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感作用

“化感作用”(相生相剋,異株克生,他感,Allelopathy)。化感作用是植物生態學新的分支學科生態生化學(Ecological Biochemistry)研究內容的一部分。植物化感作用最開始的定義是指植物通過向環境釋放特定的次生物質從而對鄰近其它植物(含微生物及其自身)生長發育產生的有益和有害的影響。現在,植物化感作用研究事實上已擴展到以植物為中心的一切有機體及環境間通過化學物質為媒介的化學相互作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化感作用
  • 外文名:Allelopathy
  • 提出者:德國科學家H.Molish
  • 提出時間:1937年
化感作用,定義,途徑,套用,化感物質,

化感作用

定義

化感作用的英文為“Allelopathy”,它源於希臘語“Allelon(相互)”和“Pathos(損害、妨礙)”。植物化感作用的概念是由德國科學家H.Molish在1937年首先提出的,Molish將化感作用定義為:所有類型植物(含微生物)之間生物化學物質的相互作用。同時Molish指出,這種相互作用包括有害和有益兩個方面。20世紀70年代中期E.L.Rice根據H.Molish的定義和對植物化感作用的研究,認為:植物化感作用是指植物(含微生物)通過釋放化學物質到環境中而產生的對其他植物(含微生物)直接或間接的有害作用。Rice的定義中涉及了化感作用的物質是由植物所釋放的化學物質,並強調了化感作用的結果對其他植物或微生物是有害的。現在的研究表明,化感物質作用的對象不僅僅是其他植物,有時甚至是同種植物。而化感作用的結果不僅包括有害的,也包括一些相互促進的效果。因此,又有人把化感作用稱之為植物的相生相剋。
1984年Rice在《Allelopathy))第二版中,將化感作用較完整的意義定為:植物或微生物的代謝分泌物對環境中其他植物或微生物有利或不利的作用。這個定義現已被廣泛的接受。
化感物質(Allelochemical)是生物體內產生的非營養性物質,能影響其他植物生長、健康、行為或群體關係,化感物質是化感作用的媒介,主要是植物的次生代謝物質。植物化感作用的媒體是化學物質,被稱為“化感物質”(Allelochemical)。孔垂華[1]提到Allelochemical是指植物所產生的影響其他生物生長、行為和種群生物學的化學物質,不僅包括植物間的化學作用物質,也包括植物和動物間的化學作用物質,而且這些化學物質並沒有被要求必須進入環境,也可以在體內進行。現已發現,許多化感物質不僅對植物,而且對微生物、動物特別是昆蟲都有作用。

途徑

植物通常會通過莖,葉,根向空氣或土壤中揮發化學物質,一些腐爛的枝葉也不斷向環境釋放化學物質,這些物質對周圍植物的促進或是抑制的作用。

套用

化感作用在作物增產,森林撫育,病蟲害防治,生物複合群落等方面有重要的套用。

化感物質

化感作用是通過植物向環境中釋放化感物質來實現的。因此,化感物質(Allelochemical)在認識和評價植物化感作用中占據中心位置。化感物質都是植物的次生代謝物質,植物產生和釋放化感物質的理論基礎是植物的次生代謝。植物化感物質主要包括酚類、萜類、生物鹼等次生代謝物質。
化感物質外界環境中可引起生物生理、生態、行為反應的生物的代謝產物。例如抗生素、引誘劑信息素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