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武(總製片人)

劉文武(總製片人)

劉文武,男,漢族,1963年出生於桑植縣,著名出品人、總製片人;工程師,學科帶頭人、優秀教師、第三稅務分局分局長等高層職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劉文武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桑植縣
  • 出生日期:1963年
  • 職業:著名出品人、總製片人
  • 畢業院校:吉首大學
  • 代表作品:《雍正王朝》、《走向共和》、《乾隆王朝》
簡介,作品,

簡介

1963年,劉文武出生於桑植縣。在湘西這片神奇的土地上,總有些奇俊怪傑不斷出現。武有武的壯懷激烈,鐵血英雄;文有文的風情萬種,文壇大家。父母為他取名“文武”,也許是一種期望:希望兩者兼而有之?亦或是一種預置:看他究竟向何處發展結果,劉文武的人生之旅在上中學時就顯出端倪:開始步沈從文黃永玉這些從家鄉走出的大家的後塵,一腳踏上了文學之路。
用劉文武的話來講,20世紀80年代,搞文學是很時髦的事情。那時,文學思潮驚濤拍岸,文學運動風起雲湧。文學當時是許多青年最美好的夢想、最崇高的信仰、最無悔的追求。毫不誇張地說,劉文武堪稱是那個時代的弄潮兒,1983年大學畢業前,尚不到20歲的他,創作的小說已陸續出現在那些頗有影響的刊物上,《當代》、《十月》、《上海文學》、《民族文學》、《萌芽》等全國一流的文學期刊發表過他大量的文學作品。
讓劉文武念念難忘的還有1986年,也就是他從吉首中文系畢業留校任教的第三年的那個秋天,他主編的《邊城》創刊了,這是吉首大學第一本民間文學刊物。在他的周圍,聚集了後來成為傳媒界、文化界重要人物的龔曙光彭學明肖仁福等等。在創刊號上,劉文武曾飽含深情地寫過一句話:“文學不僅是人學,更是愛學。”
也許正是有了這樣一種對文學的理解,大學時代美學、現當代文學成績班級第一的劉文武可以自如地將激情揮灑在課堂上。時任吉首大學教務處處長、後來擔任副校長的張永康教授回憶,當時多次教學檢查顯示,劉文武的課深受學生們歡迎,而且走廊外、窗戶旁經常圍滿旁聽的學生。可以想像,那該是怎樣的一段青春時光。
談到在吉大度過的歲月,劉文武感慨頗多。他說自己雖然走出了吉大,但回憶最多的仍是吉大,最好的也是吉大,這種情感是一輩子都是難以忘懷的。他說自己的大學生活其實也很簡單,無非是看書、寫作、教書,再就是偶爾的文學活動。但這段經歷卻是他日後成就事業的起點,“母校歲月對自己後來的事業起到了奠基的作用”,他說。
劉文武對母校的感恩之情,在他此次與湖南出版集團常務副董事長兼《瀟湘晨報》社長、曾在吉大中文系任教多年的龔曙光回母校一同頒發第十屆“冠代獎學金”中得到集中體現。劉文武自1996年設立的“冠代獎學金”是吉大最高規格的獎學金。10屆期滿後,劉文武與母校簽定協定書,再出資100萬元用於延續第二輪“冠代獎學金”。他自己,也當之無愧地被授予“吉首大學傑出校友”。

作品

出品人:劉文武,羅浩陳恆
總製片人:劉文武、羅浩
總製片:劉文武 馮驥 蘇斌
出品人:劉文武 崔增伏 楊偉光
製作單位:
北京同道影視節目製作有限公司
長沙電視台
北京漢智影視文化有限公司
總發行:北京漢風國際傳媒投資有限公司
出品人:龍秋雲 劉文武
總製片:劉文武 彭益
《走向共和》
出品人:高建民 劉文武
總監製:趙化勇 謝建輝
總策劃:鄭佳明 胡恩 李健
總製片人:劉文武 羅浩 馮驥
出品人:龍秋雲、周振天、劉文武
總製片人:劉文武、彭益、申彬彬
《走向共和》
59集大型歷史題材連續劇《走向共和》相繼在中央電視台和長沙電視台開播了,宏大的歷史畫面、鮮活的人物形象獲得了觀眾的交口稱讚。昨日,身為《走向共和》總製片人之一的北京同道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老總劉文武接受了本報記者的專訪。劉文武透露,自己與《走》劇另兩位總製片人羅浩、馮驥“都是《雍正王朝》的老創作班底”,早在拍攝《雍》劇期間,他們就感受到創作激情仍在涌動,於是開始籌謀對自我的超越。為了發揮歷史劇創作策劃的優勢,他們將目光鎖定在清末民初這段“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歷史上。
眾所周知,清末民初既是中華民族最痛苦最屈辱的年代,又是愛國主義和民族精神覺醒勃發的年代;既是一代代仁人志士椎心泣血上下求索慷慨悲歌的年代,也是從生活到思想、從文化到制度急遽變化的年代。而如何表現中國近代史上這最為紛繁複雜的一個年代,就成為了製片方面臨的最大挑戰。
劇組人員認真研究了這段歷史,苦苦尋找進入其中的路徑,最後定為:以晚清民初波瀾壯闊、跌宕起伏的社會政治生活為主要內容,以中國近代史上的民族精英為中華民族尋找出路為主題線索,塑造出一批逼近歷史真實的人物群像,寫出“走向共和”這一歷史進程中的幾個重要台階,寫出歷史轉折和社會轉型之時的重大歷史事件和變幻風雲,寫出各種政治勢力和思想流派在這一歷史進程中的貢獻和局限。
劉文武說,江澤民同志以中國共產黨成立為界線,將中國近代史劃分為前後兩個八十年的論斷,給他們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依據。於是,創作組的成員決定並實現了從“走向共和”的角度來解析中國近代史向現代史的嬗變,全方位、全景式、藝術地呈現近代中國的歷史,創作出了一部我們民族所獨具的、富有崇高悲劇意味的英雄史詩,譜寫了一曲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慷慨悲歌。
“編劇盛和煜的藝術感覺、創造力、出色的專業水準,使我們的構思有了實現的可能。另一位編劇張建偉對史料的掌握和深邃的思考,使劇本創作愈加紮實和豐厚。而這部劇的完成,凝聚了無數人的心血,在這裡無法列出詳細名單。總之,用4年時間完成了這部《走向共和》,可以說,我們終於實現了對自己的超越。”劉文武的自豪之情溢於言表。
象牙塔外
1987年,劉文武考取中國人民大學碩士研究生。這本來應是成為學者、作家的極具誘惑力的大好機遇,但他卻因為人生中的一次意外際遇而作出了新的選擇。在改革開放大潮奔涌的年代,年輕氣盛的劉文武帶著湘西人特有的倔強與固執,懷揣萬丈豪情,走出湘西大山,從此踏上一條不歸路——隻身闖海南去了。
不久,劉文武在海南出版社找到一份工作。從校對到編輯,從編輯到編輯室主任,劉文武在海南出版社摸爬滾打,大大增長了見識與才幹。他將出版業內一系列運作思路和操作方法盡收眼底,諳熟於心,更重要的是,由此錘鍊出一雙眼高過頂的犀利目光。1992年,他北上京城,創辦一家電子公司,折騰成一個擁有一定資產的金剛不敗老闆。
1995年的春天,北京乍暖還寒。時年32歲的劉文武胸中奔涌著急欲進軍影視圈的激情。他決定開拓與文化相關的事業,遂成立了北京同道文化有限公司。有感於當時中國電視劇製作普遍的粗製濫造,劉文武要從這兒切進去。意欲涉足影視圈並非劉文武一時心血來潮之舉,也許可以這樣說,為了實現他想進軍影視,要么不乾,要乾就乾漂亮的夙願,他是早有“野心”和“預謀”,並為此作了多方面準備的。像許許多多的成功者一樣,劉文武的一鳴驚人不是靠僥倖,而是厚積薄發的結果。
劉文武最早拍攝的電視劇是《雍正王朝》。2600萬元的巨額投資,超強豪華的演出陣容。1998年11月,中央電視台組織強大的審片組“封閉式”地審看《雍正王朝》,最終順利通過。劉文武成功地做出了一部上上下下都喜歡看的電視劇,“一步登天”,從此躋身國內一流的出品人、總製片人行列。事實上,劉文武為這一天的到來準備了很久,付出了很多,終於以精銳之氣殺進影視圈並贏得一個滿堂彩!接受採訪時,他曾引用兩句廣告詞:世間自有公道,付出總有回報。
隨後,劉文武推出了《乾隆王朝》。而之後的《走向共和》繼續將目光投向了清末民初。在他看來,那是中國近現代史中最為複雜的年代,是中華民族最痛苦最屈辱的年代,是愛國主義和民族精神覺醒勃發的年代;也是一代代志士仁人錐心泣血上下求索慷慨悲歌的年代,是從生活到思想、從文化到制度急遽變化的年代。他從走向共和的角度來解讀中國近代史向現代史的嬗變,把繁雜的歷史脈絡歸結為走向共和這一命題,希望把握住發展的精神脈搏,給自己確定一個切入點和解讀線索,給觀眾提供深層思考的新的歷史觀念。
緊接著的《軍人機密》則創下了兩項國內“第一”——當代軍事題材電視劇中投資最大、篇幅最長。該劇在恢弘的歷史背景下和真實的生活基礎上,巧妙編織軍人命運和軍人家庭的起伏跌宕,入木三分地將人物性格、人物關係乃至情節推向極致。總投資超過3000萬元,2004年收視率全國第一,獲首屆風雲大獎,被業內人士稱為中國版的《兄弟連》。
劉文武用3年時間完成了《雍正王朝》,用4年時間完成了《走向共和》,用近8年的時間打造了《軍人機密》,實現了對自我的超越。吉首大學副校長、文藝評論家張建永教授有個堪稱經典的評價,他認為劉文武出品的電視劇總能切中中國的“命脈”。
劉文武特別在意的是他的朋友、他的合作夥伴和他的合作單位。他說沒有他們的付出,難有自己的成功。
簡單快樂法則
劉文武拍攝的歷史劇基本上都是男人戲,一群老男人,女人戲非常少。是因為劇情需要,還是有所顧忌,或是不懂女人?對於記者的這個問題,劉文武笑道:“一方面,在過去那個年代,女人本來就沒有什麼地位,她們不可能在戲中占主要位置,我們在戲中有自己的側重點,我們不能求全。另一方面,我們幾個主創者本身對女人不太了解。”他說,拍戲是一種集體創作,最重要的是合作的默契,推出有價值的作品來。對他而言,最好的狀態是享受快樂,它來自工作,來自生活。
劉文武說他不大了解女人,未必是真。他有個很幸福的家庭,妻子是他的湖南同鄉,中央音樂學院研究現代音樂史的研究生,現在與女兒一起住在加拿大。工作之餘,思念心切之時,就飛過去看看。妻子和他合拍,因為她“沒有一般女人的那份虛榮心”。在他眼中,妻子不干涉他的工作,是對他最大的支持。說完,劉文武爽朗地笑起來。每一個成功男人的背後總有一個好女人,這話看來不無道理。
劉文武對生活沒有什麼特別的要求。在影視圈闖蕩多年,早已取得令人羨慕的成就,但他的生活依然簡單,那些富人們愛玩的遊戲,他一概不會。畢竟是大山里出來的漢子,骨子裡還是有一種質樸,曾去打過一次高爾夫,“那感覺就是農民在挖地”。劉文武還保持著大學時代已經養成的習慣,不斷地閱讀和思考。比如創作《走向共和》時,他讀了大量的歷史文化著作、特別是張建偉的晚清系列歷史報告文學等等,數千萬字。他對史料的掌握和深邃的思考,使這部劇作更加紮實和豐厚,播映不久,便產生了巨大的反響。而那些時髦的風花雪月則與他無關。
劉文武本質上似乎還是個文人,這不但緣於他的文學創作,更緣於他對電視劇的理解。“必須有社會責任感”,是他製作電視劇的一個原則。《雍正王朝》、《乾隆王朝》和《走向共和》三部戲加起來就是寫一個王朝由盛而衰的過程,劉文武的意圖在於對中國傳統人治社會給予反思,提出個性化的觀點視角,這顯然是藝術的。他將文人和商人的角色很好地集於一身,不斷地逼近理想。這個過程中,他收穫到快樂和幸福。
劉文武經常與摯友龔曙光一起探討事業得失,相互激勵。龔曙光認為,劉文武堅韌執著,厚實大氣,有顆火熱的心。這話讓人信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