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軸線(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項目)

北京中軸線(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項目)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北京中軸線,是指北京自元大都明清北京城以來北京城市東西對稱布局建築物的對稱軸,北京市諸多其他建築物亦位於此條軸線上。明清北京城的中軸線南起永定門,北至鐘鼓樓,直線距離長約7.8公里。

上世紀九十年代,北京為連線城市中心和亞運村,在二環路鐘鼓樓橋引出鼓樓外大街,向北至三環後改名為北辰路,這條路成為北京中軸線的延伸,西邊建造中華民族園,東邊則是國家奧林匹克體育中心

北京申奧成功後,中軸線再次向北延長,成為奧林匹克公園的軸線。東邊建造國家體育場(鳥巢),西邊則是國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再向北,穿過奧林匹克公園,到達奧林匹克森林公園,該公園中間的仰山奧海均在中軸線上。

2018年7月,北京中軸線申遺已確定天安門等14處遺產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京中軸線
  • 外文名:The Central Axis of Beijing
  • 始建明朝
  • 穿過景點:正陽門、紫禁城、景山等
  • 東西中軸線:長安街
軸線,背景,起源,布局,發展歷程,元朝,明清,新中國,對稱特點,文化內涵,文化象徵,皇權象徵,九五之尊,九州,冀州,五服,中央思想,中心朝向,歷史溯源,引子,確認,中心點,中軸線,南北中軸線,東西中軸線,偏向之謎,非正南正北,特色,王者之軸,道路,申遺計畫,

軸線

背景

古代北京城市建設中最突出的成就,是北京以宮城為中心的向心式格局和自永定門到鐘樓長7.8公里的城市中軸線,這是世界城市建設歷史上最傑出的城市設計範例之一。中國建築大師梁思成曾讚美這條中軸線是“一根長達八公里,全世界最長,也最偉大的南北中軸線穿過全城。北京獨有的壯美秩序就由這條中軸的建立而產生;前後起伏、左右對稱的體形或空間的分配都是以這中軸線為依據的;氣魄之雄偉就在這個南北引伸、一貫到底的規模”。

起源

元代,中軸線正式形成,位置在今舊鼓樓大街的中心線及其向南的延伸線,越過太液池東岸的宮城中央,到了明代,統治者將北京中軸線向東移動了150米,最終形成現在的格局。
元大都時期的中軸線元大都時期的中軸線
建立中軸線,目的是為強調封建帝王的中心地位,正如中國之名,意為“世界中央之國”一樣。城市總體布局以中軸線為中心,左面為太廟,右面為社稷壇;前面是朝廷,後面為市場,即“左祖右社”、“前朝後市”,因此在城市布局上成為世界上最輝煌的城市之一。

布局

北京中軸線南起外城永定門,經內城正陽門中華門天安門端門午門太和門,穿過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宮坤寧宮神武門,越過萬歲山萬春亭壽皇殿鼓樓,直抵鐘樓的中心點。這條中軸線連著四重城,即外城內城皇城紫禁城,好似北京城的脊樑,鮮明地突出了九重宮闕的位置,體現封建帝王居天下之中“唯我獨尊”的思想。
北京中軸線

發展歷程

元朝

北京中軸線是自元代至今以來北京城市東西對稱建築的對稱軸,北京市諸多建築亦位於此條軸線上。
北京中軸線
在元代,元大都城牆即為左右對稱,南邊正門麗正門即在中軸線上。皇城坐落在中軸線上,也是左右對稱的。
但自皇城以北,中軸線向西偏斜2°。在這個偏斜中軸線上的地安門向西偏離子午線200多米,而元大都的鐘鼓樓已向西偏離子午線近300米。這個偏斜的中軸線順延270餘公里後,即為忽必烈入主中原前的國都元上都(今錫林郭勒正藍旗兆奈曼蘇默)。

明清

除西直門以北城牆的一角外,明清北京城基本按元代的中軸線對稱(從衛星地圖上看北京故宮可以明顯發現其西斜),但北部偏斜的中軸線被矯正過來。
明清北京城的中軸線上建築從南往北依次為,永定門箭樓(1957年拆除)、永定門城樓(1957年拆除,2005年重建)、天橋(1934年拆除)、正陽橋坊(五牌樓)、正陽門(前門)箭樓,正陽門城樓、中華門(明稱大明門,清稱大清門,民國時改為中華門,1954年拆除)、天安門端門午門太和門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門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坤寧門御花園欽安殿順貞門神武門、北上門(1956年拆除)、景山門、綺望樓萬春亭、壽皇門、壽皇殿地安門(1954年拆除)、萬寧橋、鼓樓和鐘樓。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