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蓮(中山大學教授)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劉春蓮,女,1956年生,1978 - 1982 南京大學地質系地層與古生物專業,學士學位。現為中山大學地球科學與質量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劉春蓮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日期:1956年
  • 職業:教師
  • 畢業院校:南京大學
  • 性別:女
主要學歷與工作簡歷,主要社會與學術兼職,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目前主持的在研項目,主要專著,課程教學,對外交流與國際合作,

主要學歷與工作簡歷

1978 - 1982 南京大學地質系地層與古生物專業,學士學位
1982 - 1984 南京大學地質系地層與古生物專業,碩士學位
1992 - 1995 德國 Würzburg大學地球科學系,博士學位
1995 - 1997 德國 Tübingen大學地球科學系,博士後
1984以來 中山大學地球科學系教學科研
2000年 德國 Würzburg大學地球科學系合作科研

主要社會與學術兼職

l. 廣東省石油學會理事
2. 中國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岩相古地理專業委員會委員
3 .《古地理學報》編委
4 .九三學社社省委科技委員會委員

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

1.近岸海洋環境演化與海洋生物學研究
研究珠江三角洲全新世(約1萬年)以來的環境變遷:作為全球變化研究的組成部分,以珠江三角洲地區海陸互動相沉積為研究材料,分析生態系統(包括大型生物和微體生物)、沉積(環境)地球化學變化特徵,以及人類活動的影響,重建廣東沿海全新世以來的海平面與環境變化史,為預測其未來變化趨勢及其對珠江三角洲經濟發展造成的影響提供依據。這一研究是與“中山大學近岸海洋科學研究中心”的合作項目,並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和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的資助。目前正就此項目與德國Würzburg大學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建立國際合作關係。
海洋生物地理學研究:目前已對東太平洋沿岸現代淺海雙殼動物的地理分布進行了研究,該研究受到德國學術交流中心(DAAD)的資助,並與德國Würzburg大學地球科學系合作。
2.湖相沉積與古氣候古環境研究
目前以華南地區新生代以來形成的、並受海洋影響的湖相黑色頁岩(油氣源岩)沉積為主要研究對象,廣泛運用古生態學、生物地球化學、地球物理和沉積學方法等多種現代研究手段,研究湖相黑色頁岩的成因與生油條件、及其相關的古氣候古環境演變。這一研究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資助,並與德國法蘭克福大學(University Frankfurt)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合作。
3.古生物及其演化與現代地層學研究:
1 古生物分類學(化石的鑑定分析)、生物演化機制與生物絕滅研究:對各門類古生物化石(包括各類具有收藏價值的化石)進行鑑定分析、確定其在生物系統中的分類位置、產出時代;探討生物類群的演化規律與絕滅事件。
2 現代地層學研究:利用各種現代地層學手段,包括生物地層學、事件地層學、生物地球化學、同位素地球化學、元素地球化學等,進行地層劃分對比,確定地層年代和地層界線,建立地層層序。

目前主持的在研項目

1.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熱帶亞熱帶型湖相黑色頁岩成因模式研究
2.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珠江河口的“門”及其在三角洲末次海進以來的演進中的作用和數值模擬研究)子課題:珠江三角洲末次海進以來海平面及沉積環境演化
3. 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珠江三角洲全新世微體動物群演化及其對環境變化的回響
4. 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三水盆地下第三系湖相黑色頁岩成因與生油條件分析
5. 國際合作項目(德國學術交流中心DAAD項目):東太平洋現生雙殼類生物地理研究(Biogeography of recent bivalve faunas in the Eastern Pacific)

主要專著

近年來主持過多項科研項目。在國外期間,曾負責和參加德國國家科研聯合會基金(DFG)項目2項;回國後分別主持和參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2項;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子課題1項;主持教育部留學回國人員科研基金項目、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和國際科研合作項目各1項。科研成果包括獨立在德國Beringer上發表69萬字的英文專著1部,並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40餘篇,其中多篇被SCI、EI和ISPT收錄和引用。曾獲得的學術獎勵包括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二等獎(集體排名第3)、廣東省科技進步三等獎(2)、以及廣東省期刊優秀作品一等獎(1)、中山大學優秀論文獎(1)、廣東省地質學會優秀論文獎(1)。
以下為近年發表的部分學術論文與論著:
主要專著:
l LIU Chunlian. Jurassic bivalve palaeobiogeography of the Proto-Atlantic and the application of multivariate analysis methods to palaeobiogeography. Würzburger geowissenschaftliche Mitteilung Beringeria, 1995, 123pp; 63 Text-figs; 54 Tables. Würzburg, Germany (德國). 69萬字元,,獨立完成。SCI引用,並被美國地質研究所主編的地質文獻索引(GeoRef)、以及英國地質文獻索引(GeoArchive)收錄。
部分學術論文:
劉春蓮, Franz T. Fürsich, 白雁, 楊小強, 李國強. 三水盆地古近系湖相沉積岩的氧、碳同位素地球化學記錄及其環境意義. 沉積學報,2004, 22 (1).
劉春蓮, 楊建林, 楊小強, 謝葉彩. 珠江三角洲全新統橫欄組淤泥沉積中的有機碳、總氮和碳氮比值記錄. 中山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3, 42 (1).
白雁, 劉春蓮, 鄭卓,王建華等. 海南島雙池瑪珥湖沉積中的碳、氮地球化學記錄及其環境意義. 古地理學報,2003,5 (1).
劉春蓮, Annette Schmid-Röhl, Hans-Joachim Röhl,白雁等. 海洋雙殼類軟體動物幼蟲發育類型及其在東太平洋的地理分布. 海洋通報,2002,21 (3).
劉春蓮, Hans-Joachim Röhl, Annette Schmid-Röhl等. 影響湖相沉積岩中有機碳分布的主要因素——以三水盆地為例. 沉積學報,2001,19(1).
劉春蓮. 海扇類(pectinoids)在侏羅紀原始大西洋的古地理分布. 古地理學報,2000,2 (1).
劉春蓮. 侏羅紀雙殼類動物群的分布與古氣候和古地理因素. 古生物學報, 1999,38 (4).
劉春蓮. 生物因素對雙殼動物群地理分布的控制作用. 中山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98, 37(3). EI收錄
劉春蓮. 古大西洋侏羅紀雙殼動物地理區系二級模式的時空分布規律. 中山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98增刊2:86-90.
劉春蓮. 影響侏羅紀雙殼動物群分異度的主要因素. 中山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97, 36(6). EI收錄
1. LIU Chunlian, Wolfgang Oschmann, BAI Yan, DONG Yixin, XIE Yecai. Accumulation Conditions of Organic Matter during Deposition of Black Shales of the Buxin Formation (Early Palaeogene) in the Sanshui Basin, South China. Acta Geologica Sinica, 2004, No. 1. SCI收錄.
2. LIU Chunlian, Franz T. Fürsich, Michael Heinze. Bivalve provinces in the Proto-Atlantic and along the southern margin of the Tethys in the Jurassic. 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1998, 137 (1/2). SCI收錄.
3. Oschmann, W. Herbin, J.-P. Rössler, J. and LIU Chunlian. Palaeoec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data support a Milankovitch-cyclicity within the Kimmeridge Clay (England, Late Jurassic). Zbl. Geol. Paläont. 1997 5/6: 545-559. Stuttgart.
4. LIU Chunlian, Franz T. Fürsich. Muschel - Biogeographie an den Ränden des jurassischen Proto-Atlantik. 65. Annual Congress of Palaeontologic Society, 1995, in Hidelsheim, Germany.
5. LIU Chunlian. Extinction events among Jurassic bivalves. 中山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0, 39 (1).
6. LIU Chunlian. Migration Patterns of Some Bivalves in the Jurassic Proto-Atlantic. 中山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98, 37(1), EI收錄.

課程教學

長期從事古生物學與地史學、古生態學、古氣候學、生物地層學和生物地理學等教學工作。

對外交流與國際合作

與德國Würzburg大學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和德國Frankfurt大學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建立了持久的國際合作科研和共同培養研究生的渠道。近年來在多個項目中分別與德國Würzburg大學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所長Prof. Dr. Franz T. Fürsich、德國法蘭克福大學(University Frankfurt)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所長Prof. Dr. Wolfgang Oschmann以及德國Tübingen大學地質古生物研究所與博物館的Dr. Annette Schmid-Röhl和Dr. Hans-Joachim Röhl進行了國際合作研究,共同發表了數篇學術論文,並相互進行了學術訪問。此外,還曾多次赴法國、德國、匈牙利、西班牙、荷蘭、香港等地出席國際學術會議和進行科學考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