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疇西

劉疇西

劉疇西(1897—1935),湖南望城人;中國共產黨早期軍事領導人之一;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軍校畢業後任黃埔軍校教導團第一團第三連黨代表;在第一次東征光榮負傷,失去左臂;1929年初赴莫斯科伏龍芝軍事學院學習;1930年8月回國到中央蘇區工作,任紅一軍團第三軍第八師師長;在多次反“圍剿”作戰中屢立戰功,被譽為“獨臂將軍”;1933年2月任福建軍區總指揮,閩浙贛軍區司令員兼紅十軍軍長;1934年8月被授予二級紅星軍功章,11月任紅十軍團軍團長;之後,在譚家橋戰鬥中,遭王耀武重創,轉移至懷玉山。1935年1月,在懷玉山區被國民黨重兵包圍被俘,8月6日在南昌與方誌敏烈士一同英勇就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劉疇西
  • 別名:獨臂將軍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湖南望城
  • 出生日期:1897年
  • 逝世日期:1935年
  • 職業:紅十軍團軍團長 
  • 畢業院校:黃埔軍校一期、莫斯科伏龍芝軍事學院
  • 信仰:共產主義
  • 主要成就:在多次反“圍剿”作戰中屢立戰功、授予二級紅星軍功章
人物簡介,人物生平,早年經歷,投筆從戎,威震敵膽,浴血奮戰,寧死不屈,薪火相傳,

人物簡介

劉疇西,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畢業於黃埔軍校一期以及原蘇聯伏龍芝軍事學院,革命烈士,中國共產黨早期軍事領導人之一。
劉疇西烈士塑像劉疇西烈士塑像
1897年3月28日生於湖南省望城縣;1918年考取長沙長郡中學。在校參加反帝愛國學生運動,曾作為國貨維持調查員,主持了愛國學生焚燒日貨的活動。
1920年秋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同年冬加入社會主義青年團。1922年夏,加入中國共產黨。經黨組織推薦,於1924年5月考入黃埔軍校第一期第一隊。曾參加平定廣州商團叛亂的戰鬥。畢業後,留校任第一教導團三連黨代表。1925年參加討伐軍閥陳炯明東征戰鬥。2月在淡水城攻堅戰中,作為敢死隊(稱奮勇隊)員第一個爬上城頭,身負重傷。3月,又在棉湖戰鬥中再次中彈,失去左臂。東徵結束後獲軍校頒發的軍功狀。1926年6月,任黃埔同學會總務科長。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奉命去賀龍所率領的國民革命第二十軍工作。同年夏轉入國民革命軍第十一軍二十四師,任參謀。8月,隨部參加南昌起義,先後在二十四師任營長、團參謀長。潮汕失敗後,經香港輾轉到上海,由黨組織安排休養一年。
1929年初,被派往蘇聯莫斯科,入伏龍芝軍事學院學習。一年半後提前結業,於1930年8月回國到上海。後由中共中央派往中央革命根據地,任紅一軍團三軍八師師長。率部參加第一、二、三、次反“圍剿”作戰,功勳卓著,特別在第三次反“圍剿”中,取得了殲敵一個旅的重大勝利。
黃埔軍校舊址黃埔軍校舊址
1931年冬,調任中央軍事政治學校軍事教員。1932年7月,任紅二十一軍軍長,率部轉戰贛南蘇區。1933年初,率部編入紅一方面軍,投入第四次反“圍剿”戰鬥。同年3月,奉命前往閩浙贛蘇區工作,並在閩浙贛蘇區第二次工農兵代表大會上,當選為省蘇維埃執行委員。同年10月,調任閩浙贛軍區司令員兼新紅十軍代軍長、軍長,與方誌敏率部參加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作戰。11月27日,於家楊門設伏殲敵一個團,取得了保衛弋陽上饒蘇區的局部勝利。
1934年初,出席中華蘇維埃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並被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同年8月1日,榮獲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授予的嘉獎狀和二級紅星獎章。11月,被任命為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總指揮、紅十軍團軍團長兼二十師師長,並被選為閩浙贛軍政委員會委員。12月,與方誌敏等奉命率部北上皖南,轉移到外線作戰。途中擊潰敵兩個保全團,摧毀敵碉堡百餘座。12月中旬,在安徽太平縣譚家橋附近的烏泥關指揮部隊伏擊圍追之敵失利,遂與方誌敏商定率部撤回贛東北蘇區進行休整。途經懷玉山區時,又遭國民黨軍重兵包圍。指揮部隊反覆衝殺,終因敵眾我寡,未能突出重圍。
1935年1月底,在懷玉山程家灣身負重傷後被俘,並與方誌敏等一同被押往南昌;在獄中,任敵威逼利誘,堅貞不屈。還曾積極策劃越獄,因敵看守嚴密未能成功。同年8月6日,在南昌下沙窩與方誌敏等一道英勇就義。
紅十軍團一共3個師,師長尋淮洲、劉疇西分別戰死、就義,還剩一個師長胡天桃被俘,戰勝紅十軍團的國民黨將領王耀武曾經嘆息於不能一睹尋淮洲、劉疇西的風采。
方誌敏在《可愛的中國》一書中多處記載的“疇”之英雄事跡,所指便是劉疇西。
解放後,人民政府為其遺屬送上“偉大英烈”金字匾,以褒揚他的業績和精神;長沙的烈士公園革命烈士紀念塔內陳列著劉疇西的遺照和事跡簡介。

人物生平

劉疇西與方誌敏(中)英勇就義前留影劉疇西與方誌敏(中)英勇就義前留影

早年經歷

劉疇西,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革命烈士,中國共產黨早期軍事領導人之一;1897年3月28日生於湖南省望城縣靖港區沙圍子竹籬笆屋場一個農民家庭。
1918年入長沙長郡中學讀書。次年,在長沙參加聲援北京的“五四”愛國運動。1920年秋,考取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同年冬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2年夏轉入中國共產黨。畢業後,在湖北省旅鄂國小執教。

投筆從戎

1924年5月,劉疇西投筆從戎,考入黃埔軍校第一期第一隊。同年10月,參加平息廣州商團武裝叛亂的作戰。畢業後分配到軍校第一教導師團任3連黨代表。1925年月2月,隨軍參加東征,討伐叛逆陳炯明。3月12日,劉疇西所在的第一教導團與叛軍林虎部主力,在棉湖西北山地展開一場惡戰。雙方陣地彼此交錯,你爭我奪,激戰8小時,陣地更換了十餘處。劉疇西與戰友們堅守陣地,連續打退叛軍的5次進攻。他在率領連隊反擊時,左手被流彈擊中。鮮血泉涌,他稍事包紮,又投入戰鬥。戰後,他被轉入廣州東山博愛醫院治療,因靜脈破裂,血管潰爛,割掉左臂。戰友們為他惋惜,他坦然地說:“為了打倒軍閥,性命尚可犧牲,割掉一臂又有何妨?請大家放心,我一隻手也能幹革命!”6月,東征軍回師廣州,軍校給劉疇西頒發軍功狀。9月出院後,留軍校工作。
1926年3月,蔣介石製造“中山艦事件”,4月,下令取消青年軍人聯合會和“孫文主義學會”,另組黃埔同學會,規定該會有一定的自治權,能決定畢業生的任免、升遷、調補等。為爭取這一合法權益,劉疇西、蔣先雲等受中共黨組織委派,參加同學會。擔任組織科統計員,後又調升總務科科長。11月,隨黃埔同學會到南昌,後又到南京。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秘密離開南京去武漢。中共黨組織安排他在賀龍部隊做政治工作,不久又調到葉挺的第24師任參謀。7月26日進抵南昌,參加了著名的南昌起義。起義勝利後,任第24師營長。隨後與起義軍南下廣東。途中部隊受挫,在長汀整編時,任團參謀長。9月中旬,指揮部決定分兵作戰,他與部隊失散。就化裝成老百姓,幾經輾轉,到達上海,找到中共黨組織。
他一面在上海養病,一面協助周恩來領導的中央軍委開展白區工作。1929年初,赴莫斯科蘇聯伏龍芝軍事學院學習。他刻苦攻讀馬列主義軍事著作,掌握軍事科學知識,並學會了俄語。

威震敵膽

1930年8月,劉疇西回到上海。後來被派到到中央蘇區任紅1軍團第3軍第8師師長。他和政委王如痴一起,指揮紅8師,先後參加了中央蘇區第一、第二、第三次反“圍剿”作戰。戰鬥中,他英勇善戰,指揮出色,屢立戰功,被蘇區軍民譽為威震敵膽的“獨臂將軍”。
1931年冬,任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政治部主任兼軍事教員。教學中,他把在國外學到的知識,結合紅軍反“圍剿”的實際進行戰例分析,使學員從背誦操典、條令中解脫出來,學了就用得上。學校先後為紅軍培養近6000名軍事幹部。
1932年6月,國民黨軍對中央蘇區發動第四次“圍剿”時,他任紅軍第21軍軍長,與政委李井泉率部征戰於閩贛邊境,協同紅3軍團和紅12軍作戰,使中央蘇區戰場捷報頻傳。1933年3月,劉疇西奉命前往閩浙贛軍區,任軍區司令員兼紅10軍軍長。他與方誌敏領導的閩浙贛邊軍民,不惜任何代價配合中央蘇區反對國民黨軍的第5次“圍剿”。1934年1月,當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執行委員。同年8月被授予二級紅星軍功章。
劉疇西

浴血奮戰

1934年10月,紅一方面軍主力向西突圍,開始長征。隨著主力部隊的離去,中央蘇區附近存在的最大一支紅軍部隊,只有紅十軍團。紅十軍團由兩部分力量組成。一部分是作為北上抗日先遣隊的尋淮洲紅七軍團,另一部分是方誌敏的紅十軍。主力紅軍長征一個月後,紅七軍團與紅十軍合編為紅十軍團,方誌敏任軍政委員會主席,劉疇西任軍團長,全軍團共一萬餘人,下轄三個師:十九師,原紅七軍團部隊,師長尋淮洲;二十師,原紅十軍部隊,師長劉疇西(兼);二十一師,原紅十軍部隊,師長胡天桃
1934年11月,尋淮洲樂少華率領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原紅27軍團)進入閩浙贛蘇區與劉疇西、方誌敏領導的紅10軍會師。兩軍合編為紅10軍團,任軍團長。紅10軍團組成後,其第19師挺進浙皖贛邊境,打擊“追剿”國民黨軍,相機發展新蘇區。劉疇西率紅20、紅21師留閩浙贛蘇區,保衛根據地。紅10軍團對外用“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旗號,他任先遣隊總指揮。12月,由於國民黨軍對閩浙贛蘇區的“圍剿”日趨嚴重。他奉命率紅10軍團指揮部及第20、21師跳出國民黨軍的包圍圈,北上皖南。
軍團編成後,首戰譚家橋。尾隨之敵補充第一旅顯得孤立突出。敵人共三個團。紅十軍團是三個師。消滅補充第一旅,不但能獲得人員和物資的補充,且能打掉追敵的氣焰。軍團長劉疇西決定在這裡打一仗,大家都無異議。補充第一旅於1933年冬由保定編練處的三個補充團改編,旅長王耀武,是蔣軍中的一員悍將。這是一支蔣介石的嫡系部隊。
黃埔一期的資格,加上伏龍芝軍事學院的學歷,在紅軍指揮員中除了左權,無人可與劉疇西相比。擔任紅十軍團長兼二十師師長後,想立刻打一仗扭轉局面。當年他隨南昌起義部隊南下時,參加堵截的,就有王耀武。劉疇西擔任紅二十一軍軍長參加第四次反圍剿時,率部堅守蘇區戰略要地宜黃二十四天未被紅軍攻破、被蔣介石稱為“奇蹟”的,也是王耀武。帶兵與作戰,是王耀武兩大擅長。國民黨五大主力之一的七十四軍,即後來的整編第七十四師,就是王耀武一手帶出來的部隊。
劉疇西以二十師、二十一師在伏擊地域右側擔任正面攻擊,置十九師於左側,待正面打響後,截敵歸路。十九師未放在主攻位置上。原紅七軍團軍團長、現十九師師長尋淮洲和十軍團參謀長粟裕均執異議。他堅持原來的部署。
王耀武的前衛第二團經過烏泥關、譚家橋時,二十師、二十一師連續向敵前衛團發起猛衝,敵前衛團團長周志道都被打傷。王耀武一面命令部隊不許後退,一面調加強營和第三團的三營增加到第二團的正面作戰,同時令第三團主力向紅十軍團的左側背猛烈反擊。令第一團立派一部占領烏泥關,並堅決守住。尋淮洲曾經五次負傷,譚家橋成為最後一次,因傷勢過重,在轉移途中犧牲。
蔣介石調動5個正規師、兩個獨立旅及4個保全團,前堵後截,妄圖將先遣隊消滅在皖南地區。12月中旬,先遣隊在太平縣譚家橋戰鬥中,由於兵力配置不當,導致失利;此時部分人員建議分散兵力,就地開展游擊戰爭,劉疇西擔心兵力分散,更難應付國民黨軍的重兵“圍剿”;決定掉頭南下,返回閩浙贛蘇區。
譚家橋戰鬥失利,皖南便無法立足。紅十軍團由方誌敏、劉疇西率領,南下返回閩浙贛邊。浙贛邊界的懷玉山成為紅十軍團最後的戰場。王耀武發現他所俘虜的紅軍人員,都面黃肌瘦,手腳凍裂。紅十軍團終遭失敗。1935年1月底,軍團主要指揮者方誌敏、劉疇西等人在程家灣被俘。
南返時,方誌敏、粟裕率800人先行,劉疇西率軍主力殿後。1935年1月中旬,軍團主力在閩浙贛蘇區外圍的隴首地段遭到國民黨軍堵截。此時,已至蘇區邊緣港頭的方誌敏見形勢惡劣,要粟裕等率先頭部隊繼續南下,自己留下等候主力。當他與方誌敏會合後,國民黨已截斷了粟裕曾走過的行軍路線。紅10軍團主力在懷玉山被國民黨軍14個團重兵包圍。劉疇西,方誌敏率部反覆衝殺,浴血奮戰,始終不能突圍。戰鬥中,劉疇西右手又負槍傷。1月下旬,他與方誌敏先後被俘。

寧死不屈

蔣介石並未忘記曾是黃埔一期畢業生的劉疇西,他也了解在決定黨軍生死的棉湖之役中那個英勇的教導第1團第3連黨代表劉疇西,還曾擔任黃埔同學會總務科長的劉疇西;蔣介石於是特別囑咐駐贛綏靖公署主任顧祝同,一定要將劉疇西“爭取”過來;於是在國民革命軍中擔任要職的黃埔老同學紛紛前往獄中探望、勸降,曾任黃埔教官的顧祝同也親自來了三次;劉疇西面對死亡和友情、爵祿毫不為之所動——世人可以責怪他在戰鬥中的驕傲輕敵,猶豫不決,但他堅強的革命意志令人欽佩。
劉疇西面對死亡,心裡坦然,毫不畏懼,他對戰友們說:“死是不可避免的,至於什麼時候死,我不知道,因為生命已經握在最兇惡的敵人的掌心。”
1935年8月6日凌晨,被押往南昌市百花洲下沙窩刑場,他拖著沉重的鐵鐐,昂首挺胸,與被難的戰友連聲高呼:“中國蘇維埃萬歲!”、“紅軍萬歲!”、“中國共產黨萬歲!”英勇就義,時年38歲。

薪火相傳

紅10軍團8000多人馬,只有粟裕帶著1個無炮彈的迫擊炮連、無槍彈的機槍連、1個步兵連和部分傷病員、機關人員,總計400餘人衝出了重圍。他們雖是殘兵,但更是火種,日後發展成為閩浙軍區獨立師、新四軍第2支隊、華野第4縱隊、第23軍,轉戰大江南北,建立了不朽的功勳——革命的意志、理想薪火相傳,終於成為燎原大火。
斗轉星移,1948年9月16日,濟南戰役打響,國共決戰的序幕拉開了。
率領15個縱隊共32萬大軍攻城的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代司令、代政委——當年血戰譚家橋的倖存者紅10軍團參謀長粟裕
率領14個旅共10萬人防禦濟南的是山東省主席、第2綏靖區司令,當年的補充第1旅旅長王耀武
粟裕親擬了作戰口號:“打到濟南府,活捉王耀武!”
中秋夜,奪城夜——9月24日,濟南全部解放。化妝出逃的王耀武在壽光縣被民兵抓獲。
也許此時,粟裕想起了14年前譚家橋的生死之戰;想起了在南昌被槍殺的方誌敏、劉疇西;在茂林匆匆掩埋的尋淮洲;在皖南山麓中戰鬥到最後一息的好兄弟;想起了老戰友陳毅的那句慷慨激昂的詩句“捷報飛來當紙錢”。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