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東(東北師範大學歷史學教授)

劉曉東(東北師範大學歷史學教授)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61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劉曉東,1972年1月9日出生,東北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民 族: 滿族。中國史系教師,歷史文化學院副院長;中國明史學會理事;吉林省歷史學會常務理事。研究方向: 近世中國中樞政體的演變近世中國社會變遷與基層士人生存狀態 。

第三批國家“萬人計畫”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劉曉東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1972年1月9日
  • 職業:教師
  • 畢業院校:東北師範大學
  • 職務:東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院長
  • 學術代表作明代的塾師與基層社會
  • 職稱:教授
人物經歷,主講課程,研究方向,主要貢獻,科研項目,科研成果,獲獎記錄,

人物經歷

1. 1990年9月考入東北師範大學歷史系學習,並先後於1994年7月、1997年7月及2000年7月於東北師範大學歷史系獲歷史學學士、碩士及博士學位。
2. 2000年7月始於東北師範大學歷史系明清史研究所從事教學及科研工作,2001年12月晉升副教授。2006年12月晉升教授。2008年12月被遴選為中國古代史專業博士生導師,並任歷史文化學院副院長。
3. 2001年9月至2003年6月,於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
4.2003年10月至2005年9月,於日本名古屋大學大學院文學研究科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

主講課程

1、本科
《中國古代史(元明清)》
《中國古代社會史》
《明清史專題》
2、研究生
《中國古代史專題(明清部分)》
《明清社會史專題》
《明清歷史文獻導讀》
二、教學改革
教育部面向21世紀高校重點教材《中國古代史》(參與),高等教育出版社。
東北師範大學精品課程項目《中國古代史》。

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為1、明清政治史、中日關係史 ;
2、中國近世基層士人研究。

主要貢獻

科研項目

主持
1.國家社科基金“十一五”規劃一般項目《十六世紀前後的“倭寇”與東亞區域秩序研究》(進行中)
2.教育部十一五人文社科基金規劃項目《晚明社會變遷與士人生存倫理的演變》(完成)。
3.教育部2008年留學回國人員科研基金啟動項目《明清時期的塾師與基層社會》(完成)
4.教育部“211”工程基金項目《明代的塾師與基層社會》(完成)。
5.東北師範大學青年基金項目《15-18世紀中國社會變遷與中下層知識分子生存狀態研究》(完成)
6.東北師範大學網路課程項目《中國古代史研究》(完成)
參與:
1.教育部十五社會科學基金規劃項目《15—18世紀中國社會變遷與中下層知識分子社會生活研究》(完成)。
2.教育部九五社會科學基金規劃項目《中央專制政體於中國封建社會晚期的歷史命運及影響〉(完成)。
3.國家十五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明代政府的宗教管理政策》(完成)。
4.教育部面向二十一世紀高校重點教材《中國古代史》(完成)。
5.教育部十五社會科學規劃立項教材《明清史》(進行中)。
6.東北師範大學精品課程項目《中國古代史》(完成)。

科研成果

A.專著
1. 《明代的塾師與基層社會》,25萬字,商務印書館,2010。
2.《明代士人生存狀態研究》,23萬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
3.《晚明基層士人社會生活譾論》(合著),20萬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4.《孝莊文皇后傳》,25萬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
5. 《開國重臣大傳——多爾袞大傳》(合撰),25萬字,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6。
B.學術論文
1.《南明士人“日本乞師”敘事中的“倭寇”記憶》,載《歷史研究》2010年第5期。
2.《“華夷一家”與新“大一統”》,載《學習與探索》2011年第2期。為《新華文摘》2011年第11期全文轉載。
3.《晚明塾師的“覓館”與“聘期”》,載《求是學刊》2010年第1期。為《新華文摘》2010年第8期全文轉載。
4.《傳統向現代的萌動》,載《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1期。為《新華文摘》1999年第5期全文轉載,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複印資料《明清史》1999年第3期全文轉載。
5.《嘉靖倭患與晚明士人的日本認知》,載《社會科學戰線》2009年第7期。
6.《地位相悖與身份懸浮:生存狀態視角下明代士人社會地位芻議》,載《社會科學戰線》2003年第2期。
7.《論明代士人的異業治生》,載《史學月刊》2007年第8期。為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明清史》2007年第10期全文轉載。
8.《明代士人本業治生論》,載《史學集刊》2001年第3期。
9.《明代塾師生計芻議:以江南地區為中心》,載《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8年第2期。
10.《晚明科場風變與士人科舉心態的演變》,載《求是學刊》2007年第5期。為《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07年第6期轉摘;《新華文摘》2007年第23期論點摘編;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明清史》2007年第12期全文轉載。
11.《晚明士人生計與士風》,載《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1期。先後為《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2001年第2期轉摘、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複印資料《明清史》2001年第5期全文轉載。
12.《明代丞相制度新論——“內閣非相說”質疑及其他》,載《明史研究》(中國明史學會主辦)第7輯,黃山書社2001年8月。
13.《世俗人生:儒家經典生活的窘境與晚明士人社會角色的轉化》,載《西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5期。
14.《1868-1869年中英新修條約談判評述》,載《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1年第2期。為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複印資料《中國近代史》2001年第7期全文轉載。
15. 《“三教合一”思潮與“三一教”——晚明士人學術社團宗教化轉向的社會考察》,載《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1期。
16.《監閣共理與相權游移——明代監閣體制探賾》,載《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4期。為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的《中國社會科學前沿研究動態(1999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版)重點摘引介紹。
17.《軸心期與憂患之中國》,載《北方論叢》1998年第4期。
18.《科舉危機與晚明士人社會的分化》,載《山東大學學報》2002年第2期。為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明清史》2002年第2期全文轉載。
19.《明代的“社師”與基層社會:以黃佐<泰泉鄉禮>為中心》,載《東北師大學報(哲社版)》2004年第5期。
20.《晚明士人社會交往的失范及其評述》,載《東北師大學報(哲社版)》2005年第5期。為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明清史》2005年第6期全文轉載。
21.《明代塾師的社會構成及其演變:兼論民間教育人力資源的社會配置與最佳化問題》,載《東北師大學報(哲社版)》2006年第2期。為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明清史》2006年第7期全文轉載。
22.《明代社學之社會屬性辨析》,載《東北師大學報(哲社版)》2007年第1期。
23.《明代南直隸方誌研究評介》,載《中國史研究動態》2006年第5期。
24.《以孝促悌:朱元璋喪制改革述論》,載《學習與探索》2008年第5期。為《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09年第1期轉摘
25.《王府文官與明國中央集權》,載《東北師大學報(哲社版)》2008年第5期。
26.《道體下移與晚明基層社會的教育困境》,載《東北師大學報(哲社版)》2009年第2期。
27.《明代的“私塾”與“塾師”》,載《東北師大學報(哲社版)》2010年第2期。
28.《“君師治教”與明代塾師的社會角色》,載《社會科學輯刊》2010年第2期。
29.《“棄儒從商”與“以文營商”:晚明士人生計模式的轉換及其評析》,載《社會科學輯刊》2011年第3期。
C.譯文
1。佐藤有希子:《毗沙門天像的圖像形成於敦煌吐蕃:敦煌吐蕃占領時期毗沙門天像的一個考察》,《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10月19日。

獲獎記錄

1.《傳統向現代的萌動》一文獲吉林省第五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論文類二等獎(2001年)。
2.《中國古代史研究》(網路課程)獲吉林省高等學校教育技術成果二等獎(2008年)。
3.《晚明科場風變與士人科舉心態的演變》獲第四屆長春市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論文類三等獎(2010年)。
4.《明代的塾師與基層社會》獲東北師範大學第九屆社會科學優秀著作獎特等獎(2011年5月)。
5.《中國古代史研究》(網路課程)獲吉林省高等學校教育技術成果二等獎(2008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