勐海縣

勐海縣

勐海縣,位於雲南省西南部、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西部,地處東經99°56′- 100°41′、北緯21°28′-22°28′之間。東接景洪市,東北接思茅市,西北與瀾滄縣毗鄰,西和南與緬甸接壤。國境線長146.6公里。東西橫距77公里,南北縱距115公里,總面積5511平方公里,其中山區面積占93.45%,壩區面積占6.55%,最高海拔2429米,最低海拔535米。總人口331850人(2010年),政府駐地勐海鎮

勐海縣是聞名中外的“普洱茶” 的故鄉和中國產茶最早之地,有著1700年前的野生“茶樹王”以及星羅棋布的古茶樹群。四季適宜水稻生長,盛產優質米,自古有“滇南糧倉”之稱,是國家級糧食生產基地和糖料基地。

2018年9月29日,勐海縣經雲南省委、省政府研究,批准退出貧困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勐海縣
  • 行政區類別:縣
  • 所屬地區:中國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
  • 下轄地區:勐海鎮、打洛鎮等6鎮5鄉
  • 政府駐地:勐海鎮
  • 電話區號:0691
  • 郵政區碼:666200
  • 地理位置雲南省西南部、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西部
  • 面積:5511平方千米
  • 人口:331850人(2010年)
  • 氣候條件:熱帶、亞熱帶西南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曼短佛寺、中緬第一寨
  • 車牌代碼:雲K
  • 行政代碼:532822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貌,氣候,土壤,水文,自然資源,動植物,礦產,水利,人口民族,經濟,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教育,衛生,農田水利,交通運輸,郵電通信,城鎮建設,電力資源,民族文化,旅遊,綜述,景點介紹,

歷史沿革

公元前109年以前,今勐海為傣族聯盟國家“勐達光”(漢譯“哀牢國”)屬地
公元前109年,漢朝征服滇國及昆明、嶲等部族設益州郡,將勢力伸入“勐達光”(哀牢國)境內設縣(軍事據點),“勐達光”(哀牢國)忙於應付漢朝、放棄部分屬地;今勐海成為自由地。
公元69年,“勐達光”(哀牢國)歸附漢朝、其地置永昌郡,由漢朝派郡守與“詔達光”(哀牢王)共同治理;公元76年,“詔達光”(哀牢王)與漢朝郡守發生矛盾、起兵反漢,漢朝軍隊與“勐達光”軍隊多次激戰,部分傣族先民為躲避戰亂、遷至“勐達光”(永昌郡)南境與各種蠻族部落雜錯而居;今勐海得到進一步開發。
公元299年,晉朝所轄永昌郡不韋縣(今隆陽、施甸、昌寧等地)境內的傣族起兵反晉,永昌郡治由不韋縣遷至永壽縣(今鎮康、永德、耿馬、滄源等地),同時在永壽縣南部增設南涪縣(今西盟、瀾滄、孟連、勐海、景洪等地);今勐海屬永昌郡南涪縣。
公元420年,東晉滅亡,之後的宋(南朝)、齊(南朝)、梁(南朝)等中國內地王朝逐步退出雲南高原,陳(南朝)代梁(南朝)後,中國內地王朝徹底放棄雲南高原;今勐海的傣族先民以“勐”(盆地)為單位、各自形成獨立小邦。
公元738年,“勐舍”(巍山盆地)傣族入主洱海盆地建立“勐舍龍”(漢譯“南詔國”);公元765年,“勐舍龍”(南詔國)在“勐谷”(景東盆地)設銀生節度、統轄“勐谷”及其以南地區,“領有銀生城、開南城、威遠城、奉逸城、利潤城、茫乃道、柳追和城、撲敗、通遺川、河普川、大銀孔等地”;今勐海屬銀生節度茫乃道。
公元902年,“勐舍龍”(南詔國)政權被漢裔權臣篡奪,“勐舍龍”的傣族貴胄被迫帶著家眷、奴僕遷離洱海盆地,有一部分經“勐舍”、“勐谷”等地遷至“勐舍龍”南境;今勐海的傣族人口得到增加。
公元937年,前“勐舍龍”(南詔國)通海節度使段思平入主洱海盆地建立大理國,沿“勐舍龍”舊制在“勐谷”設銀生節度;公元1096年,大理國廢節度、都督等軍事轄區,調整為八府、四郡、四鎮;今勐海先屬銀生節度、後屬威楚府。
公元1180年,“勐谷”的傣族王子詔真率所屬軍民民南下、驅趕北上的孟高棉勢力,將原孟高棉勢力控制下的傣族“勐”(邦)統一起來、建立聯盟國家“勐泐”(漢譯“景隴國”);今勐海縣境屬“勐泐”(景隴國)。
公元1292年,元朝遠征“勐庸”(漢譯“八百媳婦國”或“蘭納國”)途中滅“勐泐”(景隴國);公元1296年,元朝在“勐泐”設車裡軍民總管府;今勐海縣境屬車裡路軍民總管府。
公元1382年,“勐泐”(景隴國)歸順明朝、其地設車裡軍民府;公元1384年,車裡軍民府改為車裡軍民宣慰司;今勐海縣境屬車裡軍民宣慰司。
公元1570年,車裡軍民宣慰使召應勐將轄區劃分為12個“版納”(行政區);今勐海縣境設4個“版納”、分屬車裡軍民宣慰司。
公元1659年,清軍攻下雲南,仍置車裡軍民宣慰司;今勐海縣境設4個“版納”、分屬車裡軍民宣慰司。
公元1661年,車裡軍民宣慰司之下增設一級土官(由朝廷認定、歸宣慰使管轄);今勐海縣境設九個土官轄區(傣語稱九個“勐”)、分屬車裡軍民宣慰司。
公元1913年,民國政府在車裡宣慰司地設普思沿邊行政總局、轄8個區行政分局;今勐海縣境為第2區行政分局(駐勐遮轄勐海縣西)和第3區行政分局(駐勐混轄勐海縣東)。
公元1925年,普思沿邊行政總局調整為普思殖邊督辦公署,分設8個區殖邊督辦分署;今勐海縣境為第2區殖邊督辦分署(駐勐遮、轄今勐海縣西)、第3區殖邊督辦分署(駐勐混、轄今勐海縣東)、第4區殖邊督辦分署(駐勐往、轄今勐海縣西北瀾滄縣東南)。
公元1927年,第2區殖邊督辦分署改設五福縣、第3區殖邊督辦分署改設佛海縣、第4區殖邊督辦分署改設臨江行政區;公元1929年,臨江行政區改設臨江設治局(後改寧江設治局)。
公元1950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進入車裡宣慰司境;今勐海縣境的南嶠縣(原五福縣)、佛海縣、寧江設治局分別成立南嶠縣人民政府、佛海縣人民政府、寧江縣人民政府。
公元1953年1月,成立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區;今勐海縣境的佛海縣、南嶠縣、寧江縣勐阿區和勐旺區劃入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區,調整為版納勐海、版納勐混、版納勐阿、版納西定、版納勐遮5個縣級版納。
公元1957年12月,版納勐遮、版納西定合併為版納勐遮,版納勐海、版納勐混、版納勐阿合併為版納勐海。
公元1958年7月,版納勐遮、版納勐海合併為勐海縣。
公元2004年,西定哈尼族鄉、巴達哈尼族布朗族鄉合併為西定哈尼族布朗族鄉;勐海縣轄2鎮11鄉。

行政區劃

勐海縣轄6個鎮(勐海鎮、打洛鎮、勐遮鎮、勐混鎮、勐滿鎮、勐阿鎮),5個鄉(勐宋鄉、勐往鄉、格朗和哈尼族鄉、布朗山布朗族鄉、西定哈尼族布朗族鄉),4個居民委員會,85個村民委員會,888個自然村,937個村民小組。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勐海縣位於雲南省西南部、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西部,地處東經99°56’~100°41’、北緯21°28’~22°28’之間。東接景洪市,東北接思茅市,西北與瀾滄縣毗鄰,西和南與緬甸接壤。國境線長146.6公里。東西最長橫距77公里,南北最大縱距115公里,總面積5511平方公里,其中山區面積占93.45%,壩區面積占6.55%。縣城勐海鎮距省會昆明776公里,距州府景洪40公里
勐海縣

地貌

勐海縣地處橫斷山系縱谷區南段,怒江山脈向南延伸的余脈部。境內地勢四周高峻,中部平緩,山峰、丘陵、平壩相互交錯。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四周高峻,中部平緩。最高點在縣境東部勐宋鄉的滑竹梁子主峰,海拔2429米,屬州內第一高峰。最低點為縣境西南的南桔河與南覽河交匯處,海拔535米。

氣候

勐海縣屬熱帶、亞熱帶西南季風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溫差小,日溫差大,依海拔高低可分為北熱帶、南亞熱帶、中亞熱帶氣候區。年平均氣溫18.7℃,年均日照2088小時,年均降雨量1341毫米,全年有霜期32天左右,霧多是勐海壩區的特點,平均每年霧日107.5~160.2天。
勐海縣可分為5個氣候區:
①北熱帶。為海拔低於750米的打洛、勐板、布朗山的南桔河兩岸河谷地區及勐往的勐往河和瀾滄江兩岸河谷地區。
②南亞熱帶暖夏暖冬區。為海拔750~1000米的勐滿、勐往壩區布朗山南桔河兩岸。
③南亞熱帶暖夏涼冬區。為海拔1000~1200米的勐海、勐遮、勐混、勐阿(包括納京、納丙)、勐往的糯東。
④南亞熱帶涼夏暖冬區。為海拔1200~1500米的勐阿的賀建,勐往的壩散,勐宋的曼邁、曼方、曼金,格朗和的黑龍潭、南糯山,西定的曼馬、南弄,巴達的新曼佤、曼皮、曼邁、章朗和勐岡全境。
⑥中亞熱帶區。為海拔1500~2000米的西定、巴達、格朗和、勐宋4個鄉的大部分地區及勐滿的東南至東北面。

土壤

勐海縣境內土壤分7個土類、18個亞類、52個土屬、85個土種,各類土壤隨海拔高低垂直分布。海拔600~800米以內的屬磚紅壤;海拔800~1500米的屬磚紅壤性紅壤(赤紅壤),分布在低山和中山地區;海拔1500~2400米的屬紅壤土類,分布於山的中部或山頂平緩地;水稻土主要分布於海拔600~1500米之間的壩區,共有47.7萬畝。

水文

勐海縣境內河網密布,水資源豐富,主要來自地表徑流和地下徑流,河水多為降水補給性河流。境內地表水年平均徑流深540.7毫米,年平均徑流總量為29.46億立方米;地下水主要分布在地表層、根系層和基岩裂隙層,主要來源於雨季部分雨量下滲補給,地下水年平均徑流深340毫米,年平均徑流總量為15.59億立方米,為地表水的52.9%;另有境外客水4.99億立方米。水資源總量為50.04億立方米。境內流程2.5公里以上的常年河流159條,總流長1868公里,多為幼年期河流,屬瀾滄江水系,總集水面積5570平方公里,其中境內面積占98.9%。流域總面積4937平方公里。主要河流有:瀾滄江流沙河、南果河、勐往河、南覽河等。
瀾滄江風光瀾滄江風光

自然資源

動植物

勐海縣珍稀哺乳動物有象、野牛、虎、長臂猿、猴、熊等9目27科67種;鳥類有綠孔雀、犀鳥、喜鵲、烏鴉、畫眉、百靈鳥、白鷳、原雞、相思鳥等16目44科249種;爬行動物有巨蜥、穿山甲、蟒蛇等3目11科45種;昆蟲有蜂、蝶、蟬、蜈蚣等12目92科1136種。有國家重點保護植物29種;蔬菜30多種;水果20多種;花卉近100種;中藥材有大黃藤、黃姜、魚腥草等1000多種;可食野菜50多種。經濟價值較高的樟腦、咖啡、香料等產業正在培植開發。縣內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13.8萬畝。

礦產

勐海縣有礦產13種,礦點60多處。
鐵礦:主要分布在西定、南弄河、吉良等地,儲量約135萬噸。
鈦砂礦:主要分布在勐阿、勐往盆地,為伴生礦。
錳礦:主要分布在布朗山的章家、勐岡鄉。
錫礦:分布布朗山。
金礦:分布於勐滿、西定和勐混的打別、曼蚌、濃養。
獨居石礦:較為集中的有勐海、勐阿、勐康、勐往、勐遮及勐混等地。
煤礦:已發現煤礦點有大河溝、曼養、勐昂、格朗和、勐往等處。
粘土礦和石灰石礦:主要分布在勐混、勐遮、勐海等地。石灰石分布在西定、勐滿、布朗山等地。

水利

勐海縣總集水面積5511平方公里,年平均徑流總量為29.45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為15.59億立方米,為地表水的52.9%。水能蘊藏量116.88萬千瓦,開發利用潛力巨大。水域面積6.9萬畝,水利工程年供水量1.42億立方米,其中蓄水工程供水9560萬立方米,引水工程供水4600萬立方米。溫泉豐富,有高溫泉(60~100℃)4處、中溫泉(40~60℃)10處、低溫泉5處。

人口民族

勐海縣境內居住著傣族、哈尼族拉祜族布朗族、漢族、彝族、回族、佤族、白族、苗族、壯族、景頗族等25個民族,其中傣、哈尼、拉祜、布朗是本地的四大主體民族。
2007年,全縣總人口73846戶302943人,少數民族中,傣族117168人,占總人數的38.67%,哈尼族63231人,占20.87%,拉祜族39801人,占13.13%,布朗族32624人,占10.76%。
2010年,中國第六次人口普查,勐海縣總人口331850人。

經濟

新中國成立初期,勐海縣的經濟發展緩慢。2003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10.91億元;工農業總產值10.09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99億元;地方財政收入6477萬元;人均占有糧食526公斤;各項存款餘額16.3億元。
步行商業街步行商業街
2009年,勐海縣實現生產總值34.01億元,增長10.4%,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7.72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13.11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13.18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0.15億元。轄區財政總收入3.43億元,地方財政收入達1.58億元,增長74%;財政支出8.42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61億元。金融機構存款餘額32.08億元;貸款餘額14.53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903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346元。

第一產業

勐海縣是典型的農業縣,境內有耕地面積67.1萬畝,盛產稻穀、茶葉、蔗糖,被國家列為商品糧生產基地縣、茶葉出口基地縣、農業綜合開發示範區、電腦農業示範區、糖料生產基地縣和水稻機械化示範縣,被省列為優質稻基地縣、養牛綜合示範區、商品豬基地縣。
稻田稻田
1949年,勐海縣農業總產值2364萬元。1956年,開展和平協商土地改革和山區直接過渡,廢除封建領主制。1980年9月,勐海縣率先在全州推行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業總產值就達1.16萬元;糧食總產量9.77萬噸,平均畝產189公斤。90年代後,形成以糧、茶、蔗為骨幹產業,畜牧、水產、蔬菜、水果等全面提高。改革開放後的24年間,農業總產值連年以6.41%的平均速度增長。2003年,全縣農業總產值6.7億元,糧食麵積44.6萬畝。
2009年,勐海縣實現農業總產值13.1億元。累計發放退耕還林補貼、糧食直補、農資綜合補貼等支農惠農補貼4975萬元。落實糧食生產行政首長負責制,推廣超級雜交稻3萬畝、優質稻12萬畝,建立水稻高產創建示範2.12萬畝,完成糧食作物間套種示範4.8萬畝,輻射帶動7萬畝。糧豆種植面積達53.6萬畝,產量1.57億公斤。2008/2009榨季甘蔗入榨74.88萬噸,白糖產量9.51萬噸。新植茶園3415畝,低產茶園改造800畝,茶園總面積35.1萬畝,乾毛茶產量1.23萬噸。有機茶園認證1.1萬畝。種植漢麻2萬畝,收購乾麻皮1139噸。

第二產業

勐海縣工業以制茶、製糖為主。2009年,共有30家企業入駐園區,入園企業總投資3億元。七彩雲南慶灃祥茶葉股份公司投資1600萬元建成勐海七彩雲南茶廠,並與雲南省茶科所合作成立“普洱茶產品檢驗中心”,建成雲南首家普洱茶儲存陳化研究中心。實現工業總產值23.66億元,工業增加值完成11.97億元。
鑫海花園鑫海花園
國有及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實現工業總產值22.76億元;實現銷售產值18.73億元。
主要工業產品產量:蔗糖9.29萬噸;酒精9701千升;發電量37183萬度;精製茶19497噸;磚1141萬塊;澱粉1253噸;鐵合金5825噸;黃金316千克。
2009年,有茶葉初制所600多家,茶葉精製企業123家,註冊資金5461.5萬元,年生產加工能力3.36萬噸,其中有72家茶葉加工企業通過“QS”認證;生產精製茶1.95萬噸;實現茶葉工業產值8億元;茶葉企業上交稅收5000萬元。茶產業成為勐海縣的第一大產業和最大納稅產業。規模生產廠家有勐海茶廠、黎明茶廠、福海茶廠等10多家。
2009年,勐海縣實現工業總產值19.11億元。礦產業實現產值3.3億元;製糖業實現產值3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8.51億元;工業主營業務收入11.3億元;規模以上企業工業利稅總額3.2億元;工業利潤總額2.19億元。新增入園企業3戶,累計入園企業33戶,入園項目投資總規模近5億元。

第三產業

2009年,完成勐遮鎮曼杭混村、格朗和鄉半坡老寨等8個鄉村旅遊特色村規劃編制。組織旅遊促銷活動,推介勐海茶文化游、邊境游和休閒度假游,展示勐海原生態民族文化旅遊產品,全年接待國內外旅遊者55.7萬人次。旅遊業綜合收入4.2億元。全面落實“家電下鄉”、“農機具下鄉”、“汽車機車下鄉”等惠民政策,努力培育消費熱點,不斷擴大消費市場需求,補貼家電產品4781台(件),汽車、機車2245輛,累計補貼487萬元。大力實施“鄉村流通工程”和“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建設,新建農家店40個。

社會

教育

2001-2002年,勐海縣有國小229所、教學點102個。共有中國小公辦教職工2872人。
勐海縣的普通國中教育始創於1958年9月,學生47人。刀永光、王萍飄兩位教師為勐海縣一中創始人。1960年,學校有國中4個班,學生194人,為勐海國中教育之先河。1961年創辦格朗和鄉中學為勐海縣第二中學,接著1972年以後勐遮、勐海、勐阿、勐混、打洛、勐滿在國小附設國中班的基礎上,相繼成立獨立中學,分別稱為三中、四中、五中、六中、七中、農中(1984年四中從勐海區遷入縣城改為縣民族中學),1990-1993年,創辦勐宋、勐往、西定、勐海鄉中學。1999-2001年分別在勐海鎮曼賀、勐遮鄉曼恩、嘎拱和巴達鄉創辦九年制學校。至2001年,勐海縣有普通中學15所(含九義學校4所)。
2007年年,勐海縣共有各級各類學校161所,其中:普通中學18所(含完中3所、初級中學9所、九年一貫制學校6個);教師進修學校1所;職業高中(中職)1所;職業國中1所;國小137所(完小60所,比上年增加1所),比上年減少11所;幼稚園3所。有教學點63個,比上年減少4個。共有教學班1180個,比上年減少100個,在校生44470人。

衛生

勐海縣轄區內設有各類醫療衛生機構:縣屬醫療衛生單位有縣醫院、縣中醫院、縣婦幼保健院、縣疾控中心、縣衛生監督所、縣醫院勐海鎮分院6個,鄉鎮衛生院11個,黎明公司衛生機構8個,廠礦企事業單位衛生所(室)16個,村級衛生所(室)101個,個體醫療機構43個。有衛生技術人員538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438人(西醫師54人、西藥師8人、技師4人)。中央、省、州下達勐海縣衛生專項經費744.48萬元;縣財政對衛生事業經費投入1562萬元,其中:人員經費1479.29萬元,衛生專項經費45.63萬元,建設資金30萬元,公用經費7.27萬元。

農田水利

2003年,勐海縣投入使用的水庫90座,總庫容1.33億立方米,其中中型水庫3座,總庫容9003萬立米;小(一)型水庫12座,總庫容2176萬立方米;小(二)型水庫75座,總庫容2115萬立方米;壩塘115座,總庫容348萬立方米。勐海縣有效灌溉面積28.62萬畝。

交通運輸

2009年,勐海縣有公路2940.05公里,其中國(省)道2條171公里,縣道13條369公里,鄉村道路81條737.9公里,專用公路134.15公里,自然村和蔗區公路1528公里,99.5%的自然村通了公路。年貨運量120萬噸,客運站日接發班車167班次,年客運量57.08萬人次,年客運周轉量4741.42萬人公里。14個鄉鎮全通客運班車。打洛是通往緬甸、泰國重要的國家一級口岸
國家級一類口岸---打洛國家級一類口岸---打洛
2009年,勐海縣交通建設完成投資3.58億元,增長3倍。佛雙橋至打洛二級公路、勐阿至勐往農村公路改造和格朗和、布朗山油路等工程順利建成通車,瀾滄惠民至勐海二級公路基本完工。農村公路通達工程、“村村通”工程和農村客運站點建設順利實施。城市建設完成投資1372萬元,增長15.5%。改善縣城公共運輸,開闢8條公交線路,46輛公交電瓶車投入運營。

郵電通信

勐海縣電話交換機總容量3.92萬門,電話機用戶3.20萬戶。行動電話8000戶。郵電業務總量1824萬元。

城鎮建設

2009年,勐海縣城面積3.5平方公里,有街道15條9280米,房屋建築面積183萬平方米,城區綠化面積3.8萬平方米。城鄉集貿市場18個,面積7.2萬平方米,5852個攤位。打洛口岸小城鎮建設已初具規模。

電力資源

2009年,勐海縣擁有水電站10座,總裝機容量1.96萬千瓦,年發電量6000萬千瓦時。建有35千伏變電站7座,35乾伏輸電線路11條272公里;l0千伏配電線路64條1327公里。形成了以水電為主電源,35千伏輸電線路為管架電網,7座35乾伏變電站為中心,10千伏配電線路為網路的電力格局。

民族文化

勐海縣境內的傣、哈尼、拉祜、布朗等少數民族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民族風情濃郁。傣族的“潑水節”、哈尼族的“嘎湯帕節”、拉祜族的“拉祜擴塔節”、布朗族的“桑堪比邁節”集中展示了當地獨特的民風民俗文化。境內佛教壁畫貯量豐富,工藝美術風格獨特:貝葉文化博大精深,研究工作亟待開展。傣族贊哈、古樂、繪畫,布朗族情歌彈唱,拉祜族蘆笙舞,哈尼族的彩茶舞,讓人耳目一新、餘味深長。在浩瀚的民間音樂、舞蹈、曲藝中,初步蒐集整理了傣、哈尼、拉祜、布朗等民族的民間舞蹈11個種類、63套跳法,舞曲、打擊樂譜32首。佛塔、佛寺蘊含的南傳上座部佛教文化是中國藝術園中的奇葩。桿欄式建築,全國獨樹一幟。
勐景來佛塔群勐景來佛塔群

旅遊

綜述

勐海旅遊西線是西雙版納旅遊片區的兩個次中心、三大旅遊區、五條旅遊主線之一,以邊境游、跨境游和茶文化旅遊為特色旅遊品牌。截止2008年,全縣已建成旅遊景區(點)4個,其中,國家3A級旅遊景區(點)1個(打洛勐景來景區),國家2A級旅遊景區(點)1個(西雙版納陽光茶文化科技園雲茶源旅遊景區),國家1A級旅遊景區(點)2個(景真八角亭景區、打洛獨樹成林景區)。
曼短佛寺曼短佛寺
勐海縣國境線(中緬)長146.6公里,開通兩條跨國旅遊線路,即:打洛—緬甸景棟、大其力—泰國迷賽、清萊、清邁、曼谷;打洛—緬甸景棟、東枝、仰光
旅遊資源有人文景觀19處,水域風光45處,生物景觀32處,古蹟建築20多處,休閒求知健身場所40處,旅遊購物場所41處。主要景點有景真八角亭、獨樹成林、打洛森林公園曼短佛寺、巴達野生茶樹王、曼巒回清真寺、勐邦水庫等。

景點介紹

曼短佛寺,位於勐海縣城西南面的昆烙公路邊上,距縣城約10公里。是當地傣族從事宗教文化活動的中心。曼短佛寺傣語稱為"瓦拉扎探"。據史籍記載,此佛寺始建於950年,距今已有1049年,是小乘佛教傳入後建的最早佛寺之一。佛寺整體由大殿、戒堂、彭房、僧舍、佛塔和"窩蘇"(八角亭)等建築群組成。主體建築大殿闊4間,寬約10米,深8間,長約18米。大殿是拍梁、穿斗結合的梁架結構,重檐歇山式屋頂,上下兩檐都是五面坡。平面布局不用檐柱,四面偏廈是牆抬梁,牆體與檐口間設有斜撐。殿內外的構件上均有龍、鳳花卉等圖案的雕刻裝飾。1993年,被列為雲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緬第一寨
中緬第一寨—勐景來位於中國西南邊陲西雙版納勐海縣境內,打洛江對岸就是緬甸。
勐景來是一個典型的傣族傳統村寨,毗鄰緬甸,與緬甸撣族邊民來往頻繁,互相通婚,形成了罕見的傣撣混居現象。勐景來在文化上保持了傳統的邊境少數民族文化特色,全村400多人都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小乘佛教),村裡有一座佛寺,所有男童到了七、八歲的時候都必須剃度出家,在佛寺里學習傣文、佛教經典及傣族的歷史、文化、科學知識,傳承博大精深的貝葉文化
中緬第一寨中緬第一寨
勐景來曾經是中緬邊境的宗教文化中心,村口的塔林、神樹、神泉都有著悠久的歷史,一到節日,信徒都會來這裡賧佛求經,最盛時曾達到3萬多人。勐景來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歷史悠久的傳統文化,在傣族民眾心目中有特殊的地位,被人稱為“中緬第一寨”。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