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希平先生墓

劉希平先生墓

劉希平,安徽六安施家橋人,1873年生於一個官宦家庭,祖父、曾祖父是清政府誥封五品大員。劉希平1905年留學日本入弘文學院、明治大學,6年後學成歸國,參與二次革命。先後創辦了安徽江淮大學並任教育長兼教授,任山東公立政法專門學校教授(山東大學前身)、安徽巡按使(省長)顧問、安徽“北大”省立五中校長,創辦《安徽評議報》並任編輯。創辦了商業學校、工讀學校、商人夜校、工人夜校、農民夜校、安徽二農、三農、南京新民中學等。是五四運動和新文化運動先驅,著名傑出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老同盟會會員。1924年8月17日病逝於蕪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劉希平
  • 別名:劉畹蘅    劉蘭薌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安徽六安施家橋
  • 出生日期:1873
  • 逝世日期:1924年8月17日
  • 職業:教育
  • 畢業院校:明治大學
  • 主要成就:1五四運動和新文化運動先驅;2.傑出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
  • 代表作品:《安徽評議報》、《政論隨筆》等
簡介,人物生平,

簡介

1924年8月17日,劉希平終因積勞成疾,不幸在蕪湖逝世,終年52歲,因他一生清貧,樂於助人,所以去世時家貧如洗,靈柩只好寄厝在法華庵內。1925年春,劉希平追悼會召開,靈堂兩旁懸掛著一副輓聯:“矢志在新民,豈期白下歸舟, 爾琴音斷流水;愴懷思往事,遙望赭山晴樹,幸留濃蔭庇群英。”高度概括了劉希平追求光明、堅持正義、誨人不倦的一生。
劉希平先生墓劉希平先生墓
1929年春,劉希平靈柩被安葬在赭山公園之巔。墓地面積約120平方米。1932年,人們又在山頂為先生建造了一座石亭,取名“愛晚亭”(取“哀輓”諧音),亭兩旁柱子上有一副對聯,上聯是:“朝霞菲微枯草泣”,下聯是:““秋風搖落故人稀”,正面橫樑上刻有“劉希平先生紀念亭”,書法家于右任書寫墓碑。在山半腰還建一座高大的牌坊(即今“江城入畫”牌坊),牌坊刻有“劉希平先生之墓”,背面書有“浩氣長存”四字,牌坊與墓地之間建有百餘級石階作為墓道。
墓在“文革”期間(1966—1976年)屢遭毀壞,1984年以後多次修葺。2001年10月,蕪湖市人民政府公布劉希平墓為全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於2004年5月在墓旁立牌公示,各界人士時常來墓前拜謁祭掃。

人物生平

劉希平,原名畹蘅,字蘭香,安徽六安人,1873年出生於六安施家橋。青年時期,同情並支持康有為梁啓超維新變法運動。1906年留學日本時加入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同盟會,1911年回國後,創辦安徽江淮大學,擔任教育長兼教授。1918年,劉希平應赭山省立五中校長潘光祖之邀,來校擔任修身課教師。1920年,省立五中師生一致推舉劉為校長。劉希平擔任校長後,主張教育“以誠化人”,辦學社會化,提出“經濟公開”、“校務公議”兩大口號,使學校民主空氣十分活躍。他還為學生訂閱《新青年》、《新生活》、《新潮》、《湘江評論》等書刊,積極推動新文化運動。1920年秋,劉希平蕪湖首先倡議“學校社會化”,提出“學生要到社會上去”、“學生要和平民交朋友”等主張,得到五中廣大師生回響。他領導五中師生先後在長街原徽州會館辦起商業夜校,在赭山腳下觀音松處辦起蕪湖工讀學校,在蕪湖四明公所(今市教育局)辦起商人夜校,在今交通銀行附近辦起工人夜校,並在蕪湖郊區辦起農民夜校。在省立五中學生中,先後湧現出蔣光慈、祖茂林、吳葆萼、張懷璋等一批優秀人才。
劉希平先生墓劉希平先生墓
劉希平不但是一位傑出的平民教育家,而且還是知名的民主愛國主義者。“五、四”運動期間,5月10日,在他倡議下,蕪湖成立“學生聯合會”和“教職員聯合會”組織遊行示威,並通電聲援北京學生。安慶發生著名的“六。二慘案”,訊息傳開後,劉希平和光明甫、李光炯等教育界前輩,立即組織發動“安徽六。二慘案後援會”,二三千名師生舉行聲勢浩大的示威遊行,震動很大。劉希平還親自上北京,向大理院(即最高法院)控訴安徽軍閥賄選。1923年安徽省督軍倪嗣沖膠軍務幫辦馬聯甲撤銷了劉希平的校長職務,並下令通緝。劉希平被迫離開蕪湖,前往南京,繼續在白下區創辦新民中學,次年,馬聯甲倒台,他才得以反回蕪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