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郇膏

劉郇膏(?—1866),字松岩,河南太康人,漢族人。道光二十七年進士,江蘇即用知縣鹹豐元年,署婁縣,有政聲。三年,粵匪陷江寧,揚州、鎮江相繼失守。會匪劉麗川倡亂踞上海,附近川沙、南匯、嘉定、寶山、青浦諸廳縣並陷。巡撫吉爾杭阿檄郇膏隨營剿賊,郇膏率漕勇三百復嘉定,權知縣事,選丁壯嚴守望,稽保甲,籍遊民,民心大定。敘功,加同知銜,賜花翎,補青浦。

基本介紹

  • 本名:劉郇膏
  • 字號:松岩
  • 所處時代:清朝
  • 去世時間:1866
故事起源,發生過程,最終結局,

故事起源

八年,調上海。租界華洋雜處,數構釁,郇膏爭執是非,不為撓屈。有招工誘逼出洋者,親登舟搜獲,並追回已去者,民感之,洋人亦帖服。蘇、杭既陷,上海孤懸賊中,郇膏練民兵,四鄉設二十局,以資保衛。

發生過程

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陷松江,進犯上海。登陴堅守十餘日,賊不得逞而去。時大吏萃居上海,或議他徙。郇膏曰:“滬城據海口,為餉源所自出,異日規復全省,必自此始。奈何舍而去之?”十一年冬,賊復陷浦東諸廳縣,大吏檄郇膏往援,郇膏曰:“賊勢張甚,宜守不宜戰。”弗聽,率練勇、鄉團出戰,果敗,乃專議守。治行上聞,加道銜,以知府用。擢海防同知,超署按察使。尋實授,命署布政使,異數也!

最終結局

李鴻章督師至,命總理營務,饋運無缺,兼協濟江寧大營,兩軍月餉二十萬,悉取給於上海。濬吳淞江以通運道,招集流亡,通商惠工,善後諸事,次第舉行。尋命護理江蘇巡撫。江南糧賦苛重,人民生活困苦,特別是太平天國戰爭後經濟更需復甦,減賦是當務之急。但他堅決反對給蘇州、松江、太倉、常州等地農民減輕糧食賦,擔心這會影響他的政績,為此林則徐弟子、蘇州籍探花馮桂芬等和他作了堅決鬥爭(見《江蘇減賦記》)。減賦,其實是朝廷利益和地方民生的博弈,是除積弊、蘇民困還是不顧老百姓死活一味無償索取的一場鬥爭。劉後因丁母憂回鄉,同治五年,自縊卒。在與劉關係密切的大臣李鴻章上奏建議下,朝廷贈右都御史,命上海建專祠,祀蘇州名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