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敬坤(原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科研人員)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劉敬坤,1923年(癸亥年)11月26日出生於安徽霍邱縣。抗日戰爭期間,曾在軍事委員會軍令部重慶工事參謀團任少尉,1979年7月,任職南京大學講師,1981年6月,通過嚴格考試調入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史研究室從事科研工作。1986年12月離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劉敬坤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安徽霍邱縣
  • 出生日期:1923年11月26日
簡介,生平,

簡介

劉敬坤
1929年至1936年2月,在家鄉讀私塾和高小。1937年9月至1938年5月在阜陽讀國中。1937年12月13日,日寇攻陷南京,他以三尺稚童,即萌執干戈以衛家國之志。1938年8月日軍進逼安徽,他別父老,辭故園,隨校南遷,敝屐蓑衣,徒步千里,翻山嶺,涉江湖,輾轉湖北、湖南。在湖南永綏國立第八中學讀書期間,因閱讀《新華日報》和進步圖書,被校方勸退離校,漂零流徙,輾轉至渝。抗日戰爭期間,曾在軍事委員會軍令部重慶工事參謀團任少尉,但在目睹了國民黨軍隊的劣跡後,他萌生了反抗思想。1945年10月,他考入重慶中央大學理學院地理系。因深惡痛絕國民黨之獨裁,復在中國共產黨新民主主義理論和 “建立民主聯合政府”主張的感召下,積極參加民主運動。1946年1月,他參加了重慶大中學生“一二五”遊行。抗戰勝利後,隨中央大學遷回南京,先後參加了1947年1月的學生反美暴行遊行,同年5月的“五二〇”反飢餓、反內戰大遊行,成為民主愛國運動的積極參與者。1947年10月轉入中央大學文學院歷史系學習。1948年5月參加了進步組織新民主主義青年社並任小組長。在任《中大周報》、《大學評論》兼職編輯期間,及時反映學生運動情況和黨組織的聲音。1948年7月,在中央大學加入中國共產黨。1949年初國民黨潰退前,參與組織並參加了中央大學應變護校鬥爭及“四一”學生請願救人遊行,為南京的解放做出了貢獻。

生平

建國後,他積極投身祖國的建設事業。1950年6月在中央大學畢業後,任中共南京市委宣傳部教育幹事,1951年6月任南京市宗教事務處秘書,1952年9月調任中國人民大學歷史教研室教員,1955年3月任南京大學歷史系教員,1956年5月任講師。1957年12月因直言陳詞,被劃為右派、開除黨籍、開除公職、勞動教養4年,席地食草,饑寒交迫,受到極不公正對待。1961年11月,被摘掉右派帽子,解除勞動教養,乃抱病痛之軀,重返工作崗位。1962年8月後,他先後被安排到南京農學院農業遺產研究室、圖書館和農業機械化分院、鎮江農機學院圖書館任管理員。在此期間,他不怨天尤人,沒有消沉,而是更加努力地工作,深信黨組織會對他的問題做出實事求是的結論。他酷愛中國近代史研究,為此,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刻苦鑽研,提出了許多獨到見解。
1979年7月,中共南京大學委員會做出決定,撤銷《關於右派分子劉敬坤的結論》,撤銷處分,恢復黨籍,恢復講師職稱。1981年6月,通過嚴格考試調入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史研究室從事科研工作。1986年12月離休。
劉敬坤對中華民國史進行了深入探索,於近代租界、近代高等教育、中華民國歷史地理、典章制度、抗日戰爭史等領域均有精到見解,為中華民國史學科建設做出了貢獻。他一生閱歷豐富,熟稔民國掌故人物。離休後,他仍然堅持學術研究,鉤沉索引,筆耕不輟。先後發表《關於我國近代租界的幾個問題》、《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發展歷程回顧》、《我國歷代國防形勢與抗日戰爭全盤大戰略的研究》、《關於淞滬會戰兩個問題的探討》、《抗戰中的中央大學》等論文與文章數十篇,主持譯校了《劍橋中華民國史》等,其紮實成果和嚴謹學風得到學術界的肯定。
劉敬坤一生坎坷,歷經困苦磨難。在黎明前的黑暗時刻投身革命,堅持信仰,努力工作。1978年後,他擁護改革開放的路線方針,堅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他性格耿直,謙虛謹慎,嚴於律己,誠懇篤實,團結同志,樂於奉獻,贏得了所內外同志的尊敬與愛戴。
2009年5月6日劉敬坤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6歲。
劉敬坤接受鳳凰網採訪劉敬坤接受鳳凰網採訪
劉敬坤接受鳳凰網採訪劉敬坤接受鳳凰網採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