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物理電子學研究所

北京大學物理電子學研究所

物理電子學研究所(Institute of Physical Electronics)是以原電子學系物理電子學專業為基礎建立起來的。該專業自1959年創立以來,取得了多項重要研究成果,其中吳全德院士的陰極固溶膠模型和西門紀業教授的電子離子光學的正則象差理論都是在相關領域享有國際聲譽的學說。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京大學物理電子學研究所
  • 外文名:Institute of Physical Electronics
  • 所 長:彭練矛
  • 在職人員:22人
簡介,研究方向,主要成果,人員結構,

簡介

物理電子學研究所(Institute of Physical Electronics)是以原電子學系物理電子學專業為基礎建立起來的。該專業自1959年創立以來,取得了多項重要研究成果,其中吳全德院士的陰極固溶膠模型和西門紀業教授的電子離子光學的正則象差理論都是在相關領域享有國際聲譽的學說。
90年代初吳全德院士和薛增泉教授等人成功地預見到了當今科技發展的潮流,及時調整研究方向,開展了納米電子學方面的研究。在他們的積極倡導和組織下北京大學於1997年成立了全國第一個納米科技研究中心-北京大學納米科學與技術研究中心,吳全德院士擔任了該中心主任多年。
近年來在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和全所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本所在納米研究方面有了很大進展並取得了一些令人矚目的成績。例如:從理論和實驗上證實了最小的單壁碳納米管為(4,0)結構,其直徑為0.33納米,並給出碳納米管的單電子電晶體結構模型。該成果被科技部評為2000年我國基礎研究十大進展的第一項。彭練矛、陳清等人“定量電子顯微學方法與氧化鈦納米結構研究”工作獲得2010年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003年本所與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物理學院和微電子研究院從事納米研究的相關人員共同組建了納米器件物理與化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所長彭練矛教授出任該實驗室主任。在學科建設方面,2002年本所被教育部確定為新一批國家重點學科之一。目前我們著眼於下一代積體電路的發展,關注低維材料的電子結構和輸運,探索新型納米電子器件及其積體電路,為2020後摩爾定律的延續提供新的思路和技術方案。

研究方向

物理電子學研究所現有三個研究方向:(1)納電子材料及相關器件物理與化學。(2)納米結構的加工、表征和物性測量。(3)低維結構的電子態理論和輸運。

主要成果

近10年來,全所承擔國家科技部973項目3項,另外承擔86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100餘項,發表SCI 收錄論文200餘篇,目前在研項目經費1000餘萬,在高性能碳納米管電子/光電子器件,碳基無摻雜CMOS電路,單元納米結構的原位加工、操縱和物性測量,螺旋氧化鈦納米管的結構模型及形成機理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進展。

人員結構

所 長:彭練矛 教授(長江特聘教授、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
副所長:陳 清 教授(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張志勇 副教授
成 員:徐洪起 教授(千人計畫)、侯士敏 教授、張耿民 教授、梁學磊 教授、葉安培 教授、張剛 研究員(百人計畫)、戴恩光 副教授、申自勇 副教授、王晶雲 副教授、許勝勇 副教授、葉林輝 副教授、刑英傑 副教授、孫文濤 副教授、郭等柱 副研究員、潘華勇 副研究員、廖建輝 副研究員、王勝 助理研究員、高 崧 講師、岳雙林 工程師
研究所現有在職固定人員22人,其中教授8人(含長江特聘教授1人,千人計畫教授1人),副教授11人,中級職稱3人。現有在讀博士和碩士研究生共40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