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工學院航空航天工程系

北京大學工學院航空航天工程系

北京大學工學院航空航天工程系成立於2010年5月。是國內知名的航空航天教學機構之一。航空航天工程系的前身是2006年成立的力學與空天技術系和2008年北京大學工學院建立的航空航天工程專業。目前,航空航天工程系設立了“航空航天工程”專業本科-碩士-博士三個層次的人才培養體系,並正在籌備開設飛行器工程博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京大學工學院航空航天工程系
  • 英文名:Department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PKU
  • 簡稱:北大航空航天系
  • 創辦時間:2010年11月
  • 類別:公立大學
  • 學校類型:理工
  • 屬性:211工程,985工程
  • 所屬地區:中國北京
  • 現任校長:北大航空航天系系主任李存標
  • 知名校友:黃琳、吳大觀、李榥
  • 主管部門:教育部
  • 碩士點:2
  • 博士點:1
  • 專職院士:4
  • 國家重點學科:1
  • 本科專業:航空航天工程
  • 培養方向:4個
  • 研究中心:5個
  • 工程博士:飛行器工程
  • 博士點:航空航天工程
歷史背景,發展概況,研究機構,航空航天合作,特色,系主任,師資力量,黃琳,李存標,陳正,程承旗,方岱寧,黃迅,劉才山,史一蓬,鄭殿峰,濮國梁,吳介之,肖左利,周超,專業課程設定,研究方向,傑出人才引進,發展戰略研討,

歷史背景

北京大學的航空航天方向的科研活動可追溯到上個世紀40年代,當時的北京大學工學院機械系在工學院院長馬大猷教授、機械系系主任寧榥教授等的支持下,吳大觀等在北大工學院開設了航空發動機設計、發動機齒輪設計、機械原理和工程畫(機械製圖)等航空航天類課程,培養航空人才。1948年,在北京大學工學院院長馬大猷的多次函電邀請下,王俊奎到北京大學工學院擔任了機械系教授和系主任,講授結構力學等航空航天課程。此後,經過數十年的薪火傳承,北大在航空航天領域的研究弦歌不絕。
1999年4月,北京大學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貫徹“共建、調整、合作、合併”的高等教育體制改革方針,充分發揮北大文理學科和北航工程技術學科的優勢,成立了北京大學工程研究院。北大工程研究院設在北航,接受北大和北航的雙重領導。2004年,在黃琳院士的主持下,北京大學航空航天動力學與控制實驗室正式成立。兩個機構的成立拉開了大規模進軍航空航天領域大幕。
工學院自2005年重建以來,一直在學科建設和科研發展方面不斷進取。2006年,原力學與工程科學系併入工學院,更名為力學與空天技術系,實現了工學院的發展壯大。2008年,工學院在力學與空天技術系開設了“航空航天工程”本科專業。關於航空航天工程系的建設,工學院自重建之初就開始籌劃,並進行了全國調研,與學校多次論證,得到了學校支持,2010年5月,在學校與學院各老師的努力下,航空航天工程系終於得以成立。

發展概況

2010年11月17日,北京大學工學院正式成立航空航天工程系,李存標教授任系主任。至此,北京大學工學院已擁有力學與空天技術系、能源與資源工程系、生物醫學工程系、先進材料與納米技術系、工業工程與管理系、航空航天工程系等六個系。
為適應國家航空航天事業高速發展的需求,發揮北京大學在基礎科學研究方面的雄厚資源,為航空航天及相關領域培養和輸送具有堅實基礎和寬廣視野的高素質人才,北京大學工學院於2008年建立了航空航天工程專業,並自2009年開始招收本科學生。2010年,航空航天工程系正式成立。2013年11月,北京大學正式設立“航空航天工程”博士點。
本科生參觀中國科學技術館本科生參觀中國科學技術館
航空航天工程系現有教職工19人,其中院士4名,千人計畫學者2名,長江學者2名,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名,教授10名,副教授1名,兼職教授4名,研究員3名,高級工程師1名,均有博士學位及為博士生導師,絕大多數教師具有海外留學研究背景。正在建設5個研究中心:航空航天材料研究中心、渦扇發動機研究中心、航空航天控制和信息中心、高超中心、飛行器中心。
工學院航空航天工程專業的定位是“理科基礎、工科取向”。強調學生要具有高於一般工科同類專業的堅實的數學、物理和力學基礎,同時也要具有廣博的工學和航空航天專業知識,了解行業的發展動態、理論前沿和技術變革,能成為航空航天領域具有全局視野和創新精神的領軍人才。
2011年4月30日,航空航天工程系發展戰略研討會在北京密雲水庫賓館舉行。與會者圍繞航空航天工程系的五年發展戰略規劃,從教學、科研兩個角度展開了熱烈的討論,並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
2012年6月,北京大學首批航空航天工程專業學生畢業,這是北京大學工學院建立航空航天工程專業以來的首批本科畢業生。
2013年6月,航空航天工程系申報“航空航天工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點,接受專家組成員的評議,專家組評議結論是“一致同意北京大學自主設定目錄外航空航天工程二級學科點”。

研究機構

北京大學工學院目前擁有航空航天研究所、湍流與複雜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航空航天動力學與控制實驗室、等一批優秀的實驗室,從事著發動機推進、航空航天材料、飛行器外形設計、非線性系統與控制、複雜力學系統控制、太空飛行器動力學控制、飛行器導航與控制、飛行器控制系統仿真、衝擊動力學、機器人控制、智慧型控制、多智慧型群體動力學與控制等近20個研究方向的一系列重點研究。
北京大學航空航天動力學與控制實驗室北京大學航空航天動力學與控制實驗室
工學院目前承擔著工信部大飛機工程、科技部973項目和總裝重大科研項目等航空航天領域的一批重大項目,這些項目的科研成果不僅在國際上產生著重要的影響,也為我國的航空航天事業起著有力的支撐作用。北京大學還有一系列航空航天研究機構:
1、北京大學工學院力學與空天技術系
2、北京大學航空航天動力學與控制實驗室
3、北京大學先進技術研究院空天信息工程研究中心
4、北京大學先進技術研究院空天智慧型系統研究中心
5、北京大學工程研究院(北京大學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1999年聯合設立,位置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內)
6、北京大學工學院航空航天研究所
此外,北京大學還在波音公司的扶持下,設立了北京大學航空俱樂部。

航空航天合作

北京大學工學院與空中客車(Airbus)等有密切合作。2008年 4月18日上午,空中客車(Airbus)研究合作部部長Dale KING來訪北大。工學院副院長兼力學與空天技術系主任蘇先樾教授、航空航天研究所副所長王健平教授、湍流與複雜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李存標教授接待了來訪客人。在參觀了低速風洞、水洞和爆轟推進實驗設備後,王健平教授介紹了航空航天的研究情況。雙方對各自的成就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並就北大與空客的合作交換了意見。
北京大學工學院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五院)總裝與環境工程部雙方同意籌建總環部和北大工學院聯合實驗室;合作重點在動力學和空間碎片這兩個領域中開展,空間碎片專題由龔自正教授(總環部)和劉凱欣教授(北大)負責組織,動力學專題由樊世超副主任(總環部)和陳璞教授(北大)負責組織;針對動力學和空間碎片這兩個專題共同申請國家的項目;根據總環部提出在動力學和碎片方向急需解決的問題,確定開展研究的具體課題,共同進行研究。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總裝與環境工程部,是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從事空間飛行器總裝、空間環境和力學環境以及可靠性試驗、空間飛行器環境模擬設備和環境試驗方法研究、空間飛行器用電子元器件質量保證以及小型總裝測試的專業性機構。擁有國內最大最先進的大型空間環境模擬設備及系列配套的中小型熱真空容器,無油超真空設備,還有系列電動振動台和液壓振動台,聲學試驗設備,爆炸分離試驗裝置,小型、中型和大型離心機,衝擊試驗台。為各類衛星零部件和整星進行振動、噪聲、模態等動力學試驗。能為各類衛星進行整星熱控制和熱真空試驗。是具有國際一流水平的空間技術研製生產中心。

特色

1、以湍流為基礎的空氣動力學。目前,湍流是航空航天工程研究的關鍵瓶頸之一,這也使得我們有機會介入到國家的航空航天工程,如大飛機項目,國防重大專項和973項目,都已經利用了我們湍流研究的優勢,圍繞國家重大航空航天裝備研製的目標開展研究;
2、控制和通信。隨著控制理論的發展,線性控制已經不能滿足航空航天工程的需要,黃琳院士長期領導的關於飛行控制的研究,抓住智慧型控制、非線性控制等控制理論的前沿問題介入航空航天領域。
3、航空航天材料與結構研究。工學院有一批老師在航空航天材料與結構的輕量化設計理論、製備方法、性能表征和無損檢測和結構穩定性和多功能一體化方法具備較強的研究實力和條件。

系主任

北京大學工學院航空航天工程系系主任
北京大學工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李存標李存標
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
教育經歷
1984年畢業於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獲學士學位;
1990年畢業於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獲碩士學位。
1995年畢業於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獲博士學位
研究領域:
流體力學、實驗流體力學
背景資料
1998年在中國科學院大氣所大氣邊界層物理大氣化學國家實驗室完成博士後研究並升為副研究員。1984-1987 在瀋陽空氣 動力學研究所工作, 1998為清華大學流體力學教研室副教授。2001年調入北京大學湍流國家重點實驗室工作,2001年任北京大學教授,並成為博士生導師。2003年11月至2004年3月為Johns Hopkins大學訪問教授,2005年11月至2006年2月訪問香港大學。
課題研究:
長期在國內致力於流體力學的實驗研究,1987-1990年從事高超音速激波和湍流邊界層干擾的研究。1990年至今從事轉捩和湍流的研究,其中1996-1998和Kachanov合作進行邊界層轉捩研究。在可壓縮流動和不可壓縮流動的研究中均取得進展,特別是在邊界層轉捩這一歷經百年的重大科學問題上獲得基本結果,建立了壁湍流產生的一般框架。被認為是國際上本領域最前沿的學者之一
學術交流:
先後應IUTAM等國際組織,劍橋大學等學術機構邀請做特邀和邀請報告20多次。被邀請擔任2005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hysics of Fluids會議和2006中日雙邊湍流研討會共同主席。

師資力量

黃琳

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航空航天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一直從事系統穩定性與控制理論方面的研究工作,在人才培養上做出了突出貢獻,培養的研究生中有不少已成長為國內外知名學者。目前研究興趣在航空航天中複雜運動控制、非線性力學系統的總體特性及其控制等。
研究領域:航空航天中複雜運動控制、穩定性理論與控制理論

李存標

北京大學工學院航空航天工程系系主任,教授,博導
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
研究領域:1.流體力學
2.實驗流體力學
3.高超音速激波和湍流邊界層干擾的研究

陳正

北京大學工學院 航空航天工程系 特聘研究員、博導
教育經歷:
2003年9月至2008年12月,普林斯頓大學, 機械與航空工程系
博士 專業: 燃燒與能源
2001年9月至2003年7月,清華大學,工程力學系
碩士 專業: 流體力學
1997年9月至2001年7月,清華大學,工程力學系
學士 專業: 工程熱物理
研究領域:
1, 化學反應流的多尺度數值模擬 ;
2,電漿助燃技術;
3,推進燃料、替代燃料、生物燃料的燃燒特性研究;
4,極限(超音速、高溫高壓、微重力、近燃燒極限等)燃燒現象。

程承旗

北京大學工學院航空航天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工學院航空航天信息工程研究所所長
北京大學工學院航空航天工程系
北京大學先進技術研究院副院長
教育經歷:
學士: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1978-1982年)
碩士: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1982-1985年)
博士: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系(1985-1989年)
帶領的團隊主要致力於空間信息的組織理論與方法研究,主要涉及全球空間信息的共享組織、存儲組織與服務組織等套用研究。空間信息組織貫穿空間信息的獲取、處理、存儲和分發套用等整個流程,其主要任務包括空間信息分類、空間信息編碼、存儲資源分配、空間信息索引、結構化表達及套用服務體系創建等工作。近幾年重點研究聚焦在基於地球剖分理論的空間信息組織框架,以及相應的空間信息分塊標準、編碼模型、存儲模型、計算與分發模型,及表達模型。
研究領域:航空航天信息工程、地理信息工程

方岱寧

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 國家傑出青年基金和教育部跨世紀人才基金獲得者,北京大學工學院副院長,北大億通多功能結構輕量化技術與裝備保障研究所所長,清華大學【套用力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
北京大學工學院航空航天工程系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近空間飛行器的關鍵基礎科學問題》重大研究計畫專家組副組長,國家大飛機專家諮詢組成員。NSFC“十一五”《力學學科發展研究報告》調研組組長,中國力學學會“力學學科發展”調研組副組長,2011-2020年我國力學學科發展戰略研究調研秘書組組長。
研究領域:
在電磁固體力學與智慧型材料與結構力學、先進材料的多功能設計與強韌化原理、輕量化結構技術與裝備保障等方面開展研究工作。

黃迅

北京大學工學院航空航天工程系特聘研究員
AIAA Senior Member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eroacoustics編委
北京大學工學院航空航天工程系
北京大學工學院航空航天工程系實時控制與信號處理實驗室負責人
主要教育經歷:
2003-2006 英國南安普敦大學航空航天系 博士
1999-2002 清華大學自動化系 碩士
:1995-1999 西北工業大學航天學院 學士
研究領域1. 實時控制與信號處理;
2. 電漿 (plasma actuators)及流體控制套用 (flow control);
3. 航空聲學 (aeroacoustics)和安靜飛機設計

劉才山

北京大學工學院航空航天工程系教授, 博士生導師教育經歷:
北京大學工學院航空航天工程系
1986年山東建築大學學士; 1989年東南大學碩士; 1997年天津大學博士; 1998-2000年,北京大學力學系博士後
從實驗和理論方面證實了1872年法國科學家Painleve, P. 提出的Painleve疑難問題;提出了多點碰撞動力學理論,並首次建立了相應的衝量分配定律;提出了考慮摩擦作用的變結構動力學分析框架和相關算法; 發展了一維散體介質衝量波函式的理論描述;發展了一類關節間隙引起的非協調接觸模型;部分研究成果在航天工程中得到初步套用。
研究領域:1. 碰撞/接觸與摩擦
2. 剛體動力學中的奇異性問題
3. 變結構與多體系統動力學
4. 複雜系統動力學
5. 航天工程套用:空間大型伸展繩繫結構;月壤動力學分析;空間飛行器著陸穩定性分析;空間飛行器對接技術; 空間飛行器間隙問題

史一蓬

北京大學工學院航空航天工程系副教授
北京大學工學院航空航天工程系
教育經歷:
2001年獲復旦大學數學研究所套用數學博士學位
研究領域:流體力學,套用數學

鄭殿峰


2005年1月——2008年1月,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博士生
2008年1月—2009年1月,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博士後
2009年2月,北京大學工學院航空航天工程系特聘研究員

濮國梁


博士,航空航天工程系副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空天信息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國地理信息系統協會GIS工程與套用專業委員會秘書長。
主要從事空天信息工程、遙感圖像處理等方向的學術研究,近年來主持和參加了多項國家級科研項目。2003年,在國家863支持下,完成岷江上游生態環境遙感監測與評價課題研究,獲四川省科技進步三等獎。2005年,完成國家863重大專項SIMUS系統的工程設計與實施,獲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2006年作為863航空航天技術領域某重點課題總體論證組成員,參加了臨近空間某系統的綜合論證,並主持完成了某終端技術課題研究。2007年主持並完成了臨近空間某終端系統的總體設計和樣機研製。2008年作為總體論證組成員,完成國家973重大基礎研究項目的論證,並任某二級課題負責人。

吳介之

1966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碩士。曾任中國航空研究院工程師、副研究員(1986)、研究員(1987)。1980-1982 為美國明尼蘇達大學訪問學者,1986年起迄今為美國田納西大學空間研究院訪問學者、研究教授,1999年起為北京大學湍流與複雜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北京大學工學院特聘教授。中國科技大學、天津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解放軍理工大學等校兼職教授。
北京大學工學院航空航天工程系
與中國科大研究生院馬暉揚教授和北京大學團流域複雜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客座教授周明德教授歷時十年心血撰寫的宏篇巨著《Vorticity and Vortex Dynamics》
研究領域:渦動力學;
空氣動力學理論基礎;
工程技術複雜內外流動診斷與反設計;
波-渦相互作用與流動控制;
湍流的渦動力學機理

肖左利

北京大學工學院航空航天工程系特聘研究員,博導教育經歷
北京大學工學院航空航天工程系
03/01-08/08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 機械工程 博士
01/08-02/12 南加州大學 航空工程 碩士
98/09-01/06 天津大學 流體力學 碩士
94/09-98/07 天津大學 工程力學 學士
研究領域:湍流及其數值研究計算流體力學與並行計算直接數值模擬湍流模式與大渦模擬

周超

北京大學工學院航空航天工程系特聘研究員,博導
北京大學工學院航空航天工程系
教育經歷:
2006年 - 2010年 英國劍橋大學機械工程系,Whittle實驗室,渦輪機械專業,博士
2003年 - 2006年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能源與動力學院工程熱物理 碩士
1999年 - 2003年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能源與動力學院 熱能與動力工程 學士
曾參與了英國羅羅公司大型民用航空發動機核心機高壓渦輪的研發工作。採用了實驗、數值模擬和理論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核心機高壓渦輪葉尖泄漏流的空氣動力學性能和傳熱學性能。已有兩篇第一作者論文被該領域著名的期刊Journal of Turbomachinery錄用。基於對葉尖泄露流氣動性能機理的研究,提出了對葉尖進行最佳化設計的方案。
研究領域:1.航空發動機中氣動熱問題
2.渦輪機械中空氣動力學和傳熱學問題

專業課程設定

航空航天工程系目前設立的學科點有:
本科:航空航天工程
碩士點:力學系統與控制、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
博士點:力學系統與控制
博士後:力學一級學科博士後流動站,航空航天動力學與控制方向博士後。

研究方向

北京大學工學院航空航天工程系目前有四個方向:
1、飛行器設計;
2、通信和控制;
3、材料與結構;
4、內外流空氣動力學

傑出人才引進

北京大學工學院航空航天工程系定於2010年5月成立,它的定位和發展目標是:利用北京大學文理醫工綜合基礎,根據國家迫切需要的重大基礎問題和關鍵高技術問題,開展具有深層次、前瞻性、探索性和創新性的研究,培養能攻克中國航空航天重大基礎研究難題的高層次人才。擬在如下幾個方向上向全球招聘學術帶頭人和教學與科研骨幹: 推進技術
制導控制與通信
航空航天材料與結構
新型飛行器設計
空氣動力學
每個方向擬聘1—2名學術帶頭人, 3—5名學術骨幹。工學院將提供有競爭力的待遇和啟動經費。

發展戰略研討

2011年4月30日,航空航天工程系發展戰略研討會在北京密雲水庫賓館舉行。北京大學研究生院院長、工學院院長陳十一教授,黃琳院士,工學院副院長方岱寧教授,美國Arizona 大學周明德教授, 航空航天工程系主任李存標教授,湍流與複雜系統國家重點試驗室副主任劉凱欣教授等及航空航天工程系的老師參加了此次會議並做了相關發言。
陳十一院長充分肯定了航空航天工程系成立的必要性及長遠意義,他強調,該系的成立為工學院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機會。同時,陳院長也對航空航天工程系的長遠發展寄予了很大期望,他鼓勵航空航天工程系能夠做出自己的特色,培養出一批航空航天領域的領軍人物,引領航空航天學科的發展。黃琳院士指出,航空航天工程系在今後發展中需有戰略性眼光,即一不求大,二不求全,三不隨波逐流,力爭在國內的航空航天領域做出北大特色,填補該領域的發展空白,形成獨特優勢。 方岱寧副院長作了題為“航空航天輕量化多功能材料與結構”的主題發言,強調要立足現實,堅持基礎,展望未來,制定切實可行的目標,以現有基礎為主,突出特色。
北京大學工學院航空航天工程系
李存標教授系統介紹了航空航天工程系未來五年的發展戰略及目標:堅持一個中心,培養兩種能力,採取三種措施,完善四個學科方向,建設五個研究中心。即以國家需求的牽引為中心,形成國內強勢研究能力和完善的教學能力。他強調一流人才的引進和成長是關鍵,科學平台的建設是基礎,國家需要和學校的支持是保障。完善四個學科的建設包括航空航天材料、航空航天控制和信息、航空發動機和高速空氣動力學和新型飛行器設計。建設五個研究中心即航空航天材料研究中心、渦扇發動機研究中心、航空航天控制和信息中心、高超中心、飛行器中心。團隊建設思路堅持國家需求與個人興趣相結合,形成年齡結構合理、引領國際學科前沿的梯隊結構。
黃迅老師作了題為“航空航天系教學工作”的報告。他結合目前的學生狀況和開課現狀,介紹了航空航天工程系本科教學大綱以及相關教學安排。程承旗老師、史一蓬老師和周超老師等也都圍繞航空航天工程系的教學以及科研建設分別作了補充發言。
在場的其他老師也紛紛暢所欲言,為航空航天工程系的建設納言建議,現場氣氛十分熱烈。此次航空航天工程系召開發展戰略研討會,為系裡下一步的發展指明了方向,明確了發展規劃和發展方針,意義重大。航空航天工程系將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逐漸成長並發展壯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