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防禦

動物防禦

動物的防禦行為是動物對付外來侵略、保衛自身的生存、或者對本族群中其他個體發出警戒而發出的行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動物防禦
  • 目的:保衛自身的生存
  • 行為:保護色、警戒色、擬態等
介紹,案例,壁虎,海龍,防禦技能,群體動物,人類,

介紹

動物對突如其來的侵犯者或對同類群的個體發出警戒而產生的活動;除保護色、警戒色、擬態等屬於動物的防禦行為外、動物依靠分泌物招引同種其他個體前來一起棲息、共同取食、攻擊外來侵犯,形成種群聚集,這也是動物的防禦行為。

案例

壁虎

當壁虎遇到敵人攻擊時,它的肌肉劇烈收縮,使尾巴斷落。剛斷落的尾巴由於神經沒有死,不停的動彈,這樣就可以用分身術保護自己逃掉。同時壁虎身體裡有一種激素,這種激素能再生尾巴。當壁虎尾巴斷了的時候,它就會分泌出這種激素使尾巴長出來。
壁虎壁虎

海龍

海龍屬於海馬科,以其身上覆蓋的繁多的葉狀物體作為偽裝。這種生物生活在澳大利亞平靜、冰冷的海水中這隻海龍很有可能是這些動物中最漂亮女士了。
海龍海龍
如在白蟻、蜜蜂、螞蟻等昆蟲組成的幾十萬隻的群體中,這種防禦行為取食、禦敵有重要意義。還有當群體中某一個體受到敵害攻擊時,它能發現一種特殊的化學信號物質,使同伴得到信號後,引起警覺或逃避,如1隻螞蟻體內有100~700微克的警告物質,傳遞的半徑是1~10毫米,2鐘內氣味就會擴散到被警告者,同時螞蟻攻擊敵害時分泌的螞蟻酸還能起對敵害的麻痹作用。
總之防禦行為是動物生存過程中演化出對生存與繁殖後代有利的抵禦不良理化因素和其他個體的侵害的行為,這些行為還包括隱伏生活、隱匿生活和展示警戒色等。如蚯蚓、鼴鼠大部分時間穴居,還有許多動物與周圍環境體色相同,或隨環境改變體色。還有的展示警戒色,警告捕食者。當然防禦還包括退避、逃遁(如羚羊被追逐時經常改變逃跑線路,以迷惑敵人)、恐嚇(臭鼬被追逼時不斷放出臭液)、假死(甲蟲、蜘蛛等利用捕食者只進食活獵物的特點,假死可以逃遁)和分散注意力,將敵人誘離主要攻擊目標的行為,有時犧牲自身不致命的部分,最常見的是壁虎的尾自切脫落,吸引捕食者的注意力。

防禦技能

群體動物

有些群體生活的生物,個體沒有足夠的防禦能力,它們需要組成群體來防衛。

人類

人類就有很多東西從自然界中學來的,人類已經把研究生物體的結構、功能和工作原理,獨立了一門新的學科,仿生學的問世開闢了獨特的技術發展道路,顯示了極強的生命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