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光朗

劉光朗

劉光朗,生於一九三八年,鎮巴縣鹽場人,現任縣文聯名譽主席、市音樂家協會名譽主席、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擅於民歌演唱,也兼習作曲、編歌。其代表作有:

巴山頂上修堰塘》《巴山林里背二哥》《一路號子走漢

江》《大巴山革命歷史山歌聯唱》以及歌劇《巴山月》

《槍》等,曾創作、移植數十部戲曲、歌劇音樂,還創作、改編了500餘首各類聲樂作品。曾兩次隨陝西代表隊進北京參加全國匯演,演唱自己的作品,並參加為國家領導人、招待外國元首舉辦的專場演出,首次舉辦了個人作品專場演唱會。其作品和演唱風格具有濃郁的巴蜀風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劉光朗
  • 民族:漢
  • 出生地:鎮巴縣鹽場
  • 出生日期:一九三八年
陝南歌王 劉光朗,個人經歷,他人評價,個人成就,

陝南歌王 劉光朗

劉光朗
“歌聲是大山的靈魂,歌聲令我感到幸福……”劉光朗說。
他生於大巴山,長於大巴山,用歌聲謳歌大巴山。
他的作品,許多與大巴山有關,《我愛家鄉大巴山》《巴山頂上修堰塘》《巴山林里背二哥》《請上巴山苗寨來》……
“大巴山給了我靈感,大巴山是我創作的源泉,離開了大巴山,我的歌聲也許就不會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1959年,劉光朗從西安師範學校音樂班畢業後,回到家鄉任教。4年後,他被調入鎮巴縣文工團從事音樂創作和演唱。
鎮巴縣是民歌之鄉,劉光朗生長在這裡,耳濡目染,他從小愛上了民歌藝術。
在西安求學期間,劉光朗創作了《勤工儉學一支花》等歌曲。
從事專業文藝工作後,劉光朗深入鄉鎮村舍、田間地頭,收集整理各類山歌號子,並將流傳於民間的400多首山歌號子收集整理出來。
巴山頂上修堰塘馬驥家是劉光朗多年來的合作夥伴。
接受鳳凰衛視著名節目主持人吳曉莉採訪接受鳳凰衛視著名節目主持人吳曉莉採訪
“我在收集整理的400多首巴山民歌中,找到了演唱的技巧,以及譜曲的手法,從而豐富了我的創作和演唱。”劉光朗說。
1970年初冬,鎮巴縣正在修建漁洞河大堰,遠處傳來陣陣炮聲,工地上熱火朝天,這一場景令馬驥家興奮不已,他即興寫了《巴山頂上修堰塘》:“半天雲里炮聲響,巴山頂上修堰塘。是誰頭戴柳條帽,腳蹬石壁把崖上。一根麻繩天上掛,一頭拴在腰桿上……”

個人經歷

在回縣城的路上,看到幾十個背著“背架”的人正往光棍樑上攀爬,馬驥家又詞興大發,寫下了《巴山林里背二哥》的歌詞:“背架子一背就上坡,一上上了二里多,撐起打杵子歇口氣,嗨哎,擦把汗水唱支歌……”
回到縣城後,馬驥家立即把這兩首即興創作的歌詞,抄好後交給劉光朗閱,劉光朗看後異常興奮,為《巴山頂上修堰塘》譜好曲。
後來,他們二人分別對這首歌的詞曲進行了修改加工。這首歌被廣播電台反覆播放。後來,劉光朗為《巴山林里背二哥》譜了曲,又獲得了成功。
從此,馬、劉二人合作的作品不斷出現。
1971年開始,劉光朗從鎮巴唱到四川達縣、重慶、陝西安康及漢中,演出數百場,劉光朗在大巴山區走紅。
正是由於《巴山頂上修堰塘》和《巴山林里背二哥》,劉光朗於上世紀70年代中期,兩次專程赴北京參加全國性音樂調演。

他人評價

馬驥家評價劉光朗:“他的演唱,不僅嗓音高亢明亮,而且吸收了‘山歌號子’中運用的真假聲結合的高腔,山野氣息頗為濃郁。”
在演唱形式上,劉光朗不用樂隊伴奏,而是背一架手風琴自拉自唱。
千里巴山好風光
劉光朗
在陝西民歌界,陝南民歌演唱家能夠和陝北民歌演唱家王向榮賀玉堂齊名的就是劉光朗。
2004年5月,陝西省在西安舉辦了“陝北陝南民歌大匯唱”,劉光朗幾首民歌唱下來,便打動了在場的觀眾。
40多年裡,他人走到哪裡歌聲就傳到哪裡。鎮巴鄉親給他編了順口溜:“稀奇稀奇真稀奇,老劉一人一台戲,自拉自唱硬是好,叫人越聽越開心。”
當年,經過10萬築路大軍艱苦奮戰,川陝邊界的鎮巴縣至四川通江縣的蜀道終於開通了。
在1987年7月1日舉辦的鎮巴通江公路通車典禮晚會上,劉光朗懷著對家鄉的熱愛即興演唱了《三下通江》:“當年我下通江縣,翻山越嶺難上難。過了大河過小河,七十二道腳不乾……這回又下通江縣,捷近的路兒真方便,走三元過鐵溪,下川只用了少半天。李白的話兒過了時,如今蜀道不再難,還是人民的力量大,千里蜀道換新顏。喔嗬嗬!唱起山歌多自在,逍逍遙遙下四川。”“山雀子叫了千年萬年,沒有叫醒你呀,大巴山!口號喊了千遍萬遍,沒有喊醒你呀,大巴山!改革開放一聲吼,驚雷震醒大巴山;窮鄉打開通天路,突覺眼前天地寬。”幾十年里,從《千里巴山好風光》到《我愛家鄉大巴山》,從《巴山出美酒》到《鎮巴美》,劉光朗的歌聲以情動人,以美醉人,以淳樸高亢的旋律撥動人們心弦。
劉光朗

個人成就

近幾年,由他創作並演唱的《巴山酒歌》多次唱到省會西安,還唱到中央電視台。
如今,劉光朗雖然年事已高,但他仍然活躍在舞台上。他說:“只要身體還允許,我就要一直唱下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