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法源寺(李敖所著歷史小說)

北京法源寺(李敖所著歷史小說)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北京法源寺》是2004年中國友誼出版公司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李敖。該小說以北京宣武區的法源寺為故事背景,描述了從戊戌變法辛亥革命前後,康有為梁啓超譚嗣同大刀王五等一批中國志士為中國的振興所做出的努力和活動。

基本介紹

  • 書名:北京法源寺
  • 作者:李敖
  • ISBN:9787505720176
  • 頁數:286頁
  • 定價:20.00元
  • 出版社: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 出版時間:2004年8月1日
  • 裝幀:平裝
作品目錄,人物介紹,康有為,譚嗣同,佘法師,大刀王五,梁啓超,西太后,光緒帝,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作品目錄

楔子 神秘的棺材
第六章 皇帝
第十二章 從監牢到法場
第一章 憫忠寺
第七章 回向
第十三章 他們都死了
第二章 寂寞余花
第八章 大刀王五
第十四章 "明月幾時有"
第三章 "休懷粉身念"
第九章 戊戌政變
第十五章 古剎重逢
第四章 西太后
第十章 搶救
尾聲 掘墳
第五章 康進士
第十一章 捨生

人物介紹

康有為

戊戌變法主要領導人之一,在本文中清末作為改良派的先鋒,同時又是民國革命派中的落伍者。本書中與佘法師就“善”與“偽善”,“忠”與“奸”,“忠”與“愚忠”等的不同論點進行了辨析。

譚嗣同

戊戌變法主要領導人之一,在變法失敗後以死來告誡後來人,只有通過革命推翻腐朽的清政府才能拯救中國。本書中,其對“死君”與“死事”,“生”與“義”,“大義”與“小義”,“漢族”與“蠻夷”等問題從不同角度進行探討。

佘法師

法源寺方丈,曾參與太平天國起義,兵敗隱逸。後為救大刀王五義和團所殺。佛法極深。

大刀王五

綠林好漢,曾與佘法師同在石達開帳下效力,兵敗後在北京走鏢。為譚嗣同等人影響較大,後為完成譚嗣同的臨終請求營救光緒帝而被義和團殺死在法源寺。

梁啓超

戊戌變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變法失敗後到日本。後參與辛亥革命,反對帝制。

西太后

清朝末期的實際統治者,頑固,有心計卻沒有大局意識的婦人。把持朝政,荒淫無度,貪圖享受使中國經濟軍事實力急轉直下。

光緒帝

有心救國的傀儡皇帝,變法的主要支持者,變法失敗後被囚禁,後病死。

作品鑑賞

李敖《北京法源寺》是一部有著深刻隱喻意味的思想小說 ,它以“詳人所略 ,略人所詳”的獨特敘述方式詩意地再現了中國近代最黑暗時期一批文化思想巨人尋找救國之路的心靈歷程。借改革時代人物之口講述他對善與偽善,死事與死君等問題的看法,代表了近百年來有思想的知識分子的思想的最深刻境界。從哲學的角度看,此書也是繼《道德經》之後一部可以從巨觀上把握中國人思想的書籍。
《北京法源寺》《北京法源寺》
有訊息宣稱此作品被提名2000年諾貝爾文學獎。不過,由於提名諾獎的門檻很低,只要大學副教授就可以提名任何作家了,因此諾獎從不公布每年有哪些作家被提名,所以這種說法的真偽可能永遠也無法得到檢驗。
書評
據李敖的《北京法源寺》考證,著名變法維新人物譚嗣同,在刑前,也曾到法源寺一游。那一段刀光劍影的歷史,如今也被歷史的時光隧道鎖閉。不變的,只是黃昏中飛起飛落的群鴉,以及蕩滌心靈的暮鼓晨鐘。
千年的古寺,千年的見證,千年的寧靜 。
《北京法源寺》以具象的、至今屹立的古廟為縱線,以抽象的、煙消雲散的歷朝各代的史事人物為橫剖,舉凡重要的主題:生死、鬼神、僧俗、出入、仕隱、朝野、家國、君臣、忠好、夷夏、中外、強弱、群己、人我、公私、情理、常變、去留、因果、經濟(經世濟民)等等,都在論述之列。這種強烈表達思想的小說,內容豐富自是罕見的。
為什麼罕見?因為《北京法源寺》是歷史小說。一般歷史小說只是“替楊貴妃洗澡”、“替西太后洗腳”等無聊故事,《北京法源寺》卻全不如此。它寫的重點是大丈夫型的人物。這是一部陽剛的作品,嚴格說來,書中只有一個女人,並且還是個壞女人,其他全是男性的思想與活動。它寫男性的豪俠、男性的忠義、男性的決絕、男性的悲壯。但它並不歧視女人,從光緒的珍妃的哀怨、到譚嗣同的閏妻的死別,都可反映出這些,只是它的主題不止於男女之情而已。
《北京法源寺》中的史事,都以歷史考證做底子,它的精確度,遠在歷史教授們之上(例如張灝寫《烈士精神與批判意識》,作者儼然譚嗣同專家,但書中一開頭就說譚嗣同活了三十六年,事實上,譚嗣同生在一八六五,死在一八九八,何來三十六年?)。 大體說來,書中史事都儘量與歷史符合,歷史以外,當然有大量本著歷史背景而出來的小說情節,但小說情節也時時與史事掛鈎,其精確度,別有奇趣清朝史學家說“中有苦心而不能顯”、“中有調劑而人不知”,大率類此。
史事以外,人物也是一樣。能確有此人、真有其事的,無不求其符合。寫歷史小說,自然發生“寫實的真”和“藝術的真”的問題,兩種真的表達,小說理論頭頭是道。《北京法源寺》在小說理論上,有些地方是有意“破格”的。有些地方,它不重視過去的小說理論,也不重視現代的,因為它根本就不要成為“清宮秘史”式的無聊小說、也不願成為新潮派的技巧小說,所以詳人所略、略人所詳,該趕快“過橋”的,也就不多費筆墨;該大力發揮的 。

作者簡介

李敖,字敖之,台灣作家、中國近代史學者、文化學者,1935年生,祖籍吉林省扶餘縣。1949年舉家赴台,定居台中。
1957年發表《從讀<胡適文存>說起》,引起胡適注意。曾因激烈抨擊與否定中國傳統文化,鼓吹鬍適“全盤西化”口號,遭到國民黨策動的文化圍剿,以致對簿公堂。李敖也是著名的“黨外政論家”,包括在與台灣國民黨外的新生代之間,李敖也不時形成倏聚倏散式的重行組合或分道揚鑣。
而著作等身的李敖以文字尖銳、不留情面著稱,嬉笑怒罵皆成文章,“狂人”和“批評家”是人們給他最多的評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