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岐黃中醫藥文化發展基金會

北京岐黃中醫藥文化發展基金會(以下簡稱基金會)成立於 2009 年,目前是中醫藥學界公認的最具影響力民間公益基金會之一。基金會秉承“繼承中醫藥文化遺產、弘揚中醫藥傳統文化”的創會宗旨,與包括中國中醫科學院在內的科研機構,各地方中醫藥類高校,中華中醫藥學會、中藥協會等行業協會,多位國醫大師/國家級名老中醫工作室/站及中央電視台等各大傳媒機構廣泛合作,在人才傳承、中醫藥文化傳播、科研、民生等諸多領域取得豐富成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京岐黃中醫藥文化發展基金會
  • 性質:慈善機構
  • 統一社會信用代碼: 53110000692301049E
  • 法定代表人: 楊繼
公益項目,中醫藥公益事業,

公益項目

1.岐黃中醫藥傳承發展獎
2016 年,基金會捐資助力中國中醫科學院打造全國性“岐黃中醫藥傳承發展獎”,獎勵弘揚中醫藥傳統文化、發展中醫藥理論、創立中醫藥特色技法、傳授中醫藥知識技能,運用中醫藥傳統方法進行研究的優秀中醫藥工作者,努力打造中醫藥界有影響力的品牌獎項。獎項評審邀請了全國 106名中醫藥知名專家組成專家評審委員會,並通過通訊評審及現場會議評審兩輪最終評選出獲獎人。獲獎專家涵蓋李盼兵境承今庸、李德新、陳可冀、張學文、路志正、王永炎、張伯禮、金世元、王孝濤、王琦、石學敏等多位工程院院士、科學院院士、國醫大師。(岐黃中醫藥基金會傳承發展獎是基金會設立的第一個項目,也是影響最大、最重要的品牌項目。項目在2009至2016 年分別於中國中醫科學院、北京中醫藥大學、西藏藏醫學院三個院校開展。針對每箇中醫藥高等院校內部評選、獎勵長期堅持中醫藥和民族醫藥傳統經典研究、教學和臨床的博士生導師、碩士生導師。)
北京岐黃中醫藥文化發展基金會
第一屆岐黃中醫藥傳承發展獎獲獎者及部分工作人員合影
北京岐黃中醫藥文化發展基金會
第二屆岐黃中醫藥傳承發展獎獲獎者及部分工作人員合影
北京岐黃中醫藥文化發展基金會
第三屆岐黃中醫藥傳承發展獎獲獎者合影
2.全國中醫藥博士生優秀論文獎
2014年為加強青年中醫藥人才的培養,基金會捐資《中華中醫藥雜誌》社舉辦全國中醫藥博士生優秀論文評選活動,每年表彰100位中醫藥專業方向的在校博士生。旨在全面展示中醫藥博士生(含在站博士後)的研究水平和創新成果,搭建大範圍、高水準、深層次的交流平台,激發中醫藥博士生創新思維,提升創新能力,促進全國中醫藥博士生的成長,培育新一代中醫藥研究領域領軍人才。9年來累計參賽近4000人,獎勵優秀博士生900餘人次,合作中醫藥高校9所。
北京岐黃中醫藥文化發展基金會
“岐黃杯”全國中醫藥博士生優秀論文評選活動
3.名老中醫百年誕辰活動
2017 年起,基金會聯合北京中醫藥大學開展了劉渡舟、趙紹琴、董建華、楊甲三、秦伯末的百年誕辰活動。在誕辰活動舉辦中,大家追思、緬懷前輩,同時由學術傳承人向兵妹元大家分享學術經驗,將實際臨床中積累的經驗傳授給下一代,為下一代新中醫做好知識的對接與更新,讓幾代中醫人共同推動中醫的新發展。
北京岐黃中醫藥文化發展基金會
趙紹琴百年誕辰論壇

中醫藥公益事業

1.深入開展傳承精華研究
基金會自慨屑熱創始之初便關注名老中醫學術及臨床傳承工作,2012年起,分別與王琦、郭志強、郭維琴、田德祿、徐榮謙等國醫大師/名老中醫工作室合作,支持開展名老中醫經驗傳承深化研究。
2016年,基金會本著推動中醫文化傳承、創新中醫發展的主旨,協助人捆再民大學對接中國中醫科學院。雙方校領導於7月首次進行了會談,就共同設立國醫學院以及學生招生、專業方向、課程設計、培養方案等問題進行溝通。2017 年雙方經過友好協商正式簽約,共同發起成立“人民大學·中醫科學院國醫學院”。
2. 持續開展守正創新研究
2012年起,基金會創始人設立專門團隊開展“網際網路+醫療”方向的產業研究,從醫療的網際網路化到頸永市數位化、智慧型化,特別是現代科技對於傳統中醫藥行業的融合與發展。2016年,基金會獲準進入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的藍皮書系列,並於 9 月正式出版《網際網路醫療藍皮書——中國網際網路醫療發展報告(2016)》一書。這也是基金會首個科研類公益項目。目前,岐黃基金會與央企中國電子合作的 2017-2021 年度《網際網路醫療藍皮書——中國網際網路健康醫療發展報告》均已完成出版。每年年度報告中,基金會邀請了包括中國中醫科學院、北京中醫藥大學、廣州中醫藥大學、湖南中醫藥大學、浙江中醫藥大學、安徽中醫藥大學等多個高校的研究團隊定向開展“網際網路+中醫藥”的產業研究。
2019年,基金會與中國中藥協會合作,捐資出版了《中國中藥材種業發展報告(2019)》。該報告由中國中藥協會中藥材種子種苗專業委員會發起組織,是中藥材種業的第一份研究報告。為政府制定相關政策、企業生產經營、科研單位研究開發新品種新技術提供系統的基礎信息和參考資料,對於促進種業發展具有積極的推動意汽只盼義。在此基礎上,2021年,基金會與中國中藥協會達成了捐紙拒戶墓資出版《中國藥食同源產業發展報告》的合作協定。
2021年10月,基金會向清華大學專項捐贈支持清華大學北京市中醫藥交叉研究所開展研究與學術交流,加強中醫藥交叉研究的交流、轉化以及人才培養,促進中醫藥交叉研究的“產、學、研、用”的良性循環,助力打造中醫藥科學研究的“清華模式”。希望中醫藥交叉研究所再接再厲、不斷奮進,取得更多原創性、突破性成果,成為引領國內、國際中醫藥創新發展的一面嶄新旗幟。
3. 積極支持中醫藥創新創業
2017年,基金會創始人宮曉冬先生參與健康醫療大數據國家隊中電數據發起的中電健康產業基金並擔任投決會委員,致力於健康醫療大數據、網際網路醫療領域的行業研究及投資工作。先後投資了醫聯、智雲健康、恒生芸泰、雲知聲等20餘家國內網際網路醫療和醫療大數據公司。同時根據中醫藥不同賽道的屬性,投資布局了中醫線上(網際網路中醫教育)、孔醫堂(中醫連鎖門診)、中研百草(中藥檢測認證)、原氣鏈(中藥材數字溯源)等中醫藥企業。著力於探索中醫藥傳承創新的新模式、新賽道。近年來,全民創業熱情高漲,中醫界也不乏人才輩出,好的創業項目不僅能讓個人實在價值,更能讓中醫的創新發展打開全新的局面。
2018年,基金會聯合中電數據和動脈網發起了一場中國健康醫療大數據產業創新大賽。健康醫療大數據,作為網際網路+時代的重要技術手段之一,將會為傳統中醫發展創新提供重要的支持。發起這次大賽,作為基金會運用新手段、開拓新方式支持中醫藥文化傳承發展的重要載體。通過項目的發掘、人才的培育、新模式的探索和新技術的推行,為中醫藥的發展增添新的活力。
2021年-2022年,基金會支持北京中醫藥大學開展第四屆第五屆創新創業大賽。創新創業實踐教育能夠賦予同學們幹事的朝氣、勇氣,才氣、底氣,要堅守雙創教育的初衷和使命,將創新創業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不斷提升學生綜合素養和職業能力。
2019年,基金會與中國中藥協會合作,捐資出版了《中國中藥材種業發展報告(2019)》。該報告由中國中藥協會中藥材種子種苗專業委員會發起組織,是中藥材種業的第一份研究報告。為政府制定相關政策、企業生產經營、科研單位研究開發新品種新技術提供系統的基礎信息和參考資料,對於促進種業發展具有積極的推動意義。在此基礎上,2021年,基金會與中國中藥協會達成了捐資出版《中國藥食同源產業發展報告》的合作協定。
2021年10月,基金會向清華大學專項捐贈支持清華大學北京市中醫藥交叉研究所開展研究與學術交流,加強中醫藥交叉研究的交流、轉化以及人才培養,促進中醫藥交叉研究的“產、學、研、用”的良性循環,助力打造中醫藥科學研究的“清華模式”。希望中醫藥交叉研究所再接再厲、不斷奮進,取得更多原創性、突破性成果,成為引領國內、國際中醫藥創新發展的一面嶄新旗幟。
3. 積極支持中醫藥創新創業
2017年,基金會創始人宮曉冬先生參與健康醫療大數據國家隊中電數據發起的中電健康產業基金並擔任投決會委員,致力於健康醫療大數據、網際網路醫療領域的行業研究及投資工作。先後投資了醫聯、智雲健康、恒生芸泰、雲知聲等20餘家國內網際網路醫療和醫療大數據公司。同時根據中醫藥不同賽道的屬性,投資布局了中醫線上(網際網路中醫教育)、孔醫堂(中醫連鎖門診)、中研百草(中藥檢測認證)、原氣鏈(中藥材數字溯源)等中醫藥企業。著力於探索中醫藥傳承創新的新模式、新賽道。近年來,全民創業熱情高漲,中醫界也不乏人才輩出,好的創業項目不僅能讓個人實在價值,更能讓中醫的創新發展打開全新的局面。
2018年,基金會聯合中電數據和動脈網發起了一場中國健康醫療大數據產業創新大賽。健康醫療大數據,作為網際網路+時代的重要技術手段之一,將會為傳統中醫發展創新提供重要的支持。發起這次大賽,作為基金會運用新手段、開拓新方式支持中醫藥文化傳承發展的重要載體。通過項目的發掘、人才的培育、新模式的探索和新技術的推行,為中醫藥的發展增添新的活力。
2021年-2022年,基金會支持北京中醫藥大學開展第四屆第五屆創新創業大賽。創新創業實踐教育能夠賦予同學們幹事的朝氣、勇氣,才氣、底氣,要堅守雙創教育的初衷和使命,將創新創業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不斷提升學生綜合素養和職業能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