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家疃

劉家疃

全村轄區面積約1.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14.8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花生、大豆、地瓜、蘋果、蔬菜等。 2002年,全村有283戶,812人,自然增長率-2.48‰。有孫、馬、張、王、丁等5姓,均為漢族,其中人口較多的是孫姓,其次是馬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劉家疃
  • 面積:約1.5平方公里
  • 人口:812人
  • 耕地:114.8公頃
基本概況,大事記,經濟發展,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進步,組織建設,

基本概況

明朝初年,劉姓建村,以姓命名劉家疃。 劉家疃位於海陽市中西部,朱吳鎮西南部,地處東經121°00′,北緯36°51′。東與東劉家疃相接,西與西樂畎村相連,北隔朱泉路與下澇泊村相望。隸屬朱吳鎮。東距鎮政府駐地12公里,南距市政府駐地30公里。
劉家疃

大事記

1936年秋蜜蜂澗村早期中共黨員於連江帶領5人,在本村奪取同和永商號1支槍和部分錢幣,把錢分發給貧苦農民。 1941年本村解放。
1942年11月日軍膠東大掃蕩,殺死村民孫顯臻、孫顯儉,將中共黨員、村長孫顯祖及孫朋雲等人劫持到東北煤礦挖煤。後孫顯祖死在煤礦,其他人跑了回來。
1945年秋第一個合作社(村社)成立。
1953年春成立農業生產互助組3個。次年春,發展為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4個。
1956年春本村與東劉家疃、西樂畎村三個村聯辦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1958年秋大煉鋼鐵運動中,在本村西北山聚寶頂開挖銅礦,民工300餘人。
1983年村集體投資6.8萬元,建平塘1個,灌溉面積10公頃。 同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1995年村集體投資13萬元,建自來水井1眼,安裝配套設備,全村300多戶吃上自來水。
1997年村集體投資6.8萬元,建平塘1個,灌溉面積26.7公頃。
1998年秋冬修山路6條,總長8公里,均可通農用車。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

1955年,糧食畝產110公斤,總產24.2萬公斤。1978年,糧食畝產316公斤,總產66.36萬公斤。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糧食畝產提高到480公斤,比1978年增產164公斤。2002年,糧食畝產587公斤,總產52萬公斤。
1956年,始栽植蘋果。2000年,蘋果面積達到26.7公頃,收入42.8萬元。 2002年,第一產業總收入803萬元,其中農業364萬元,林業5萬元,畜牧養殖業415萬元,其它19萬元。

第二產業

建國前,本村無工業項目。建國後,先後發展了紅爐、麵粉廠、油坊。改革開放後,發展了芋頭加工、農機修配等。2002年,第二產業總收入28萬元,其中工業10萬元,建築業18萬元。

第三產業

1978年,全村第三產業從業人員78人,收入67萬元,利稅4.2萬元。20 02年,全村有各類服務網點38戶,從業人員50人,收入80萬元,其中運輸業16萬元,商飲業28萬元,服務業36萬元。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39年,村成立國小。1945年,與東劉家疃、西樂畎三個村成立聯辦國小,後又成立聯村完小。1972年,三個村共同投資建國小。1974年,三個村投資辦起劉家疃聯中。自建國至2002年,全村共考入大中專院校的學生27名。 集體福利1982年,村集體投資用上電網供電。1983年,村購買電影放映機1台,自放電影。1995年,集體投資13萬元,全村用上自來水。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38年,馬光海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本村第一名黨員。1941年,成立黨小組,馬光海任負責人。1946年,成立黨支部。曾任黨支部書記的有馬光海、孫同新、孫顯經、孫奎英、孫德雲、孫際河、孫希秋。2002年,全村有黨小組4個,黨員49名。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1年,設村公所。1943年改稱村政府。1958年9月,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6月,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委會。1984年5月,始設村民委員會,下設民政、調解、民兵、治安、婦女等組織。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馬鳳奎、孫希勝、馬仁水、孫顯經、孫同新、馬鳳竹、孫奎樂、孫際江、孫際河、孫希秋、孫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