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膿性潰瘍

化膿性潰瘍是指傷口化膿,難以治癒,既痛又臭,苦不堪言,中醫治療以外敷法為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化膿性潰瘍
  • 類別:中醫基礎術語
解讀,中醫套用,

解讀

化膿性潰瘍是外科常見病。其特點是久治難愈,或雖經收口,每易因損傷等外因而復發。例如軟組織骨關節癰疽或外傷感染化膿壞死,燒灼燙傷遺爛,局限性膿皮病,蟲獸咬傷潰爛等。

中醫套用

一、“化膿性潰瘍”外用方舉例:
1、鮮馬齒莧300克,洗淨,搗爛,加水1000毫升,煮沸,候溫後外敷患處,過數小時後再用搗爛鮮馬齒莧200克,重敷1次,每日1次。
2、地瓜粉適量,用花生油、冰片少許,攪拌成糊狀。洗淨瘡口後,取藥糊外塗患處,紗布固定,隔日或每日換藥1次,連用半個月。
3、鮮馬齒莧300g,洗淨,搗爛,加水1000mL,煮沸,候溫,外敷患處,隔天1次。花生油、地瓜粉各適量,冰片少許,攪拌成糊,備用。清洗、消毒創口後,外敷患處。每天或隔天1次,連用半月。
4、生地骨皮10克研成細末,另取生地骨皮10克放入砂鍋文火炒至黃色,涼後研末,生熟兩種地骨皮末分別裝瓶內高壓消毒30分鐘,出鍋後密封備用。可單用熟地骨皮末,常規消毒後將藥末撤於患處,無菌紗布包紮,48小時換藥1次。若潰瘍深、膿液多或引流不暢者,可先用生地骨皮末,常規消毒後將藥末均勻撒在凡士林油紗條上面,投入傷口內,無菌紗布覆蓋,24小時換藥1次。待潰瘍內膿液消失後可改用熟地骨皮末,用法同前。
5、濕敷合劑,主藥為黃連、黃柏、苦參、生大黃、炙乳沒,用量根據病損面積大小、病情輕重、瘡面情形不同而定。紅腫明顯有較多膿液加野菊花、地丁草,水皰滲液多者加雲苓皮、大腹皮;氣味腐臭流黃綠濁膿加艾葉、薄荷,壞死或痂物多加皂角刺、白芷。瘡面紫暗加桂枝,疼痛劇烈或有明顯出血重用乳沒。屬燒燙傷加生地榆。加水煎煮2次,濾渣取液,將製成紗布浸透平敷並略超出病損上5層左右,外用繃帶輕扎,12-24或24-48小時換敷料1次,滲出或膿腐多則每日2-3次。
6、血竭生肌散,治療方法方藥組成:石膏、輕粉、赤石脂各30克,血竭39克,龍骨、乳香、樟腦各9克,黃丹、麝香各6克。上方研末過篩密封備用。換藥時先用公英、甘草、當歸、白芷等份水煎外洗傷口,然後把生肌散外敷於瘡面,紗布包紮,隔日一換。
二、“化膿性潰瘍”內服方舉例:
1、蒲公英15g,甘草3g,加水500mL,煮沸,取汁,加綠茶1g,蜂蜜15g,稍煮片刻,分3次溫服。
2、對年老體弱者、潰瘍久不收口者可適當配合服用六味地黃湯、十全大補湯、補中益氣湯等以提高機體抗病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