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仁贍(劉仁瞻)

劉仁贍

劉仁瞻一般指本詞條

劉仁贍(900年-957年),字守惠。彭城(今江蘇徐州)人。五代十國時期南唐名將,南吳濠州團練使劉金之子。

劉仁贍年輕時略通儒術,好讀兵書,在江南頗有聲望。南唐建立初期,劉仁贍歷任右監門衛將軍及黃州、袁州刺史,屢建政績。南唐元宗即位後,累官武昌節度使,參與南唐滅楚之役,攻克巴陵。之後調任清淮節度使,鎮淮西要地壽州淮南之戰期間,劉仁贍堅守壽州,多次擊退後周進攻,一度發起反攻。南唐援軍大敗於紫金山之戰後,逐漸孤立無援。

保大十五年(957年),劉仁贍病重,部下假借其名義投降。後周世宗對他的忠節大加表彰,拜官檢校太尉中書令、天平節度使。劉仁贍旋即病逝,年五十八。後周追封其為彭城郡王;南唐也加贈他為太師中書令、衛王,諡號“忠肅”,後主時期改贈越王。《全唐文》錄有其文《袁州廳壁記》。

概述內圖片來源:壽縣古城北門內劉仁贍塑像

基本介紹

  • 本名:劉仁贍
  • 別稱:劉守惠
  • 字號:字守惠
  • 所處時代五代十國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彭城
  • 出生時間:900年
  • 去世時間:957年
  • 主要作品:《袁州廳壁記》
  • 主要成就:堅守壽州,屢抗周師
  • 官職:清淮軍節度使(唐),天平軍節度使(周)
  • 爵位:彭城郡王(周),衛王→越王(唐)
  • 追贈太師中書令(唐)
  • 諡號:忠肅(唐)
人物生平,將家雋才,節制鄂州,誓守孤城,病重受制,生榮死哀,主要成就,政治,軍事,人物評價,個人作品,軼事典故,親屬成員,史料記載,

人物生平

將家雋才

劉仁贍的父親劉金,跟隨唐末割據淮南的軍閥楊行密自合肥發跡征戰,號稱淮南“三十六英雄”之一,累官至濠州團練使;長兄劉仁規,娶楊行密之女,在劉金死後接掌濠州。
劉仁贍自少略通儒術,喜讀兵書,在江南甚有聲望。南唐烈祖在位時期,劉仁贍相繼擔任右監門衛將軍(一作左監門衛將軍)及黃州、袁州刺史,在地方他頗有政績,“所至稱治”。

節制鄂州

主詞條:南唐滅楚之戰
升元七年(943年),烈祖逝世,其子李璟即位,是為南唐元宗。元宗襲位後,授劉仁贍為龍衛軍都虞候,任用他掌管親軍,累升至武昌軍節度使,鎮鄂州(今湖北武昌)。
保大九年(951年),南楚政權發生內亂,元宗趁機派大將邊鎬率軍干涉,進入長沙,滅亡楚國。此役之中,劉仁贍領戰船二百艘沿江而上,於十月二十五日直取岳州。隨後安撫當地官民,深得人心。

誓守孤城

主詞條:淮南之戰
數年後,劉仁贍被改授為清淮軍節度使,奉命鎮守淮西重地壽州(今安徽壽縣)。
周世宗攻南唐之戰周世宗攻南唐之戰
此前,每到淮河在冬季凍結時,南唐時常發兵戍守,自霍丘以上,西至光州境內,稱之為“把淺”(把守淺涸河道,以防備敵人渡河襲擊)。但壽州監軍吳廷紹卻認為邊境安寧,此舉空耗糧餉,於是停止派兵。劉仁贍向唐廷上表爭執,還是未能阻止。
保大十三年(955年)十一月,後周世宗派淮南道前軍行營都部署李谷等南下渡淮,攻取南唐淮北各州。南唐諸將聞訊震恐,唯獨劉仁贍神氣自若,布置守御事宜,無異於平日,這才使軍民稍稍安心。元人胡三省稱讚道:“劉仁贍之善守,於此已見其方略。”
李谷自渡淮後,直抵壽州城下,直保大十四年(956年)正月仍不能攻克,在聽聞南唐方面派北面行營都部署劉彥貞率軍救援後,更是退屯正陽縣。不料劉彥貞昏聵庸劣,聽到後周軍退卻的訊息後,企圖追擊,劉仁贍與池州刺史張全約再三勸阻,劉仁贍說:“您的軍隊未到而敵人先跑,這是畏懼您的聲威啊,怎能用速戰速決的辦法!萬一失利的話,大事就完了。”劉彥貞不聽,仍執意進軍,劉仁贍斷言:“果真遇上敵人,必定失敗。”於是增加壽州的守城兵力,加強守備。不久後,劉彥貞於正陽東面與渡淮而來的後周禁軍大將李重進交戰,遭遇大敗。張全約收集餘部,進入壽州,與劉仁贍合兵固守。
保大十四年(956年)正月末,後周世宗抵達壽州城下,調發各州丁壯數十萬,指揮各軍四面圍攻壽州,激戰終日。後周世宗親自來到城下勸降,劉仁贍“遜詞以謝”,仍環城固守。後周世宗回到開封后,留李重進等繼續圍城,劉仁贍趁機攻陷後周軍的南寨。但自此以後,壽州形勢愈發危急,城中“飢死者甚眾”。
保大十五年(957年)正月,壽州被困一年有餘,城中糧食已盡,齊王李景達派遣許文稹、邊鎬、朱元等統兵數萬救援,駐紮於紫金山(今安徽鳳台東南),又築甬道數十里,準備運糧進城。將要抵達壽州時,被李重進邀擊,損失五千人。劉仁贍請求派邊鎬代替守城,由自己率軍出擊,李景達不許,他憂憤不已,因此病重。三月,後周世宗再次親征,直抵壽州城下,此時朱元舉眾萬人降周,後周軍趁勢出擊,於紫金山大破南唐軍,一路窮追,殺獲數萬,許文稹等被俘。

病重受制

紫金山之戰後,南唐主力覆沒,壽州外援斷絕,劉仁贍無計可施,只能扼腕浩嘆,病情愈加嚴重,已經無法正常指揮軍政事務。
保大十五年(957年)三月十九日,監軍周廷構、營田副使孫羽等擅自以劉仁贍的名義向後周開城投降。二十一日,後周世宗親臨壽州城北受降,對被抬來的劉仁贍厚加撫慰,令他入城養病,拜官天平軍節度使兼中書令,但劉仁贍已然病入膏肓,不省人事。

生榮死哀

保大十五年(957年)三月辛亥日,授予節度使的制書剛剛下達,劉仁贍便在家中病逝,享年五十八歲。壽州百姓聽說訃訊,都為之落淚,有數十位將校士卒自殺,來為他殉葬。後周世宗聞訊後,派遣使者弔祭,並命內臣負責監護其喪事,追封彭城郡王。後將壽州移治下蔡,改軍號為忠正軍,以旌表劉仁贍的忠節。南唐元宗聞訊,亦悔恨慟哭,追贈他為太師中書令,追封衛王,諡號“忠肅”。南唐後主時期,改贈越王。

主要成就

政治

南唐烈祖時期,劉仁贍在地方擔任黃州、袁州刺史,頗有政績,“所至稱治”。

軍事

南唐元宗時,劉仁贍相繼鎮守南唐武昌軍(治鄂州,今湖北武昌)、清淮軍(治壽州,今安徽壽縣)兩個最重要的軍鎮:
  • 保大九年(951年),於滅楚之戰時領戰船二百艘沿江而上,直取南楚岳州;
  • 保大十三年(955年)至保大十五年(957年)間,堅守壽州,屢次抵禦後周主力的進攻,一度發起反攻。在彈盡糧絕、自身病重的情況下方才被迫“投降”。

人物評價

徐鉉:①沉厚有謀,明斷能理……。(王崇文劉仁贍張鈞並本州觀察使制》)②矧先朝舊臣,藩方賢帥。雄名大節,震耀區中。粵予纂承,敢忘褒寵。咨爾故某,命世英傑,奕葉勛庸。便藩寵遇,茂著聲實。間者輟自離衛,鎮於壽春。導德申威,罔不率俾。國步中梗,邊烽載驚。介然孤城,橫制險地。威略所奮,以戰則靡亢。恩信所加,以守則彌固。社稷是衛,豈惟封疆。嗚呼!壯圖中奪,而英氣動於二國。奇表長謝,而中規流於百代……嗚呼!忘身徇國,其至如彼。慎終追遠,其厚如此。(《衛王劉仁贍改封越王冊》
柴榮:①劉仁贍盡忠所事,抗節無虧,前代名臣,幾人可比!予之南伐,得爾為多。(新五代史》引)②卿受任江南,鎮茲淮甸,逾年固守,誠節不虧。近代封疆之臣,卿且無愧,忠烈迥翔之際,不失事機。萬民獲保於安全,一境便期於舒泰。(《賜劉仁贍詔》
薛居正:仁贍輕財重士,法令嚴肅,重圍之中,其子崇諫犯軍禁,即令斬之,故能以一城之眾,連年拒守。逮其來降,而其下未敢竊議者,保其後嗣,抑有由焉。(舊五代史》引
鄭文寶:劉仁贍鎮壽春,周師堅壘三戰,蹙而不降。(南唐近事
歐陽修:③語曰:“世亂識忠臣。”誠哉!五代之際,不可以為無人,吾得全節之士三人(王彥章裴約、劉仁贍)焉,作《死節傳》。(《新五代史》)②仁贍既殺其子以自明矣,豈有垂死而變節者乎……自古忠臣義士之難得也!五代之亂,三人者,或出於軍卒,或出於偽國之臣,可勝嘆哉!可勝嘆哉!(《新五代史》
司馬光:世宗以信令御群臣,以正義責諸國,王環以不降受賞,劉仁贍以堅守蒙褒,嚴續以盡忠獲存,蜀兵以反覆就誅,馮道以失節被棄,張美以私恩見疏。(資治通鑑
馬令:嗚呼甚哉!死之難也,非死之難,而處死者為難也。非處死之難,而擇其所處為尤難。是故或輕鴻毛,或重太山,其死雖一,而輕重之異者,在得其所與不得其所爾。劉仁贍輩於死生之際,亦庶幾焉。(馬氏《南唐書
陸游:①南唐之衰,劉仁贍死於封疆,孫忌死於奉使,皆天下偉丈夫事,雖敵讎不敢議也……。(陸氏《南唐書》)②以仁贍之忠,天報之宜如何?而其後於今遂絕,天理之難知如此,可悲也夫。(陸氏《南唐書》
趙翼:劉仁贍、皇甫暉、姚鳳皆完節於南唐者……。(廿二史劄記
蔡東藩:①孤臣拚死與城亡,忠節堪爭日月光。試看淮南隆食報,千秋廟貌尚留芳。(五代史演義)②南唐健將,首為劉仁贍,次為朱元……獨劉仁贍誓守孤城,忠而且勇。妻薛氏亦知守大節,甘斬親兒,國而忘家,公而忘私,誠為古今所罕有,南唐有此忠臣,並有此義婦,乃忍使五鬼為蔽,雙忠畢命,豈不足令人太息乎!(《五代史演義》

個人作品

全唐文》錄有劉仁贍的作品一篇:《袁州廳壁記》。

軼事典故

據《資治通鑑》等書記載,後周軍圍攻劉仁贍駐守的壽州(今安徽壽縣)一年多,仍未能攻下,但城裡的糧食已盡。劉仁贍的小兒子劉崇諫半夜裡劃小船偷渡到淮北,被一個小軍官抓住,劉仁贍立即下令把他腰斬,左右官員都不敢求情搭救。監軍使周廷構到中門大哭,以此來營救劉崇諫,劉仁贍不答應。周廷構又派人去向劉夫人求救,劉夫人說:“我對崇諫不是不疼愛啊,但是軍法是不能徇私的,名節是不能虧損的。如果饒恕了他,那么劉家就會成了不忠的家庭,我和他父親還有什麼面孔去見將士們呢!”於是催促斬殺劉崇諫,而後發喪。將士們深受感動,都為之落淚。
劉仁贍劉仁贍

親屬成員

  • 父親
劉金,跟隨唐末割據淮南的軍閥楊行密征戰,號稱“三十六英雄”,累官至濠州團練使
  • 長兄
劉仁規,娶楊行密之女,南吳時官至濠州刺史。
  • 兒子
劉崇讃,在後周“累為郡守”。
劉崇諒,自南唐入仕北宋,曾任都官郎中
劉崇諫,淮南之戰時因擅自離城渡淮,而被劉仁贍下令斬殺。

史料記載

薛居正《舊五代史·卷一百二十九·(周書)列傳九》
歐陽修、宋祁《新五代史·卷三十二·死節傳第二十》
馬令《南唐書·卷十七·義死傳下第十二》
陸游《南唐書·卷十三·劉潘李嚴張龔列傳第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