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勞希奇

勃勞希奇

布勞希奇,全名瓦爾特·馮·勃勞希奇(Walther von Brauchitsch) (1881年10月4日柏林 - 1948年10月18日漢堡)納粹德國陸軍元帥,是僅次於納粹德國元首希特勒、帝國元帥戈林的納粹德國第三號人物。於1940年被授予元帥軍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勃勞希奇
  • 英文名:Walther von Brauchitsch
  • 別名:瓦爾特·馮·勃勞希奇
  • 籍貫:柏林
  • 出生地:柏林
  • 性別:男
  • 國籍:德國
  • 出生年月:1881年10月4日
  • 去世年月:1948年10月18日
  • 職業:軍事 陸軍元帥
簡介,生平,二戰生涯,波蘭戰役的出色表現,西線戰役,蘇德戰爭,指揮生涯的結束,

簡介

以其父為騎兵將軍為榮的布勞希奇,天資聰慧、一表人才。擔任陸軍總司令後,他更是頭腦冷靜,反應敏捷。在入侵波蘭中成功地進行了“閃擊戰”;在與英法作戰突破阿登山區一役,創造了德軍軍事史上“聲東擊西”、“出奇制勝”的典型戰例。終因攻打莫斯科一戰失敗,被“元首”所輕蔑和辱罵。
勃勞希奇勃勞希奇

生平

布勞希奇於1881年出生在柏林,排行老五。其父曾為騎兵將軍。他是一個外表優美,具有一切貴族化的風度,有禮貌的、甚至於很動人的天資聰慧的軍官。這個昔曰普魯士皇家的候補軍官曾因在一次大演習中情況判斷準確而初露頭角。當他晉升中尉時曾服務於第三近衛野戰炮兵團。1912年,他未經軍事學院培訓就直接調入參謀本部。
才華初顯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布勞希奇始終擔任參謀軍官的職務。戰後,於1918年晉升少校,被派往擁有10萬人的德國陸軍中服務,曾在作戰部隊和參謀部任職。1932年調任炮兵監察員。 1933年2月1日任第一師師長兼駐柯尼斯堡的第一軍區司令,並於同年10月1日晉升中將。在這一工作崗位上顯示出他的幹練與組織能力,一年之後晉升為炮兵上將。他是一個富有基層和統帥機關工作經驗的人,這得力於他的經歷。
1937年,希特勒任命布勞希奇為駐來比錫的第四集團軍總司令。
1938年元月29日,希特勒召見布勞希奇,任命他接替弗里奇上將為陸軍總司令。6天之後,希特勒自己擔任了三軍最高統帥,解散了戰爭部的“防衛軍局”,成立了“防衛軍統帥部”,同時任命凱特爾將軍為防衛軍統帥部參謀長。
1938年2月4日,國社黨機關報《民族觀察報》宣稱該日為“國家社會主義具有歷史意義的一天和里程碑”。希特勒曾向德國軍民宣告:“從現在起,整個防衛軍的指揮權都直接掌握在本人手中了!”
許多高級軍官都被勒令退役了,其中包括德軍優秀的代表。防衛軍成了希特勒的工具,在他之下沒有一個指揮總體作戰的專家。
這時對布勞希奇的任命僅僅是一種應急辦法。本來,希特勒有意把這一高級職務委派給國社黨的黨員賴歇瑙將軍,但又怕賴的任命遭到陸軍的激烈反對,所以才決定了布勞希奇。因為布在陸軍中聲望很高。
布勞希奇聰慧過人,反應敏捷,頭腦冷靜,凡與他有深交的人,無不對他敬佩。他是在德意志民族與德國陸軍命運的關鍵時刻接任陸軍總司令的。他前任陸軍總司令布隆貝格的去職,尤其是弗里奇的被清洗,曾引起世人關注。而德國陸軍仍然保持了高度的戰備狀態,沒有大的動盪,這不能不歸於布勞希奇的重要穩定作用。當時和以後常有人問道,為什麼新任陸軍總司令不為弗里奇將軍主持公道,請希特勒恢復他的職務。曼施泰因元帥在其回憶錄中曾說:“……當我在德國陸軍參謀本部中升到第二個最高的職務--參謀次長--之後,我的參謀本部軍官的生活卻突然的告為結束。由於一種陰險的政黨陰謀作祟,弗里奇上將被免去了陸軍總司令的職務,一部分與他有密切關係的部下,包括我本人在內,都與他一同被逐出了陸軍總部。此後,我就改任第十八師的師長,……第四集團軍總司令--炮兵上將布勞希奇曾介入此事,參與了對弗里奇將軍的清洗行動……”
這也許是事實。希特勒當時還給了布勞希奇一筆費用,以解決他財務開支上的困難。他怎能不感恩戴德地接受陸軍總司令的任命!更何況這個職位是多少同行夢寐以求的。歷史學家戈洛曼在他所著《十九世紀與二十世紀的德國史》一書中對這件事評論道:“那時戰爭部長和陸軍總司令弗里奇均已免職,後者丟職是由於被討厭的秘密警察中傷的結果。各將領都知道他們的同僚是無辜的,但無人能夠挽救他。他們都很憤怒,但也都受到了謠言的威脅,和1933年施萊歇被暗殺以後一樣。那時,陸軍參謀長貝克如果能夠得到將軍們的支持,他必定能夠給中傷者、警察及黨內當權派一個嚴重的打擊。但他們卻不支持他,布勞希奇就是不支持者之一。弗里奇的繼任者布勞希奇之所以冒著得罪一群將軍的風險而願意受命為陸軍總司令,是因為他得到了希特勒一大筆贈款。”
由此也就可以理解,1939年春季,當戈林在全體將官面前指責軍隊“固守傳統而不適應國家社會制度的需要”時,布勞希奇為什麼沒有予以反駁。
這些,都說明布勞希奇在官場上的確是身手不凡。
布勞希奇雖精通官術,但作為軍官,他不得不從軍事角度來反對希特勒一切從政治著眼的觀點。可這個陸軍總司令絕對不是固執己見、巧言令色、心術不正的希特勒的對手。
像1938年8月4日,貝克上將提出意見書,認為希特勒對波蘭和捷克的政策將引起西方的干涉,從而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當時在場的所有軍官,除布施和賴歇瑙之外,包括布勞希奇本人都贊同貝克的意見。於是布勞希奇決定去見希特勒,向他陳述以上意見。
而希特勒正想刺激西方列強的干涉,以便推行自己的戰爭政策,因此他拒絕了參謀本部和陸軍總司令的警告。布勞希奇則表現得毫無作為。專就布勞希奇的人格而論,他的個人行為標準是寧願接受他人所建議的決定,而不願自己主動地作決定並加以貫徹。事實上,他常常避免決定,以希望躲過同希特勒的鬥爭。他從來不能夠真正的憑人格的力量,來達到他的目標。

二戰生涯

波蘭戰役的出色表現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初,布勞希奇表現出了他的軍事才能。他認為波蘭的經濟和軍事實力都很薄弱,因此不可能進行有力的抵抗;只要一兩個月的時間德軍就可以擊敗波蘭,以此分析為根據,以“閃擊戰”的理論為基礎,制定了入侵波蘭的作戰計畫。計畫規定德軍的戰略目的是:分割和殲滅維斯瓦河以西和華沙以北的波軍主力;奪取上西里西亞和策申工業區以及波蘭海軍的主要基地格丁尼亞。爾後,預定從南北兩方展開進攻,殲滅波軍殘部,占領波蘭首都華沙和整個波蘭。並依據總的行動企圖,制定了鉗形突擊方式:一個從西里西亞和捷克斯洛伐克西部向華沙總方向實施;另一個從波莫瑞和東普魯士實施,以便從北面包圍華沙。
具體部署是:由龍德施泰特上將指揮的“南方”集團軍群轄第十四、第十和第八集團軍共36個師,其中包括4個坦克兵團和6個摩托化兵團在西里西亞和捷克斯洛伐克西部展開,主力集中在中路,即向琴希托霍瓦、臘多姆、維斯瓦河中游的總方向實施主要突擊。其任務是:粉碎維斯瓦河和加里西亞的波蘭軍隊,以機械化兵團儘可能迅速向華沙推進;並在寬大正上強渡維斯瓦河;然後在從北面進攻的集團軍群協同下,殲滅波蘭西部波軍殘部。該集團軍群的進攻由第四航空隊支援。命令:在集團軍群南翼進攻的由利斯特上將指揮的第十四集團軍,首先應驅散上西里西亞東部的波蘭部隊,爾後不停頓地向克拉科夫方向發展,並以快速兵力奪占杜納耶茨河上諸渡口。以由斯洛伐克境內經貝斯基山脈進攻的一個特別集團支援第十四集團軍的突擊。
賴歇瑙上將指揮第十集團軍應向華沙方向實施主要突擊。約翰內斯·布拉斯科維茨上將指揮的第八集團軍應儘快向羅茲推進,其任務是保障迅猛進攻的第十集團軍左翼不受波蘭人可能的突擊。
博克上將指揮的“北方”集團軍群轄第四、第三集團軍共21個師又兩個旅,其中包括兩個坦克師和兩個摩托化師。在波美拉尼亞和東普魯士展開實施聯合突擊,建立東普魯士和德國之間的聯繫。以部分兵力向姆瓦伐進攻,切斷在波蘭走廊活動的波軍;然後粉碎在維斯瓦河以北地域擔任防禦的波蘭兵團;再向南發展進攻,以“南方”集團軍群協同,殲滅波蘭西部的波軍殘部。以一小部兵力由奧得河和瓦爾塔河彎曲部進攻,目的是迷惑和牽制波軍。“北方”集團軍群的進攻由第一航空隊支援。命令:克盧格上將的第四集團軍由東波美拉尼亞實施突擊,再由東普士進攻的第三集團軍部隊配合下,奪占庫爾姆地域和下游的維斯瓦河東岸。爾後應毫不遲延地由維斯瓦河以東地域經德爾文察河向東南方向繼續進攻。
屈希勒爾上將的第三集團軍以一部兵力協助第四集團軍強渡維新瓦河,以集中於奈登堡周圍的基本兵力對配置在納雷夫河以北的敵軍實施突擊,將其擊潰,並在渡過該河後向華沙和謝德爾采發展進攻。計畫通過突然襲擊奪占維斯瓦河和迪爾紹河的渡口。
按照布勞希奇這一周密、細緻、卓越的計畫和指揮,德軍動用了150餘萬兵力,2500多輛坦克和2000架戰鬥飛機在.1939年9月1日4時45分突然對波蘭發動了進攻,波蘭軍隊遭受兩面圍殲。1939年9月27日,華沙政府投降。波蘭戰役前後僅27天,這位陸軍總司令創作完成了一部軍事史冊上新的傑作--“閃擊戰”。
在迅速戰勝波蘭的影響下,希特勒打算儘快向西方發動進攻。布勞希奇完全不同意戰事的這種轉變。他和陸軍其他將領認為希特勒的決心是不適當的,因為在西線幾乎還完全沒有軍事行動,現在卻由德國給激化了,雖然同西方達成協定的最後可能性還沒有消失。使布勞希奇更加不安的是,只有破壞德國鄭重保證的比利時和荷蘭的中立,才能在西線實施進攻。由於破壞中立,德國將再次受到仇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這種仇視曾對德國的命運起了十分有害的影響。即使完全不顧這些,布勞希奇也不相信有進攻的必要。因為法國不願進行戰爭,而且沒有絲毫跡象表明將來可能改變那種立場。除了政治上的考慮,布勞希奇還有軍事上的沉重憂慮。他不相信德國陸軍有那么強大,那么善戰,能在西線取得決定性勝利。布勞希奇作為高級軍事指揮官,他的這些政治和軍事眼光應該說是看得比較準確的。
布勞希奇這時希望能與英法取得諒解。許多將領當時還請求他阻止希特勒破壞中立的行動,以免損害德軍的榮譽。但他知道若是立即向希特勒表示反對,可能不會有什麼結果,提出政治上的理由去說服希特勒更是徒勞的,他希望若在開始時表現善意,則也許最後能使希特勒改變他的計畫。他更希望讓晚秋或冬季壞天氣,來使希特勒的計畫無法執行。假使能夠拖到第二年的春天,也許就可以找到一個用政治妥協方式結束戰爭的途徑。雖然有正確的政治、軍事眼光,但缺乏進取精神,缺乏活力,缺乏鐵的意志,這表現出布勞希奇缺少一個軍人應具有的勇敢品格。他雖長時間猶豫不決,最後還是決定只以一個軍事專家的身分,十分坦率地向希特勒陳述自己的疑慮。為了陸軍的利益,不惜作一次艱苦的奮鬥,他不是政治鬥士,但最終還是鼓起勇氣表現了一回,布勞希奇做了一次無愧于軍人的事。
他的擔憂主要有以下幾點:各坦克兵團在波蘭已承受過很大負擔,現在十分需要進行整編。輕裝師應該改編成坦克師。為數眾多的預備隊師和後備師沒有完全做好實施防禦行動的準備,更不必說用他們去實施進攻了。他們急需進行進一步訓練,裝備也急需現代化。值得懷疑的是,軍事工業是否能夠滿足軍隊在進行持續數月的大戰時對彈藥的巨大需要。布勞希奇還斗膽指出:在波蘭作戰時至少有一些準備不充分的師暴露了缺乏進攻精神的缺點。這些話觸到了痛處。希特勒一向以新國防軍的創立者自居,現在布勞希奇卻居然敢於在他的面前說這個新國防軍的戰鬥素質有疑問,這是他所不能忍受的。他同時感到這一批評也是對納粹教育成就的攻擊,而這成就是他個人的功勞,希特勒感到自己仿佛受了侮辱,這個自命不凡的獨裁者勃然大怒,暴跳如雷,粗暴地結束了這次談話。
說到布勞希奇與希特勒的關係,從一開始,布勞希奇比起他的前任們,處於遠為不利的地位。希特勒這時不僅是國家的元首,而且身兼最高統帥,親自指揮三軍。當布勞希奇就職時,希特勒對於陸軍的態度,尤其是對於陸軍總部的態度已經變得與過去幾年中大不相同了。毫無疑問,當希特勒剛剛當權的時候,他對於陸軍將軍們還相當的尊重,並敬佩他們的專門能力和負責精神。
和平時期的最後階段,有兩點使希特勒改變了對陸軍的看法。
第一點,他認清了德國陸軍仍堅持著其傳統的思想--簡單化,崇尚著騎士風度和軍人的榮譽感。陸軍決不願意拋棄其軍事性的原則,以接受納粹黨的“思想”。此外,由戈林、希姆萊、戈培爾等人所發動的對陸軍的謠言攻勢,也引起了希特勒對陸軍的不信任。
第二點使希特勒不滿意陸軍總部的原因,就是他以後常說的:“將軍們總是遲疑不決的。”
希特勒曾試著清洗陸軍將領,第一個被黜的是弗里奇上將,其他的將軍們居然忍受了,沒有表示反對。這以後,希特勒感到對於陸軍總部,他是可以為所欲為的。
很明顯,布勞希奇一就任陸軍總司令,就一直感到自己在與希特勒的關係上,是在一種非常困難的處境,不能不有所顧忌。他一味地退讓,犯了一個又一個不得不犯的錯誤。
一貫順從希特勒意圖的布勞希奇,這次企圖說服希特勒不要發動對西方的秋季攻勢,結果使自己乃至陸軍總部與那個獨裁者產生了無法彌補的裂痕。11月23日,希特勒在柏林總理府召集所有各集團軍、軍團、軍的司令官與參謀長訓話,指出在西線採取攻勢是絕對必要的,並措詞激烈地痛斥了陸軍將領們,指控他們總是經常地妨礙他的勇敢和進取行動。其結果造成了陸軍領導權的危機。作為陸軍總司令的布勞希奇不得不做了他唯一能做的事情,那就是辭職。可是希特勒卻斷然拒絕接受。國家元首與陸軍領袖之間的關係發展到了如此惡劣的程度,決定性因素固然是希特勒日益增長的自欺心理和權力欲,不過同時,陸軍總司令某種方面也未嘗不是咎由自取。此後,陸軍總司令對於全盤的戰爭政策,已經喪失了其顧問的資格,而降級成為一個純粹的執行人員了。當希特勒執意攻打西線時,陸軍總部在不愉快的處境裡必須準備一個它所不同意的攻勢。
布勞希奇照希特勒的命令,責成總參謀部擬制了《關於戰略展開的“黃色計畫”訓令》,他於10月29日簽署了這一訓令。但他沒有放棄阻撓執行這一命令的想法,他找到了最完全的觀點,並從他公務上最親近的人及占據高位的陸軍將領那裡得到了支持。他們都認為,現有兵力的數量和質量都不允許指望決定性勝利。至於其他憂慮就更不用提了。進攻被敵人阻住後,可能導致災難性的陣地戰。
希特勒毫無疑問地不會聽取軍人們的主張,雖然他所希望的進攻未能在秋季實施。11月7日,他“在聽取天氣情況和運輸情況報告後”,命令把開始日期推遲3天。1939年的嚴冬來臨,迫使德軍把進攻最後推遲到1940年春季。
對於西線戰爭的指揮,因希特勒更加積極參與制定準備措施,使最高指揮機構發生了重疊現象。出現了所謂武裝力量最高統帥部戰區和陸軍總司令部戰區。在前一種戰區,陸軍總司令部甚至被完全剝奪了對陸上戰役的指揮權,在後一種戰區,陸軍總司令才保留戰役指揮權。布勞希奇十分不安地注視著事態的進一步發展,看到自己在戰爭總領導方面所起的作用越來越小,陸軍總部已被當成執行機關局限在自己的戰區中,還要從陸軍編成中撥出兵力給其他戰區,這與要節約兵力並將其集中在決定性方向和決定性地點的自己的見解越來越相矛盾。但他理解這實際上已成為希特勒暢通無阻地獲得“統帥地位”的決定性步驟。

西線戰役

當德軍實施入侵丹麥挪威的“威悉河演習”計畫時,希特勒把這一戰役的指揮權交給了第二十一集團軍群司令官法爾肯霍斯特步兵上將。
儘管布勞希奇與希特勒存在很多分歧,當德軍進攻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時,他還是把貢獻自己的全部知識和經驗視為啟己的義務。在周密準備即將進行的戰役和對軍隊進行切實的戰鬥訓練方面盡了自己的一切努力,為順利完成作戰計畫創造了條件。
戰鬥採取了天空、地上、邊境、後方合攻的立體戰,德軍以不太多的兵力,不出一個星期,就擊潰了擁有10個師的荷蘭軍隊,攻占了整個荷蘭。
最為出色的是突破阿登山區一戰。該山區位於比利時南部,東連德國和盧森堡,西靠法國,南接馬奇諾防線的終端,背臨寬闊的馬斯河,峰巒連綿,森林密布,山路崎嶇,被認為是機械化大部隊難以逾越的天然屏障。因此,法英軍事當局排除了德軍通過這裡主攻法國的可能性,只派一些配備不足、武器裝備差的部隊沿阿登山區布防。而布勞希奇領導制定的作戰計畫,出人不意地將此地區作為主要突破口;在猛攻比利時,吸引法英陸軍和空軍主力北上支援後,命令德軍幾萬輛坦克、裝甲車迅速進入阿登山區。1940年5月12日德軍裝甲兵團分別越過法.比邊界、德比邊界,穿越阿登山區,抵達馬斯河。這時,英法盟軍指揮部才摸清德軍的主攻方向。5月14日德軍強渡馬斯河成功,在法國防禦的最薄弱處撕開了一個大缺口。開始進入擴大戰果、直搗英吉利海峽的新階段。德軍突破阿登山區一戰,是布勞希奇和他的陸軍總部奉獻給軍事史上“聲東擊西”、“出奇制勝”的典型戰例之一。
當法英同盟軍沿索姆河與安納河修築防禦工事,倉促建立“魏剛防線”不久,布勞希奇領導陸軍總部制定了實施第二次戰略性戰役的“紅色”作戰計畫。德軍按照該計畫,以140個師和兩個摩托化旅由北向南猛攻橫貫法國的“魏剛防線”,陸續突破索姆河和瓦茲--埃納運河等處,跨越塞納河,占領巴黎,撕開馬奇諾防線,攻克法國西部重鎮斯特拉斯堡,包圍了近50萬法軍。6月22日,法國這個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陸軍強國正式投降。此役是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取得的最大勝利,對當時整個國際格局和各大國的外交戰略都產生了重大影響。

蘇德戰爭

西方巴爾幹戰役的勝利,使德國東南翼獲得了安全。而布勞希奇也由此勝利中的突出表現被晉升為元帥。
早在1941年春季,布勞希奇與希特勒之間就進攻蘇聯問題,發生了多次意見分歧。其結果是,這位元帥不僅要與蘇軍作戰,而且也要與希特勒的偏執進行鬥爭,這使他的心理上感到疲憊不堪尤其是他的口才根本不是希特勒的對手,這就決定了他非失敗不可。
布勞希奇以莫斯科為德軍作戰的主要目標。為使蘇軍不能實施大規模的兵力調動,需要攻占蘇聯重要的鐵路交通中心。他和他的總部認為戰役的主要目的是消滅蘇聯武裝力量,而達到這一目的最迅速、最可靠的途徑是繼續向莫斯科挺進。這樣做能在克服蘇聯人最頑強的抵抗時消耗其有生力量,還因為莫斯科不僅是首都和政府所在地,而且是最大的鐵路樞紐,一旦喪失必然嚴重影響其戰役機動自由,更會影響蘇聯的人心和鬥志。
希特勒卻想首先在北面和南面奪取決定性勝利,同時奪占在他看來是決定性的重要經濟區。他認為奪取盛產糧食的烏克蘭高加索克里木的石油區,比軍事勝利更重要,或者至少在當時是更加緊迫的事。他命令攻打列寧格勒,因為他認為這是共產主義組織的中心。他打算在占領列寧格勒之後還要占領烏克蘭等地,然後才去攻占莫斯科。
這樣,就會使“中央”集團軍群結束斯摩棱斯克地域的作戰之後實際上停止進攻,並將相當大的兵力交給兩個友鄰集團軍群,方案才能實行。
布勞希奇告訴希特勒,這樣分散兵力是危險的,因為如果中央地區兵力薄弱,將招致蘇軍統帥部抓住弱點實施反擊。希特勒最高統帥部的顧問們也贊同陸軍總司令部這位領導人的意見,並企圖說服元首。但是他們也沒有成功。希特勒固執己見。布勞希奇竭盡所能去證明自己見解的正確性之後,服從了他下達的命令。結果指向列寧格勒的攻擊遭到失敗。布勞希奇又提出了進攻莫斯科的請求。希特勒看了這一意見書後,仍堅持攻占克里米亞、頓涅茨盆地和高加索油田的決心。他又把陸軍的兵力分散了,並且放棄了主攻方向。
這次爭執,元首與陸軍總司令之間出現了一條鴻溝,儘管完全表面化的矛盾過去也曾幾度消除,但是這次深刻的分歧卻隨時可能以各種嚴重藉口表現出來。
到了9月15日,對於作戰目標經常猶豫不定的希特勒在總的形勢迫使下,才決定派遣中央集團軍去攻擊莫斯科,但為時已晚。進攻開始,進展還算順利,但到了10月底,遇上了大雨雪泥濘時期,所有的道路幾乎都不能使用,終於發生了補給上的困難,加之氣候的日漸惡劣和部隊的嚴重消耗,德軍面臨是否還要繼續進攻的問題。
在德軍最高統帥部面臨:要不要承擔責任?要不要盡全力達到近在咫尺的戰役目的時,在所有高級指揮員中,只有“中央”集團軍司令博克元帥堅決主張繼續向莫斯科進攻。陸軍總司令布勞希奇這時也急於求成,犯了不該犯的錯誤,他支持博克的意見,決心做最後的嘗試,於是命令在11月17日開始進攻,試圖粉碎蘇軍的最後抵抗。
德軍接到命令起初加速了推進,可沒過幾日,天氣就發生了劇變。到月底,最擔心出現的嚴寒突然出現了,部隊在零下三十多度的氣候下作戰非常艱難。
12月初下了發起最後一次進攻的命令。坦克第二集團軍竭力由圖拉以南地域前出梁贊至科洛姆納之間的奧卡河,卻未能奪取圖拉,經異常艱苦戰鬥,仍被阻於韋尼奧夫及其以南地域。奉命從北面迂迴莫斯科的兩個坦克集團軍,在克林地域越過了通往莫斯科的鐵路。它們的南翼距蘇聯首都僅34公里;先遣部隊已進抵紅波利亞納和德米特羅夫,在莫斯科--伏爾加河東岸建立了一個登入場。在中央進攻的第四集團軍壓迫蘇軍退卻後,進至莫斯科以西40公里的戈利齊諾地域,準備突破蘇軍的防禦。但是,部隊沒有冬裝,困難一天比一天大。凍傷者比被打死打傷者還多。各部隊減員嚴重,車輛發動機要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才能啟動。
12月4日,進行了再次將各集團軍投入進攻的絕望嘗試。第四集團軍各兵團在奪占一些不大的地段後,次日就退回了自己的出發陣地;坦克第二集團軍未能奪取圖拉,也停止了進攻。
布勞希奇以失敗結束了這次戰役的指揮,實際上也結束了他作為陸軍總司令的策劃指揮生涯。

指揮生涯的結束

這位總司令意識到,現在任何一個命令也無法使這些軍隊前進了,他們已竭盡全力做了一切所能做的事。而且蘇軍已獲得了從西伯利亞調來的部隊的增援,莫斯科所有陣地被加以鞏固,隨時有可能對德軍反擊。為使軍隊不過度疲勞,他請求下達停止進攻的命令。
勃勞希奇
希特勒對此一概不加考慮,仍想用大規模的包圍去攻取莫斯科。在各司令官們的一再請求和布勞希奇磨破嘴皮的說服下,才軟化了他的固執本性,停止進攻的命令終於在12月6日下達了。他很快就明白,由於戰場形勢發生了變化,除了軍事問題以外還出現了更加重大的心理問題。現實的危險是:集團軍群長官和軍隊由於受俄國冬季和對迅速結束戰爭已明顯失望的情緒影響,在精神上和體力上都將難以支持。拿破崙大軍的命運威脅著德軍。以陸軍總司令為代表的高級指揮員認為只有撤退軍隊和縮短戰線才能預防他們早在幾星期以前就已看到的危險。
從戰役觀點看,這一看法無疑是正確的。不過,桀驁不馴的希特勒激烈反對這種看法。由於擔心喪失威信,他不可能接受它;他還害怕這樣大舉退卻,會導致軍隊士氣一落千丈。何況,當時對及時阻住退卻軍隊還是沒有任何把握的。
德國陸軍遇到了危機,而希特勒認為只有他一個人能夠消除這種危機。這個只相信自己直覺的元首,於12月7日要求陸軍總司令辭職。實際上,布勞希奇體力和精力都已不濟,已經是精疲力竭了,他的心臟由於不斷地同希特勒發生爭執和情緒壓抑憂悶已衰竭不堪,在12月19日他提出了退役申請,希特勒很快批准了他辭去職務。同一天,元首任命自己為陸軍總司令,並向陸軍參謀長哈爾德解釋道:“作戰指揮這樣的小事人人都會。陸軍總司令的職責是要使陸軍國家主義化。沒有一個將軍能夠按照我的意志去盡到這種職責。所以我才決心自己來乾。”當然,後來證明這項決定對於繼續進行戰爭和陸軍本身都帶來了災難性的後果。
被迫在一個最有利於希特勒的時機中,算是自動退休的布勞希奇回到了施萊西亞,賦閒在家。他完全同外界隔絕了。希特勒卻反一切過失都推到這位去職的元帥身上。他對於這位在波蘭西部和巴爾幹諸戰役中建立過功績的人的態度,可以從宣傳部長戈培爾1942年3月20日所寫的日記中看出:“領袖抱怨冬天給他帶來了極大的憂慮和困難。我這時注意到他已經很蒼老了。如果他一軟弱下來,前線立刻就會崩潰,而且會造成比拿破崙更慘重的災難。那樣,幾百萬勇敢的士兵就會面臨饑寒與死亡,我們的智慧就會化為愚昧。這種可能的過失,大部分都推到了布勞希奇身上。領袖對他滿懷輕蔑之情。”
布勞希奇從被隔絕的默默無聞中到再度被公眾所注目,是在他忠實服務過的希特勒的第三帝國崩潰後的1948年紐倫堡國際法庭提他做證人之時。此後不久,1948年10月18日,他因心臟病復發在漢堡去世。他是一個有才幹的陸軍指揮官戰略家,儘管他始終不是希特勒的對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