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墉祖居

劉墉祖居

劉墉祖居位於山東省日照市嵐山區黃墩鎮草澗村,始建於明朝洪武年間,歷史悠久,有資可考。現保存《劉氏族譜》、民國十三年碑刻,以及劉思源與其子孫之墓等。

劉式祠堂在文革期間被破壞,村內至今還存有原祠堂部分文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劉墉祖居
  • 地理位置山東省日照市嵐山區黃墩鎮草澗村
  • 氣候類型:亞熱帶氣候
  • 著名景點:《劉氏族譜》、民國十三年碑刻
簡介,草澗村千年古槐,

簡介

近年來,黃墩鎮黨委、政府先後三次舉辦劉墉文化研討會,濰坊學院教授劉墉研究所所長張其鳳、北京大學教授張傳熙以及劉氏後人(包括諸城逄戈莊一支)等各界人士,一致認可劉墉祖居地在草澗村。 草澗村地處嵐山區黃墩鎮駐地西北8公里處,西與莒縣接壤。原名“喜鵲窩”。明朝成化年間改名為“草澗”。
明太祖朱元璋(1368-1398年)為鞏固初建的大明江山,組織了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移民活動。洪武三年(1370年),劉氏始祖劉思源與眾族人遵奉朝廷詔命,由江南徐州府碭山縣(今屬安徽)大劉家村,北上遷徙至日照喜鵲窩村定居,繁衍生息,先後生下福、祿、壽、禧、詩、書、忠、厚八子。後因家庭遭遇大火之災,發生變故,劉氏兄弟四處流散,僅四子劉禧陪伴劉思源留守故里。長子劉福和次子劉祿遷往大劉家溝村(今屬東港區三莊鎮),老三劉壽乞討定居劉家莊子(今東港區三莊鎮),老五劉詩去了大洙洲,老六劉書定居西劉家溝(今莒縣中樓鄉),老七劉忠去了臨沂蘭山區劉家莊,老八劉厚定居沂水縣劉家甸。經這次變故,鳳凰嶺下的喜鵲林滿目荒涼,劉氏家中少了往日的喜氣鼎盛景象。劉思源公睹物生情,黯然神傷,於是在明朝成化年間將"喜鵲窩"改名為“草澗”。
明弘治年間,劉福將長子志乾、次子志貞託付給劉祿公,又攜三子劉恆遷居逄戈莊(明屬青州府諸城縣,今屬高密市)。經過幾代人的創業,家境從貧窮漸至小康。其後代有多人科舉考中,特別是到第九代劉統勛、第十代劉墉和第十一代劉繯之三代同在朝廷為官,劉氏一門出了“三公兩宰相”,轟動朝野。
清道光末年,劉墉後裔出資在草澗村建立了劉氏祠堂,以追祭先祖。祠堂占地1.2畝,院內植有黃楊、銀杏、柏樹等。祠堂正堂五間,磚木結構,重梁掛柱。東西兩山尖,安有鋼叉手。祠堂正面懸掛著御賜“清愛堂”橫匾,堂內安放著始遷祖思源公先祖的靈位,祠堂正中供奉著“吏部天官劉墉之位”。神位前香案兩側插有旗牌三扇、金瓜、斧、朝天蹬、半台鑾駕、龍鳳棍、銅鑼等儀仗。祠堂正門檐分別懸掛御賜紗燈一對,光彩照人。整個祠堂富麗堂皇,威嚴肅穆。據傳,清朝凡路過此地的文官武將,三里外步行到劉氏祠堂行大禮、拜鑾駕。祠堂邊古柏參天,林地東側一棵古槐,樹粗兩合抱,高約50米。林前有一塊幾千斤重的大白火石。思源公後裔遍布諸城、臨沂、莒縣、沂水以及江蘇贛榆等全國各地。“四清”以前,常有各地劉氏後裔來草澗祖墓祭奠、憑弔。社會上也稱“大白火石劉”。
村西南處有劉氏祖林,前有山崖為天然屏壁,草澗河上游小溪自西北向東南潺潺流淌,成玉帶環繞之狀。此地現存劉氏始遷祖劉思源及其後代墳墓11座,是歷年劉氏家族尋根祭祖必到之地。
草澗村背依丘陵,由南而望,三峰並列,猶如一隻展翅待飛的鳳凰,故得名鳳凰嶺。東西兩翼林木茂盛,綠草如茵。村前為平坦的谷地,竹林茂密,桑原良田。草澗河穿村而過,流經鳳凰谷地,向南匯入黃墩河。鳳凰嶺九道綿延的山脈似九條巨龍,將整個草澗村合圍成"前有溪流為朱雀,後有靠山為玄武,左側山脈如青龍,右山橫亘如白虎"的格局,村前月牙河成帶狀分布,似水龍形狀,與三面山勢呼應形成“三台文星龍”式的風水布局。

草澗村千年古槐

九龍山前,鳳凰嶺西側有一片荒蕪平川地。它三面環山,古樹參天,灌木叢生,荒草遍野,澗水潺潺,平川南側有棵古槐,盤根錯節,枝葉茂密,傳說:此樹野生於北宋至道年間,某年,鐵拐李、呂洞賓二仙雲遊路經此地,繞樹一周,然後攀枝上樹,放眼遠眺,只見這裡三面環山,九條玉溪如同九條蛟龍,涓涓流向這塊平川地,形似九龍聚會,從西北和正西兩個方向下的兩條玉溪,在大槐樹西側匯合,形成一條較寬的河流,繞古槐的南邊,浩浩蕩蕩向東流去,給這片荒野增添了不少秀色,二仙讚嘆不息,說這是一塊風水寶地,如果日後誰埋葬在這裡,其後人不出王侯,定出將相。呂洞賓說:“咱何不上樹風涼一下。”然後二人跳到樹上,盤坐在大槐樹伸向東南的一枝桿上飲酒作樂,鐵拐李手中的鐵拐無處可放,只好將其插在伸向西北方向的一條枝桿上,喝完酒後,剩下半碗酒,鐵拐李順手潑在伸向東北的一條枝桿上,眼見枝桿上沾酒地方鼓起一條一丈余長的白泡,二仙無了興趣,跳下古槐走了。很多年之後,二仙坐著喝酒的那條樹枝桿,中間形成弓狀,像一座拱起的獨木橋,足有三十餘米長,後人稱為“仙人橋”。而插過鐵拐的那條枝桿留下了一個凹,經風雨侵蝕,竟留下了一個長0.6米,寬0.3米,深0.2米的一個槽形凹,後人稱為“飲馬槽”。更為奇觀的是,伸向東北那條枝桿,鐵拐李撒上酒的地方,長出一丈長的磨菇,繞枝桿一圈,像一條巨龍攀附在枝桿上,後人稱為“盤龍枝”。
明朝洪武三年,下旨遷移,劉氏先祖來到了日照的喜鵲窩(古槐南1公里處)。天順年間,喜鵲窩村被火燒掉,那時劉氏先祖已故,葬在田家董旺莊北嶺。
成化年間,劉氏兄弟五人,劉承源徙居安丘,劉思源率劉接源、劉續源、劉根源三個弟弟向北來到大槐樹北側,搭蓋草棚居住下來。其後,劉接源遷居邱前,劉續源、劉根源遷莒縣。
思源公在此開荒種地,繁衍生息。因這裡三面環山,中間的平地雜草叢生,澗水涓流,故取名草澗村。思源公生福、祿、壽、喜、詩、書、忠、厚八個兒子。福、祿二公同遷劉家溝。因避匪,福公又攜其三子恆復遷諸城逄哥莊,壽公徙居劉家莊子,詩公徙居大珠州,書公徙居莒縣西劉家溝,忠公遷臨沂全劉莊,厚公遷沂水劉家店,唯喜公留居草澗村。劉思源病逝後,葬於老槐樹底西北側七米處。
古槐樹下有了人氣,長勢更加旺盛,枝繁葉茂。古槐高50餘米,粗四摟有餘,樹枝長達三十餘米,直徑60多公分。偶爾一年,它竟沒發一新枝新葉,村人以為枯死,然而第二年卻又生出新枝葉,鬱鬱蔥蔥,村人甚感神奇,尊為神樹。有人遇到不測,攜老帶幼,前來老槐樹底燒香磕頭,祈求老槐樹大顯神靈,消禍滅災,保佑平安。遇到天旱、遭蝗蟲或遭瘟疫,人們總是給老槐樹披紅掛彩,燒香祭奠,鳴放鞭炮,祈禱神樹降福人間,免災除禍,保佑太平。
鹹豐年間,劉墉的後人選址老槐樹東北側40米處,建起一座劉氏祠堂。
遺憾的是這棵千年古槐一九四六年秋被砍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