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彩葫蘆

福建部分地方,端午有“剪彩葫蘆”的習俗,各家用彩紙剪成葫蘆狀,倒貼於門,寓意“毒氣倒出之意”,“午後取而棄之”,這是表達避災願望的風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剪彩葫蘆
  • 所屬福建部分地方
  • 時間:端午
  • 地區客家地區
剪彩葫蘆
簡介
客家地區還流傳著將柳枝紮成葫蘆,外糊紅紙,懸於門上的習俗。相傳這種風俗起源於唐末農民起義,有避凶消災之意。
典故
作為厭勝之物,艾製品通常是與蒲製品並用的,而尤以艾虎配蒲劍最為常見。宋陳元靚《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云:“端午刻蒲劍為小人子,或葫蘆形,帶之辟邪”。
古俗以蒲葉似劍,稱為蒲劍,謂可避邪;艾葉也可驅邪,多紮成虎形,或剪彩綢成虎形,上粘艾葉,稱為艾虎。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云:“端五日,用菖蒲、艾子插於門旁,以禳不祥,亦古者艾虎、蒲劍之遺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