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疃

元至正四年(1344年),李春廷由山西省山陽縣遷此建村,以姓命村名李家疃。後遷往黑龍江。 明萬曆十四年(1586年),姜姓由望宿村遷入。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孫姓由古家夼村遷入。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有楊姓、龍姓遷入。 李家疃位於海陽市西部,地處東經120°59′,北緯36°51′。東與劉家疃接壤,南與苗家溝村相連,西與子推後村相鄰。距市政府駐地35公里,隸屬小紀鎮。 全村轄區總面積約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26.7公頃,屬丘陵區。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花生、芋頭、蘋果、梨等。 2002年,全村300戶,810人,有姜、孫、楊、龍、於、王、秦、蘭、李、紀等姓,均為漢族,其中姜姓人口較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李家疃
  • 地理位置:海陽市西部
  • 面積:3平方公里
  • 人口:810人
社會進步,組織建設,地圖信息,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43年成立村國小,有教職工2人,學生60名。1978年,村集體出資10萬元,修建新校舍,有教職工8人。學校教學設施逐步酏套,教育質量穩步提高。至2002年,全村考入大中專院校者19人。村黨支部重視科技教育,多次聘請專家來村傳授科學技術,經常組織民眾外出參觀學習,先後有2人獲得助理農藝師職稱。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糧食100公斤左右,只能半年糠菜半年糧度日。建國後,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57年,全村人均糧食180公斤。1975年,人均糧食260公斤,全村總收入18萬元。2002年,全村人均存款2000元,有各種車輛130輛,機車50輛,電話130部,彩電240台,電冰櫃80台。 集體福利1978年以來,隨著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村民的福利逐步提高。1983年,集體購買16mm電影放影機1台,自放電影。1983年,投資8萬元,全村用上了電網供電。1996年,投資12萬元,修自來水蓄水池,全村用上了自來水。1997年,投資20萬元,建立了兩層村委辦公樓。1998年,投資10萬元,進行了電網改造,村民用上了放心電。同年,一次性安裝程控電話130部,成為全鄉電話村之一。1999年開始,對考入大中專院校的學生,每人獎勵300元;從國小至大學,名列班級前三名的學生都有鼓勵獎;對市級優秀教師進行物質獎勵;70歲以上的老人,每年春節給予60元的生活補貼。村集體支持建立了個體衛生所,為本村及鄰村的村民治病,對老人及重病號上門服務。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33年4月16日,孫培仁經鄭得祥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本村第一名黨員。 1941年成立黨支部,黨支部書記龍振春。在黨支部領導下,先後開展了反奸、反特、反惡霸鬥爭,並發動村民擁軍支前,組織民兵參軍參戰。1949年黨組織公開,全村有黨員32名。2002年,全村有黨小組4個,黨員44名。曾有龍振春、孫培錄、姜元鳳、孫學孔、楊振興、姜義(姜義伍)、龍興順、龍興田、楊德雲、孫寶山、孫彥山、孫風臣任黨支部書記。自孫風臣任黨支部書記以來,村黨支部曾被評為市級優秀黨支部。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1年設村公所。1943年改稱村政府。1958年9月,改稱大隊管委會。1968年6月,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委會。1984年,始稱村民委員會,下設民政、調解、民兵、治安、婦女等組織。曾擔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楊芬、姜元倫、姜國坤、姜義、姜同仁、姜國春、孫彥山、孫寶山、楊振國、姜同典、孫奎海。1999年5月,孫奎海當選為首任直選村民委員會主任。

地圖信息

地址:煙臺市海陽市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