛,就藏在這座塔中。四角的小塔,其建築格式與中央大塔類似,只是高度上各為七米,塔檐為十一層,連同石制的塔剎,比大塔略低一米。
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
真覺寺金剛寶座塔,不但在通體雕刻上,手法流暢圓潤,其建築造型,更是細緻嚴謹,並溶合了短檐、斗栱和琉璃罩頂等,中國傳統特色的建築風格,其多元化的藝術造成旨,堪稱為明代建築和石雕藝術的代表作品。
在金剛寶座塔前,有兩株相峙而立的古銀杏樹,與塔同齡,在真覺寺五百多年的滄桑歲月里,只有這兩株銀杏樹,伴隨著金剛寶座塔,走過這段榮衰起伏的歷史。蒼郁蔥籠,佛門信徒取其高大健碩,果實純淨,枝葉繁茂,像征佛法宏揚,佛門潔淨,因此一般寺院多有種植,真覺寺這兩株銀杏,屹立在前大殿遺址與金剛定座之間,在這一衰一榮的歷史遺蹟上,他好像在見證人類歷史所走過的滄桑沈浮,實在大覺寺的另一值得關注的景點。

參觀信息

地理位置

北京市海淀區西直門五塔寺村24號

開放時間

9:00-16:00

門票

票價(元) 20元,學生半價每周三免費參觀(限200人)

交通

行車路線 乘320、332、904、特6、716、808路車到國家圖書館下車,沿長河向東行路北
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