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方便食品廠

北京方便食品廠,是一家公司,是我國最早生產速食麵的廠家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京方便食品廠
  • 儲藏方法:密封
  • 建廠時間:1980年
  • 品牌:佳樂
簡介,發展歷史,衰敗原因,

簡介

北京方便食品廠是我國最早生產速食麵的廠家之一,也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北京惟一一家屬於輕工系統的方便食品生產廠,其“佳樂”牌速食麵,很受歡迎,但迄今已被淹沒在“中外合資”的浪潮之中,不復存在。
北京佳樂牌乾吃麵北京佳樂牌乾吃麵

發展歷史

原北京方便食品廠是隸屬於北京市第一輕工業總公司的全民所有制企業,是方便食品專業生產廠。1980年自製設備,開始生產蒸式速食麵,投放市場後銷售狀況良好。1982年,該廠從日本引進第一條油炸速食麵生產線,生產的佳樂牌油炸速食麵曾出現供不應求的新局面。1985年,該廠引進了第二條生產線,生產中、高檔速食麵,率先研製開發出了配菜速食麵、“福”字營養速食麵和乾吃麵,形成了初、中、高檔系列產品,並陸續投產了速凍包子、速凍餃子,合資生產了沙河米粉。產品多樣化和質量、產量的提高,該廠先後獲得市優、部優稱號,並被評為全國輕工業科技先進單位。佳樂牌速食麵還進入了國際市場,遠銷英國、澳大利亞和朝鮮。

衰敗原因

1986年,北京方便食品廠引進日本、印尼、馬來西亞三家外商,合資企業命名為東福食品有限公司。從此北京方便食品廠走上了合資路,這也成了北京方便食品廠興衰的轉折。
合資後的北京方便食品廠,怎樣狀況?《中國現代企業報》的記者從該廠原黨委書記的工作記錄中看到這樣一段文字:一年後,合資企業———東福食品有限公司,雖有利潤,但產品由暢銷變滯銷,經常被迫停產。減重量、降質量、改配方,影響銷售。更改湯料配方,高檔原料用代用品頂替,雖味口有所改善,但華而不實,嚴重影響了佳樂牌速食麵的信譽。中、外方關係不和諧,外商獨攬權力,合資名存實亡。工會、黨團組織形同虛設。企業缺乏凝聚力,人心不穩。管理失調,不堅持統一標準和原則。而母廠———北京方便食品廠,由年年盈利變成虧損企業。既無內債,又無外債的企業背上了1500萬元以上的債務,無力償還。廠地出租,設備、項目、技術廉價處理,沒有了生產條件,企業生計全部依賴原廠的租金。而租金大部分都已用掉,不能作為營業收入。合資企業履行全員接收協定,除離退休人員外,還留給母廠200多人,由於沒有經濟實體,員工沒地方安排,企業難以負擔……
記者從該廠遺留下來的技術指標上發現:1985年固定資產原值448.5萬元,1986年合資後是651.1萬元。1985年銷售收入總額958.28萬元,實現利潤79.3萬元;1989年銷售收入總額達到2192.3萬元,利潤卻僅有83.1萬元。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結果?這位原黨委書記對記者說,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紛繁複雜,政策、談判、管理、資金等幾方面的因素俱在。
當時,國家為了限制外資對企業的控制,鼓勵發展合資企業。出於對外資和國外先進技術的需要,國家頒布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在這樣的政策背景下,部分企業把合資當作任務來完成,為了合資而合資,從而失去了合資的根本意義。
談判時,草率簽約、盲目求成埋下了日後合資失敗的苦果。外方在談判過程中成立專家組,認認真真做協定。但把做好的協定交給中方時,中方沒有仔細檢查和討論,也沒有提出修改意見,就簽字了。真正合資以後,才發現在很多條款上中方都是吃虧的。大概可以總結出這樣三條,一是要中方企業把最好的資產拿出來,二是企業包袱一概不要,三是要求地方政府給予多項優惠政策。而最後的結果就是中方出局。
“合資意味著雙方存在,因此就會發生分歧,決策方效率必然會降低,外方更願意中方出局。”這位原黨委書記說。合資初期,外資對中國國內的情況較為陌生,所以在經營過程中關於中國的具體事務需要在中方的參與下才能完成,此時中方起到了“導遊”的作用。隨著外商對中國環境了解的深入和中國投資環境的改善,外方已經不必完全依靠中方的幫助來實現其在中國的發展,中方這個“導遊”存在的價值就不大了。此時的外方就爭取在管理上有更多的自主權。
此外,合資企業內部中方股東資金上的緊張也是造成合資失敗的重要原因。一般來講,合資企業建立時中外雙方的股權各占50%,然而隨著合資企業的蛋糕越做越大,中方企業的規模和集中度較小的整體狀況,決定了多數中方股東難以從資本上繼續跟跑跨國大公司所引領的巨額投資行為。如果中方想繼續與外方一起維持50%投資比例的話,那么巨額的資金投入往往是大多數中方企業的難以承受之重。
該黨委書記說,中方的願望就是,通過合資用自己的市場、品牌、市場準入等來換取外方的技術、管理訣竅以及進入國外市場的機會。中方合作者提供有關國內市場的信息,熟悉政府的行政運作和規章制度,了解當地的勞動力市場,還有可能備有生產設備,這些有利於企業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