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方(清朝道光時期淮山名醫)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劉金方(1825-1888),字子成,號淮山儒士。清道光五年誕生於淮安府山陽縣河下鎮的一個中醫家庭。父親劉相弼、祖父劉振元都是很受鄉里民眾讚許的醫生。父親早年病逝,金方便在祖父的教育薰陶下成為一代地方名醫。金方擅長治療外感溫病、七情內傷諸證、婦科及幼兒疾病。業醫聲望時與揚州的朱雲苓、方華,鎮江的蔣寶素、僧福海,江都的朱湛溪、顏寶,東台的楊小谷,興化的趙筱湖等醫家齊名,共稱“淮揚九仙”。《續纂山陽縣誌》稱:“劉金方,居河北,工醫術,母好施,金方助之。施友愛從弟,窶人就醫,輒贈良藥或轉袖金以遺之”。百餘年來,他的許多醫療逸事,尚為淮人傳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劉金方
  • 出生地:淮安府山陽縣河下鎮
  • 出生日期:1825
  • 逝世日期:1888
  • 代表作品:《臨症經應錄》
  • :子成
  • :淮山儒士
家庭關係,人物履歷,發表著作,

家庭關係

金方祖父劉振元,懸壺於河下鎮鹽河北大街。那時,正是中醫溫病學的發展成熟時期。劉振元在數十年的診治活動中,不斷汲取溫病學理論,對許多疾病的認識和治療十分嫻熟。比如,由於痘疹普遍流行,不少醫家編輯治療痘疹專著,他在參閱治療痘疹著作時認識到莊再由先生《千金至寶》立法偏於溫,費建中先生《救偏瑣言》立法偏於苦寒,只有翁仲仁先生《痘疹金鏡錄》立法擬方較為穩妥切當。因此,把《痘疹金鏡錄》作為授徒之書。金方天資卓識,善於敏悟,聞一知十,在這位醫學知識廣博,醫療經驗豐富的老人教導下,勤奮學習,閱讀了許多方書。

人物履歷

劉金方學習中醫學,在廣泛閱瀆的基礎上,重在領會精神實質,比較各種經典著作理論,尊古而不泥古。他曾回顧說:“幼年習業,嘗讀《內經》、《景岳大全》、並我朝御纂《醫宗金鑒》”,“細玩葉(天士)、薛(生白)、繆(仲純)三家醫案”,“傳仿鞠通《溫病條辨》”,雖然這些著述“文深義奧”、“文辭古雅”,但辨證論治、立法擬方“局緊機圓,大可宗也”。而漢代醫聖張仲景和金元時代著名醫家劉河間、李東垣、朱震亨等前哲的醫學著述,雖是“千古卓識,講究理法則絲絲入扣,讀之則悅口悅心”,但“臨症立案則不合”。對古方的套用,他認為“用古方,必增必減,不增減者,皆隨症施治,是用古方療今病,譬若折舊料改新房,不再經匠氏手,其可用乎?”套用古方,不僅藥味要因症增減,用藥劑量也要“臨證變通”。至於治療幼童“痘疹諸症,當分別治之”。立案鮮明,用藥尤慎。金方對醫學的認識,敢疑古人,重視實踐,既是個人聰穎好學,也是教育有方。不僅如此,金方臨診時,細心聽病人敘說病痛,注意觀察病人舌苔、脈象和體徵,參考祖父的治療經驗,擬方治療。在診治病人之後,還常常“撫膺細思,醫家不啻掌握兵權,須臾命系。大凡醫人切脈、領會病情用藥,當則通神,立起沉疴,精神踴躍,兵在精而不在多,立剿寇盜,世界昇平矣”。袁江公廨梁寶生先生多次請金方治病,對金方的印象深刻,他說:“每見先生臨證,望聞問切,大有把握,著案貫通,用藥合病,窮理細膩,無以出其右者,非目無全牛,學力精銳者,奚能至此。”
劉金方為人謙遜,診病治疾,讚譽良多,從不自傲、自吹。他說:“我家業醫三世矣,閱歷亦云多矣,雖皆不敢居利人之功,而要未嘗貽害人之弊。先後數十年,謬蒙鄉里士大夫交口稱許,蓋積誠所感也。余不敏,紹祖父之業,存利濟之懷,幼而讀書,長而涉世,凡於視疾切脈辨症修方圖治,慎之又慎,或秉先人指授,或參前哲諸言,初未敢妄執已見,以貽誤當世,此則余之可以自信者也。”

發表著作

清鹹豐已未年(1859年),劉金方在他的學徒的幫助下,將十數年間的出診歸舍或朝夕課徒之餘所記錄的醫案醫方“擇摘順句”及先祖遺稿,編輯成書,取名《臨症經應錄》。這本醫案沒有正式出版,但淮安山陽醫家傳抄,幾乎人人皆有,可知其影響廣泛。醫案分四卷,卷一為“六氣雜感門”,卷二為“七情內傷門”,卷三為“婦女雜病門”,卷四為“幼童痘疹門”,合計收載137個病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