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嘴鶥

劍嘴鶥

劍嘴鶥(學名:Xiphirhynchus superciliaris):中型鳥類,體長21-22cm。嘴特別細長而向下彎曲,頭頂和頭側菸灰色具長而窄的白色眉紋,在暗色的頭上極為醒目,其餘上體棕褐色或褐色。頦、喉白色雜有灰色條紋,其餘下體銹紅色。

主要棲息於低山丘陵地帶的常綠闊葉林次生林和竹林中,也出入於人工林和針葉林。常單獨或成對活動,偶爾也見成小群或與鉤嘴鶥混群活動和覓食,頻繁地出入於林下灌木和竹叢間。以甲蟲、螞蟻等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此外也吃漿果、花蜜等。

分布於中國、尼泊爾、不丹、印度、緬甸和越南等國。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劍嘴鶥雌雄羽色相似,額、頭頂、枕和頭側菸灰色或藍灰色,眼先黑色,眉紋白色,細長而顯著;其餘上體輝棕褐色,尾暗褐色或黑色,尾羽外翈基部綴有棕色,兩翅暗褐色,外翈橄欖褐色,內側次級飛羽棕褐色。頦、喉白色,具灰色條紋,胸和腹銹紅色,兩脅、肛周和尾下覆羽棕褐色,覆腿羽鉛色。
虹膜紅褐色至灰黃色,嘴黑色,尖端較淡,腳暗灰色,角灰色或鉛褐色。
大小量度:體重25g;體長210-225mm;嘴峰46.8-60mm;翅72-77mm;尾81-90mm;跗蹠30-32mm。(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於低山丘陵地帶的常綠闊葉林次生林和竹林中,也出入於人工林和針葉林

生活習性

遷徙:留鳥
習性:常單獨或成對活動,偶爾也見成小群或與鉤嘴鶥混群活動和覓食,頻繁地出入於林下灌木和竹叢間,或在滿生蕨類植物的下木間跳躍穿梭,也沿樹幹上下活動,不時發出單調的叫聲,叫聲多為三音一度或7-8個音節急速連叫。
食性:主要以甲蟲、螞蟻等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此外也吃漿果、花蜜等。

分布範圍

分布於尼泊爾、不丹、印度阿薩姆、緬甸、越南、中國(雲南西部騰衝、高黎貢山怒江與龍川江間山脈、瀾淪江與怒江間山脈)等國。
劍嘴鶥分布圖劍嘴鶥分布圖

繁殖方式

繁殖期4月-7月。通常營巢于海拔1200-2400m的山地森林中,巢多置於林下地上。巢呈球形,主要由枯草築成,每窩產卵3-5枚,卵的大小為23.8mm×18.1mm。

亞種分化

劍嘴鶥(4亞種)
中文名稱
學 名
命名者及年代
1
劍嘴鶥指名亞種
Xiphirhynchus superciliaris superciliaris
Blyth, 1842
2
Xiphirhynchus superciliaris forresti
Rothschild, 1926
3
劍嘴鶥越南亞種
Xiphirhynchus superciliaris rothschildi
Delacour & Jabouille, 1930
4
劍嘴鶥印緬亞種
Xiphirhynchus superciliaris intextus
Ripley, 1948

種群現狀

劍嘴鶥在中國種群數量極為稀少,在國外也不多見,至今中國還未曾有標本保存,屬珍稀瀕危鳥類。
該物種分布範圍較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