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地理異常

化學地理異常是指在一定地區,由於自然原因或人為原因使地表一些化學元素流失或濃集、缺乏或過剩的現象。以環境背景值為標準,化學元素含量明顯高於此值為元素濃集,明顯低於此值為元素流失。以生物最適營養含量為標準,化學元素含量高於生物最適營養含量的上限(最大允許含量)而引起生物中毒為元素過剩,低於生物最適營養含量的下限而引起生物患缺乏病為元素缺乏。化學地理異常隨時間推移而變化,特別是地理環境污染引起的化學地理異常。化學地理異常通常用數理統計和生物反應加以判斷。

自然原因引起的化學地理異常稱為自然化學地理異常或原生化學地理異常;人為原因引起的化學地理異常稱為人為化學地理異常或次生化學地理異常。化學地理異常按自然要素可以分為岩石化學地理異常、大氣化學地理異常、水化學地理異常、土壤化學地理異常、植物化學地理異常和動物化學地理異常等。由於自然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繫和相互作用,一種自然要素出現化學地理異常,往往同時引起其他自然要素的化學地理異常。例如,岩石化學地理異常的地區常常出現土壤、水、植物等的化學地理異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化學地理異常
成因類型
化學地理異常是在地質、地貌氣候水文土壤植物動物和人文等因素的綜合作用下形成的。按主導因素可以劃分如下化學地理異常的成因類型:
蒸發濃縮成因類型。在乾旱、半乾旱地區,由於蒸發濃縮作用,在地下水位高的地方,與生命有關的一些元素濃集於水土之中,形成元素過剩的化學地理異常。
② 礦床和礦化地層成因類型。近地表的礦床和礦化地層,經風化作用而形成元素富集的分散流和分散暈,形成元素過剩的化學地理異常。
③ 礦泉成因類型。有一些礦泉的有害元素含量高,污染泉口附近的水土,形成元素過剩的化學地理異常。
④ 生物積累成因類型。水土中某些元素(Se、Hg、Tl、Cd等)由於生物的富集作用而達到有毒水平,形成元素過剩的化學地理異常。
⑤ 濕潤山嶽成因類型。降水豐沛、岩石峋嶙的山嶽丘陵,有利於水遷移能力強的元素(如I、F等)的淋溶流失,形成元素缺乏的化學地理異常。
⑥ 沼澤泥炭成因類型。沼澤泥炭發育的地區,水土還原性強,有機物的礦質化作用弱,一些生命元素(I、Cu、Co、F、B、Se)的遷移能力下降,生物有效態含量降低,形成元素缺乏的化學地理異常。
⑦ 沙土成因類型。由於沙土對水分和營養元素的保持能力差,營養元素容易淋溶流失,形成元素缺乏的化學地理異常。
⑧ 高海拔成因類型。高海拔地區(大於3000米)空氣稀薄,氧氣含量低。從低海拔地區來的人以及引進的家畜會發生空氣缺氧所致的高山不適症和高山病。
⑨ 環境污染成因類型。工業廢氣、廢水、廢渣、農藥等污染大氣、水體、土壤,使植物、動物和人患污染病或造成潛在性危害,形成元素過剩的污染化學地理異常。
發現和評價化學地理異常是化學地理學研究的重要任務之一。化學地理異常對生物生存、人類健康產生有害影響,是農牧業生產的障礙因素。化學地理異常常是表生礦床的重要標誌。研究化學地理異常規律,對於尋找表生礦床、保護生態平衡和擬定環境保護決策有重要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