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排便失禁

功能性排便失禁是指無神經病變和解剖結構異常、反覆發生的不受控制地排便,又稱功能性大便失禁,是功能性肛門直腸病的一種,單純肛門排氣不能視為此病。主要的臨床表現為反覆發生不能控制地排便,可伴有便瀦留或不自主排氣,長期患病會對患者有一定的心理影響,嚴重者可影響生活質量。

基本介紹

  • 就診科室:普通外科
  • 常見病因:與誘發因素如產科危險因素、服用導泄藥物等有關
  • 常見症狀:不能控制的排便行為
  • 傳染性:無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鑑別診斷,治療,預後,護理,預防,

病因

1.發病機制
主要是由於肛門外括約肌協調運動異常,恥骨直腸肌無力,直腸順應性降低,直腸感知閾值增高和運動功能障礙,肛門內括約肌靜息壓降低,肛管自發性鬆弛頻率增加等形成。
2.誘發因素
行動不便、腹瀉和排便急迫感,以及產科危險因素(如產鉗助產、外陰切開、第二產程延長)、有服用誘發或加重排便失禁的藥物史(如導瀉劑、人工糞便軟化劑)和肛門直腸外科手術史,均可誘發功能性排便失禁。

臨床表現

1.典型的臨床表現
主要表現為反覆發生不能控制的排便,急迫型患者行便前有強烈的便意,被動型患者便前無明顯便意,多發生在白天,夜晚相對少見。伴糞便瀦留者(排便間期超過3天)多表現為不自主漏出小量液體或糊狀糞便。
2.其他臨床表現
可伴有不自主的排氣;可能會有孤僻、抑鬱、煩躁等表現。

檢查

1.體格檢查
肛門直腸檢查可發現肛門括約肌鬆弛或出現不協調性收縮。
2.實驗室檢查
(1)血常規:白細胞計數對感染的診斷十分重要。當白細胞計數大於10.0×109/L,中性粒細胞比例大於70%時,提示存在炎症,可能是由胃腸道炎症引起,如果這兩項指標在正常範圍內,需結合便常規和內鏡檢查等來排除炎症。
(2)便常規:應注意檢查糞便性狀、紅細胞和白細胞、寄生蟲(卵)、脂肪滴等,以判斷有無消化道出血、細菌或寄生蟲感染及消化不良等疾病。
(3)血氣分析及水電解質檢查:長期腹瀉的患者可能會有酸鹼失衡及水電解質紊亂。
3.影像學檢查
(1)內鏡檢查:①肛管超聲內鏡檢查,可檢測出括約肌變薄或缺損;②乙狀結腸鏡或全結腸鏡檢查,以確定是否存在器質性病變;③通過觀察消化道黏膜,判斷有無炎症病變。
(2)盆底磁共振:能夠實時顯示肛門括約肌解剖和整體盆底運動,同時也可觀察膀胱和生殖器的情況。
(3)肌電圖:能敏感地檢測去神經病變,常能鑑別出肌源性、神經源性或混合性損傷。
4.特殊檢查
肛管壓力測量:患者靜息時測定的壓力可反映肛門內括約肌功能,正常壓為80~140 mmHg,大便失禁時壓力降低,肛門外括約肌收縮時可使肛管內壓提高。

診斷

存在心理因素影響,至少3個月反覆發生不能控制地排便,伴有糞便瀦留,直腸指檢發現肛門括約肌鬆弛,實驗室檢查可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排便異常疾病,影像學檢查可發現括約肌變薄及其他病變,肛管壓力測量壓力低於正常值,同時排除顱內病變、脊髓或骶神經根病變、多系統疾病(如硬皮病)相關的肛門括約肌異常、結構異常或神經病變後,可診斷為功能性排便失禁。

鑑別診斷

需與器質性排便失禁鑑別,主要通過內鏡檢查和磁共振檢查來判斷有無器質性病變。

治療

非手術治療是治療大便失禁的首選療法;嚴重大便失禁通常是由於肛門括約肌解剖結構或神經功能受損所致,多須積極的外科手術治療。
1.一般治療
(1)調整排便習慣: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有助於改善腸道功能,對直腸感覺功能障礙所致的大便失禁有益。
(2)飲食療法:增加膳食纖維攝入可加強腸道內水分的吸收,有助於控制輕度大便失禁的症狀。
(3)心理治療:許多大便失禁患者伴發的神經精神症狀為心理性的,給這些患者進行心理治療會有一定療效。
(4)括約肌收縮鍛鍊:通過刺激肛門括約肌或套用甘油栓劑,可使溢出性大便失禁患者受益。
2.藥物治療
最常用的是抗腹瀉藥物,通過藥物影響大便向直腸的傳輸而起作用。對伴有腹瀉的患者可口服止瀉藥,如鹽酸洛哌丁胺膠囊、苯乙哌啶、蒙脫石散等,以使糞便正常形成,藥物的不良反應有皮疹、噁心、頭暈、頭痛、乏力等。抗腹瀉藥物僅為對症治療,不建議長期套用。
3.生物反饋治療
若藥物治療無效,則推薦首選生物反饋治療。生物反饋治療是指對大便失禁患者進行排便生理過程訓練。訓練的目的是達到在直腸擴張時肛門外括約肌收縮,可以同時提高直腸感覺與外括約肌收縮功能。方法為給患者配備球囊測壓裝置,連線壓力監測器,做肛門外括約肌收縮動作,不斷重複,然後逐漸減少直腸球囊膨脹的空氣容量,並使患者始終能夠感覺到直腸的膨脹,然後不再考慮壓力監測,可以評估患者對直腸膨脹閾值提高的程度。該方法簡單、經濟且無不良反應。
3.外科治療
其對功能性大便失禁的療效尚不肯定。有研究顯示,其近期效果尚好,但遠期結果並不理想。
(1)行結腸造口術:對嚴重大便失禁患者的最後處理手段是行結腸造口術。主要目的是進行糞便出口的改造,通過製作腸造口,代替原來的肛門行使排便功能。術前應對患者進行評估,並套用抗生素來預防感染,術中採取全身麻醉的方法,術後幾天內接受靜脈營養,隨後逐漸恢復正常飲食。
(2)其他手術:此外,植入式骶骨神經刺激裝置可改善直腸敏感性、節制排便,併發症少,但療效待評估。

預後

預後與患者的身體狀況、有無適當的治療措施及措施採取是否及時有關。

護理

長期臥床的大便失禁患者應變換體位,保持會陰部乾燥清潔,防止肛周皮膚受污染;疼痛患者應改正久坐的不良習慣。

預防

進行衛生宣教,注意休息,避免過度疲勞,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